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论坛举行圆桌会议 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2009年05月12日 00:18人民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人民网上海频道5月11日电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地震震撼了中华民族,也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的关注。汶川地震一年过去了,但地震造成的创伤还远未抚平,地震带来的教训更值得我们去总结、去讨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类不仅可能轻易地登上月球,还可能通过基因技术复制动物,但是,汶川地震又一次提醒人类:灾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灾难引发的危机可能有更大的危害。上海论坛圆桌会议将邀请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现代社会的灾难以及灾难带来的危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领域的专家将从不同的视角去考察与分析人类曾经积累的应对灾难与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去反思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圆桌会议所的激发的智慧一定将有益于人们更有效地应对灾难,战胜危机,造福人民,而这是对于在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人们的最好祭奠。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复旦大学于2009年5月11日下午在经济学院808室举行了2009上海论坛圆桌会议系列之“灾难,危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题的讨论。会议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主持。张乐天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此次它们会议的嘉宾,它们分别是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凯博文教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精神卫生专家肖泽萍教授,E-house China集团西部总经理、汶川地震志愿者、原都江堰政府城市发展顾问王一刚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汶川地震志愿者顾东辉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家、汶川地震志愿者申荷永教授。此外,列席嘉宾还有潘克西教授,滕伍晓副教授,潘天舒副教授,以及与会学生代表和媒体。

会议开始由主持人发表演讲,介绍了今天圆桌会议的主题和目的,凯博文教v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出席今天的圆桌会议,由潘天舒老师代为发言。其认为危机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反其道而行,进行人类社会的反思,并对凯博文教授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其希望我们举行跨学科的研讨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他提出了几个主题研究。社会苦痛(sociel suffer)经验的研究。几类危险的诠释,天灾,医疗,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第二个主题是“不稳定”,社会的不稳定性,无偿才是生活的常态。并指出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美国的形势。凯博文教授也是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其着重研究的领域是政策落到实处的科学性的问题。而且与此同时,再次提到了跨学科交流的问题。认为最关键的是打破规则,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张乐天教授对凯博文的发言稿的总结

接下来是肖泽萍教授的发言,对地震后影响和后果反思和进一步的阐释。以及对08年地震和奥运会的感触比较。以及表达对中国医疗系统的信心。并介绍了最近的医疗心理解慰工作的进展,谈到了最近四川干部自杀的问题。心里救援方面机制较生理救援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出现这么多了问题。专业人员和行政政策的配合不当,以至于现在任然不完善。民众自身心里认识不足。建立医疗心理干预网络,和行政网络和专业技术网络。第二个方面,希望建立永久性的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治疗团队,做好长期的应对工作,与此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伴随社会苦难常态的方向性研究。申荷永教授的观点,昨天从四川回到复旦,汶川的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干部不再想去自杀,看到了自杀后的巨大影响,同时教授也谈到了和一个高三学生的面谈问题以及心理的图示测试。北川中学和七个心里工作站的进展情况,谈到了心理干预的重新定义,强调了“治愈”而非“治疗”以及医学和社会工作的结合。从中国文化里提取心里重建的具体方法。“创伤”和“创造”的内在联系。要求两者之间的转化,头和心的分裂导致了许多创伤的不可治愈。用中国古汉语说文解字阐释了羌族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社会工作研究以及心理研究的重要启示。强调了转化和超越的关键所在。总结提倡中国的方式灾难后的重建和人格的重造。

房地产商王一刚讲话,对一个家庭的社会研究和资助。他认为从危机心理学来讲是对一个灾区的心里创伤的进一步加深,讲话的主题:人-危机和灾难之后的道德问题,呼吁众媒的商业性的报道不要再对灾区人民过度的。中各国西部山区教育的现状。以及老人问题,特定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妥协,灾难发生之后家庭的心理和关系的微妙变化。一方面来自于文化和道德的,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不成才但不可以不成人”。第二,道德和家庭的教育的作用。当地的家庭习惯了地震,爷爷的道德教育深入了十个孩子的心中。学校的家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信仰,自身的救赎和自身的回避也是他们从灾难中解脱出来的重要因素。自我救赎,责任感和高度的信仰将会继续下去。各个地方的人们拥有自己的一套走出灾难和应对灾难的地方性支持,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地方性文化。

顾东辉老师讲话,在危机中尊重生命的问题和平时对生命的尊重问题。对生命定义,认为是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多重理解。“助人自助”的观点认为,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有重要的责任,第二从权利的角度来阐释。自助任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助人自助,但是这个在定义上人在存在很大的分歧。人自身改变的时候才是本质上的改变。面对小组和团队的研究工作,怎样帮助灾区人们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协助从整体层面改变个人和环境以及当地机构的反馈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政策上的反思与医疗并举。以及灾后的重建时期的政策应对和制度保障问题。

能源专家潘克西发言,三十年来从灾难危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希望谈及合作和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制度安排上。其另辟蹊径谈到了煤炭方面的灾难,如矿难等。切合人类灾难的广泛议题。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了安全生产系数的急剧下降,国家规范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发展带来的危机和灾难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客观需求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能源危机也应包含供应的,安全的,利用等方面的危机。另外也简单谈了一下解决方案:发展核电等。但同样也存在核废料问题。今天很多危机实际上是人为的和凯博文的自然危机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滕伍晓教授发言,充分准备,积极应对的主题演讲。全球化时代的高风险社会,人类无法再去避免各种各样的灾难,灾难是客观现象是一种常态,危机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多发生在最薄弱的环节。政府管理是否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政府管理对危机管理缺乏整体的认识和专业技能,人才的缺乏。不能只存在运动时的危机应对。还需要长期的科学预见和准备。第二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准备好了,民众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承一定的责任,形成一个良好社会体系也是必要的。第三方面预防准备的科学支撑是否有力。但是面对灾难的高风险却不能规避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应急救援的方式问题,教育培训模式的演变等。加强危机应对教育。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

提问环节 :就9.11事件谈到对家庭文化的回归,对于死亡的态度问题以及去过灾区的人们的心理干预问题。汶川大地震对中国家庭观念的影响是怎样的。外籍嘉宾发言,亚洲国家比较认可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较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否能够更好的应对危机。与会博士生认为不要过分的强调人格的心理干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专程赶过来听这个圆桌会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肖泽萍就相关问题作出回答,灾难不断但中国名族依然能够坚强的走过来,就在于爱和分离的情绪的自我调节在起作用以及谈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应对优势问题。申荷永教授也是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