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县方碑村“一帮一” 全民借钱起新家(图)

2009年05月12日 01:40金羊网-新快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技术人员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勘测。

方碑村,全民借钱起新家

■新快报记者王星

在漫长而艰难的灾后重建中,政府是阳光,企业是电光,个人是烛光——这是何志毅教授的“光电烛理论”。为了让一个村的农房重建中多些“烛光”,他构思了“一帮一”计划:社会各界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受灾村民的灾后房屋重建计划进行帮扶。

自去年9月2日以来,方碑村已经获得了200多万元资金,而这笔资金将以“一帮一”的模式,用于方碑村村民的灾后农房重建。

一笔数量有限的借款,却成为灾区重建的最后一块砖头,彰显了民间补充力量的重要性。

何教授喜欢把这个计划叫做“方碑村试验”。方碑村试验,为灾区的重建开辟了另外一种思路,更快地让更多受灾群众入住新居。

教授们的村庄

这是一个有着城市气息的村庄:一条水泥马路穿村而过,两边是一排排的房屋,有点像联体别墅。后面,是大片大片的油菜地。

道路畅通,规划整齐,方碑村给人以焕然一新的视觉。从原先散居的状态变为集中居住,不仅让全村的“水、电、气、通讯、有线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成为可能,还节约了180亩的土地。

“最大的变化还不是外观上。”在村党支部书记李付军看来,方碑村最大的变化是村民心态和观念上的。“过去只求解决温饱问题,如今每家都处于负债状态,逼着大家要改变思路,谋求发展。”

何绍秀家两层楼的新房在公路边上,白墙青瓦,门前有1米左右高的围栏,墙上挂着大红的灯笼。屋里,热水器、大彩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比地震以前漂亮,好看!”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何绍秀家里的房屋在地震中损毁。

去年8月8日,方碑村首批218户农户灾后农房建设正式启动,何绍秀家就是其中之一。在今年春节前的一天,何绍秀家搬进了新房——面积130平方米,总共花费了10余万元,除了自筹几万元资金外,何绍秀家向当地信用社贷款5万元,还有两万元的资金缺口,是北京一个家庭通过“一帮一”无息借给她家的。

灾后的方碑村,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称之为“教授们的村庄”。

一帮一建新房

住宅重建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缺乏。在这次地震中,整个四川总共有450万户受灾群众无家可归。如果全部由政府拨款重建住宅,最少需要3000亿元资金,以目前的救灾资金投放力度,恐怕很难在几年内完成住宅重建。

而方碑村“一帮一”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在不用政府拨款的前提下完成重建的问题。

去年5月28日,何志毅走进了方碑村。生产自救完成后,何志毅开始考虑如何帮助村民恢复家园。他向村党支部书记李付军谈到了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或企业,与方碑村村民签订“一帮一”的帮扶协议,向每户村民提供一万到两万元的无息借款用于建房。借款人在三到五年时间分期还款,由村委会担保和受益农户进行“五户联保”。与“尤努斯模式”不同的是,“一帮一”没有利息,是一种无息借款。

捐款是当时最普遍的救灾方式,但作为管理学学者,何志毅想到,也许可以探索以“借”代“捐”。何教授认为,一方面,受难的人不会觉得自卑,有借有还;另一方面,借款的方式更能让灾民有自立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快一点恢复经济自立。

2008年9月2日,第一笔借款1万元汇到了方碑村的专用账户,出借人是北京大学的王立彦教授。何志毅教授自己拿出了4万元,南开大学的白长虹教授也拿出了2万元,分别对口帮扶了3户村民。随后,不断有全国各地汇款到账,至今已超过了200万元。

五户联保还款

在实施“一帮一”模式前,何志毅曾专门对全村农户的还款能力进行调查,方碑村有能力筹款和还款的家庭约为90%,都能在5年内还清贷款。对于贫困户、五保户以及村公用设施的缺口资金,通过社会捐助等其它渠道解决。对“一帮一”受益农户,何志毅还专门设计了一些附加条款,由村委会提供担保和村民“五户联保”,并自愿将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做抵押。农户与对方签订借款协议,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转交城市家庭,借助款项,直接划拨到村委会,村委会将这批钱按户直接转结给施工单位。何绍秀的丈夫王术全经营着一辆农用车,每天能收入200元到300元,她平时则在附近的重建工地做小工,一天可以挣50元。何绍秀给自家算了一笔账,家里修房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加上“一帮一”借助的2万元,共有7万元欠款。按照现在的收入测算,5年内还清所有的账,根本不是问题。

信用,是“尤努斯模式”的核心,“一帮一”模式也不例外。方案立足于重造农民的生产自救能力,建立城市借贷者与乡村承借者的经济契约关系,并通过建立乡村信用的方式来维持其可行性。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