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到处都有"新闻官" 采访对象主动送新闻素材

2009年05月11日 09:17工人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众多的“长枪短炮”表明:有许多媒体记者,在灾后的龙门山下“寻寻觅觅”。

一年来,不论灾区的百姓还是援川的“外地人”,早习惯了被“关注”。我们所到之处所遇到的人,你只要举起相机,他马上会配合一个“POSE”,你尚未提完问题,他已经滔滔讲开了故事。

达观在洋溢,信心在提升,灾区的土地上,到处有热情大方的“发言人”。

(一)

这是一场罕见的地震,地震表现的破坏力,有些还超出了“专家”的“知识储备”。

龙门山断裂带的险要地形、蜀道之崎岖峻峭,使得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更多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境。亲历“5·12”,每一个人都装了一肚子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惊奇的场景挑战你的想像力。

在村庄,在企业,在马路边,在小饭馆……几乎到处都有“新闻发言人”——随便“逮”住一个人,他都会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一年前的悲伤和恐慌,一年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对人对事的看法……

灾区百姓乐于表达,表达中蕴含着四川人特有的幽默和乐观。

“地震后,不少人的观念似乎更开放更实在了。”一个司机告诉我们。

4月19日,绵竹城里车辆拥挤。德阳清平磷矿的司机陈师傅有些抱怨最近的绵竹堵车厉害。“地震前,绵竹就6000辆左右的汽车,地震后,增加了至少一倍。”他说,“大家都买车,城里的道路也快挤不下了。”

餐馆日复一日地火爆,时装店生意也出奇地好。“消费观念变化的背后是人们内心的微妙变化。”

在青川,不止一个人给我们讲同一个故事:

青川县黄坪乡,有两个老汉因为邻里纠纷,长达8年不讲话,不来往,地震后两家却变成了朋友,大家互相帮助,感情越来越好。

类似故事很多,东家长西家短,一场地震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许多新“风景”。

国电集团四川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刘理川与司机遇险都汶公路、被困七盘沟村的经历,足足讲了1个多小时。他说:你都无法想像,当时,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几百米高的山上飞下来,我们无处躲藏,绝望地瞪着巨石挟着轰隆隆的巨响砸向我们……还好,巨石砸在河床上,死亡还有数步之遥……

回到组织和亲人的怀抱,刘理川有“英雄”般的感觉,从那之后,刘理川推掉很多应酬,有空就回家陪妻子和儿子。

刘理川的司机,以前是个“闷葫芦”,还有人“揭发”是个“铁公鸡”。回来之后变了个人:开朗了许多,大方了许多,时不时就邀同事去“整”个小酒、烫烫火锅。

这样的故事流传很广,“版本”也各有不同。青川人说青川的故事,北川人说北川的传奇,故事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故事的“主题”基本一致:活着,就要活出质量。

(二)

汉旺镇完全成了废墟。如今,只有少量的当地人,时不时要穿镇而过。4月18日上午,记者举着相机正在拍摄,一个老人出现在镜头前方。

老人叫谭贵福,74岁高龄,却精神矍铄。老人手拿一把青菜,从地里往家走,见记者在拍他,索性站在那里,不时变换一下表情和姿势,手中的一把青菜,时而举到耳边,时而捧在胸前。

见记者拍够了,老人友好地指指一堆隆起的瓦砾,说:来吧,我跟你说说当时的情况。

爬上去,大爷指着一块汉旺卫生院的牌子说:地震时,我就在那里。

他在汉旺卫生院打工,做卫生。地震时,一根房梁砸在楼梯间未倒的半堵墙上,老大爷正好躲在那仅可容身的空间里。

“我差点被推倒,赶紧抓住门框。”谭贵福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时天塌地陷,到处是烟雾。”

说着这一切,老人一再庆幸自己能活着。他反复说:“要多做好事,好人才有好报。” 似乎总有某种“目标”不太明确的感恩心理在谭福贵的胸口涌动,时不时地,老人会用手按住胸口。

在北川的废墟上,我们遇到的羌族大爷朱桂友,有着如谭贵福一样的淡定和感恩心理,絮叨着他的经历和愿望……

(三)

人们对灾难的认知能力超乎你的想像,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深度超乎你的想像,人们对人生观、幸福观的描述,同样超乎你的想像。

博客,日记,引人入胜的“原创”地震亲历记……记者遇到许多这样的“采访对象”,他们大方地给你的“U”盘拷贝上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

北京城建集团的技术代表闻登一,带着“思考生命”的愿望来到援建前线,在他取名“不代表什么”的“QQ空间”里,留下了许多深沉的思考。

比如,他写下了在什邡山区里对“山”的思考:曾经游览过很多山,却独被这周围环抱着我的大山给感动了……它们朴实,善良,包容,充满了对遥远未来的渴望……它知道你该走出去,出去看看它们看不到的世界,可它们的眼神告诉你它是多么渴望你还会回来。

字里行间的那股深沉,源于闻登一年轻的心灵与灾区民众生命的深刻沟通。

表达善良,表达感恩,灾区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叙说”让人怦然心动。

行走在灾后重建的所有重灾区,沿途你能发现无数标语,有些纯粹是民间的“草根倾诉”——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这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两户农民最初写在自家墙上的朴素话语,也是灾区人最纯朴的心声。(陈昌云 贺少成 高柱 方大丰)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