地震孤儿灾后多面童年 专门账户发放救助金

2009年05月12日 13:40新京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4月26日,雷刚、雷胜在永兴板房区内玩滑板。他们的父母在地震中双亡,目前由叔叔代养。本报记者 韩萌 摄

根据5月7日四川省公布的信息,5·12大地震使四川新增孤儿630人。

对于这些孤儿,民政部门采取了亲属代养、集中安置、单位家庭助养、社会收养及转移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四川省民政部门表示,全部孤儿均已得到妥善安置。

根据相关政策,地震孤儿每月会得到600元的生活救助,直到18岁,政府部门为他们提供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孤儿成年后的住房和就业保障也在帮扶计划之中。

在一系列救助政策下,孤儿的生活得到相对保障。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灾后环境也使问题出现。

同为灾民,部分代养孤儿的亲属难以为孤儿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隔代抚养者,面临年龄差距和教育问题;残疾孤儿与健康者相比,难以得到更多关爱;而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接纳能力和能提供的条件有限。

孤儿能否得到温暖和健康的环境,与之对应的,是民政部门的努力。

□本报记者 贾鹏 四川报道

地震孤儿灾后的多面童年

年轻的王晴刚走进楼道,就被12岁的赵亮(化名)发现了。

赵亮腾地从长椅上站起,盯着王晴身后的记者,凝视片刻,径直迎上来。 “老斯(师),我晓得啦,他斯(是)你娃儿吧。”说完,如释大惑般地笑。

他刚刚坐的长椅上,还有10多个孩子,正盯着特护员手里的食物。

这是4月28日,位于梓潼县的绵阳市儿童福利院。

副院长王晴说,赵亮的父母在地震中遇难了,他和读初中二年级的姐姐成为孤儿。姐姐被送去山东日照安康家园了,而赵亮患有癫痫症,只能被当地政府安置在福利院。

绵阳市儿童福利院内共有10名地震孤儿,他们只是地震产生的孤儿群体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孤儿被亲属代养,也有极少被社会人士收养。

虽然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但无论是孤儿自身健康条件的差异,还是同为灾民的抚养者的生活,都直接影响着孤儿的生活质量。

代养之忧

同是受灾的环境

4月25日,72岁的邱汉全背着外孙在板房前来回踱步,不停念叨,哄外孙。

外孙叫陈禹宇,1岁半,是大女儿的孩子,大女儿和女婿都在地震中遇难。

“他是北川最小的孤儿”。如今,邱汉全和老伴带着外孙住在绵阳市永兴镇一间不满10平方米的板房里。

老人没有生活来源,日常开销要靠小女儿帮忙。

尽管如此,他仍不愿把陈禹宇送养,“他是我女儿的骨肉,女儿没了,我更不忍心把他送走”。

“我手脚不利索,经常把奶粉冲得太浓或太稀。”邱汉全的老伴说,岁数大了记忆力减弱,有时甚至忘了看保质期。

一日三餐更让老人头疼。老两口粗茶淡饭,但1岁多的陈禹宇适应不了,有好吃的勉强吃几口,不好吃的,怎么哄都不吃。

老人曾尝试连续半个月给孩子做好吃的,但后半个月连维持温饱都有问题。

饮食之外,邱汉全还担心外孙的教育问题。他说自己和老伴都没文化。

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年纪。他说,再过10年即使自己还活着,也没力气照顾外孙了,而那时正是陈禹宇需要管教的时候。

跟1岁多的陈禹宇一样,11岁的雷刚和9岁的雷胜也是地震孤儿,也是被亲属代养。代养者是他们的叔叔。

地震中,叔叔的妻儿遇难,重组家庭后,其妻吴翠华带着11岁的女儿,如今吴翠华怀孕了。

叔叔雷先生说,为了照顾三个孩子,他和妻子都没找工作。尽管政府每月给孤儿600元的救济金,但对于他们来说捉襟见肘。

“亲属有抚养孤儿的优先权。”北川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股长王刚说,民政部门也倾向于让亲属代养孤儿。

北川地震新增166名孤儿,除10名智障孤儿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外,其余均被亲属代养。但因大多数亲属也是灾民,生存环境简陋,即使在政府为孤儿提供救济的情况下,孤儿的生活质量仍然堪忧。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