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夜行映秀镇公墓区

2009年05月12日 10:24新华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新华网四川汶川5月12日电(记者侯大伟)5月11日晚,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夜。为了在地震一周年祭这一天,真实记录“映秀守墓老人”近一年来直面死亡、感悟生命的故事,我匆匆忙完其他的采访,连夜从映秀镇政府赶往两位老人的住所,并和其中的一位约好今晚借宿他家。

两位老人都住在映秀场镇边一座山坡上的临时板房里,距映秀镇“5·12”地震遇难者公墓300余米。

21时许,我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旁一座小山的脚下,好不容易才在夜色中找到了那条通往老人住所的石梯路。地震之初,为了应急防疫,救援官兵就是从这里将映秀镇数千名遇难者抬到上面山坡上深埋的。那时,这条路还没有用石板铺成,只是一条窄窄的泥巴小道。

拾阶而上,刚转过一个小弯,道路两边茂密的杂草和树木将原本微弱的光线遮挡了大半,四周一片黑暗。左顾右盼,没有他人,十几米外公墓旁的经幡却随风招展。一丝凉意突然从后背掠过,而此时,老天又飘起毛毛细雨。

向上快走几步来到映秀镇的公墓前。尚未燃尽的土香还散着淡淡的烟雾,白天凭吊者留下的野菊花,密密匝匝地摆在大大小小的墓碑前。

长眠于此的数千遇难者中,有很多人我都“熟悉”:张米亚、邓霞、古雪岷、连芳……他们都是映秀小学的教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奋力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孩子的安全。我曾在去年地震发生时采访过他们的同事和学生,在这些幸存者的讲述里,他们得到了永生。

一年后的这个深夜,当我再次站在英雄长眠的地方,思绪突然穿越了时空:

我猜想,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前夜,必然是一个平静而温馨的夜晚:张米亚和邓霞这对恩爱的小夫妻,正逗着三岁的儿子开心;古雪岷依偎在丈夫怀里轻声地歌唱;连芳则像墓碑上的照片一样,站在窗前教儿子数星星……

如果没有汶川大地震,他们是一群幸福而平凡的普通人。但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却在灾难突袭的一瞬间,让人们看到伟大的人性之光。我很想问问他们,当一些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人生浮华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当一些人为市井小利尔虞我诈的时候,他们在做什么?当一些人丧失信仰、嘲笑理想的时候,他们在说什么?

雨开始越下越大,我努力加快步伐。当来到守墓人马福洋老人住的地方,已经接近22时了,劳累一天的他为了等我还没有睡觉。

这个不识字、在地震中家财尽毁的老人,为了接待我这个从城里来的记者,不仅让老伴煮了一锅新饭,还让儿媳妇专门为我腾出一间板房,并换上干净的被褥。我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笨拙地说那两个很苍白的字:“谢谢”!

深夜,我躺在距映秀公墓不过300余米远的板房里,思绪万千,难以入眠,那些英雄的面庞久久地浮现在脑际,我不停地跟他们展开着生与死的对话。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