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实录)
2010年03月10日 11:04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林文漪]:各位委员,现在开会,今天大会的执行主席是杜青林、陈奎元、李兆焯、张榕明、林文漪、罗富和、王志珍。出席今天大会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让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09:02]

[林文漪]:今天上午会议的议程是继续进行大会发言,会议将有16名委员作大会发言,首先请孙家正副主席发言,张圣坤委员准备。 [09:02]

[孙家正]: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更多地了解世界、更好地发展自己。 [09:03]

[孙家正]: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每一届世博会都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世博会的历史表明,历届世博会所体现的往往是人们对世界的最新认知,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每一届世博会都是新鲜的,都富有新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09:03]

[孙家正]: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的文明盛会。当今世界迅速走向城市化,城市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50%。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城市人口正在快速逼近50%。城市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诸多的问题和困扰。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一话题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切和思考。上海世博会以此作为主题,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对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未来,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与会各国和地区以极高的热情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和交流就是证明。这一主题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上海世博会注定是一次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的世界文明盛会。通过世博会,加强与世界的沟通,表达中国对于世界未来的关切和思考,表达中国与世界共创美好明天的愿望和宗旨,意义重大而深远。 [09:04]

[孙家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成就和经验,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充分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华智慧,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展示文明、进取、开放、自信的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世博会也为我们带来了一次了解世界、学习世界的难得机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进步之后,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了解世界的热情和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是否能够不断地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是其是否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09:05]

[孙家正]: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民族,在持续30年快速发展之后,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继续保持大气谦和的态度和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世博会将当代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带到上海,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它将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新颖和神奇,更是一种警醒和振奋。我们务必要重视和珍惜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09:07]

[孙家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发展方面成就巨大,问题和隐忧也不少。通过世博会,我们应该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不是一种功能性的设置,而是广大市民的安居之所和精神家园。我们需要在物与人的关系上更加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使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始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09:08]

[孙家正]:城市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断发展着的有机的生命体,而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城市的文化品位,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注重对城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和培养城市特有的文化传统。城市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保护和彰显个性,防止城市建筑的趋同。为此,应该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物态景观与人的活动和谐统一,城市外在风貌气度与独有文化内涵浑然一体。城市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农村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城市是农民哺育起来的,反哺农村、善待农民,应该是中国城市的重要品格之一。 [09:09]

[孙家正]:世博会难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具体的答案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众多问题,但它将进一步激发起我们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永不满足、与时俱进的精神,它将启迪和鼓舞我们更加自信地去开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09:09]

[孙家正]:上海世博会把一个浓缩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希望有更多的人,包括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能够走进世博会,以此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报效我们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充满自信的证明,也是我们永不停顿地学习进取、创造未来的希望所在。 [09:11]

[孙家正]:国外参观者看世博,同时也在看中国。再有一个多月,上海世博会就要隆重开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将云集上海。对于我们来说,看世博就是看世界;而对于国外参观者来说,看世博,同时也是看上海、看中国。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不仅表现在中国馆里的陈列品上,更多、更直接的是表现在中国人身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需要有一种清醒和自觉。中国人在发展以后,当以更加热情友善、虚怀若谷,更加积极进取、从容淡定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博大谦和、如饥似渴向世界学习的态度,中国人对于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将会深深打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外国观众从他们接触过的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有着5000年历史积淀、经过30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比中国馆里所展示的中国,也许更加直接和具体,更加生动和深刻。谢谢大家。 [09:12]

[林文漪]:现在请张圣坤委员发言,叶小文委员准备。 [09:12]

[张圣坤]: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民盟中央发言,题目是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转变政府职能。 [09:13]

[张圣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称赞的巨大成就,也为发展方式的粗放付出了不菲代价。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已是全社会的共识。 [09:13]

[张圣坤]:我们认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转变。 [09:13]

[张圣坤]: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们有着显著的成绩,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仍未彻底扭转。政府拥有过多的资源、要素配置权力,同时,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又尚不完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混杂存在,并形成了思维定式,导致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和对发展的制约,某些方面已形成累积性矛盾,造成了经济结构的种种不协调。 [09:13]

[张圣坤]: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结合点,是中央很早就明确了的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和五年的重点任务。 [09:14]

[张圣坤]: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使得政府职能转变暂时减缓。然而,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暴露出的自身脆弱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已刻不容缓,也进一步凸现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和紧迫。例如:仅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各地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筹资的总额,已超过全年信贷总额的一半,巨额政府负债成为新的发展隐患;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刚一启动,争项目、抢地盘的无序竞争及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就再度出现。 [09:15]

[张圣坤]:因此,当前必须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9:15]

[张圣坤]:为此,我们建议:1.全面树立科学行政理念。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09:16]

[张圣坤]: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既要注重机构、人事的精简整合和效率的提高,更要注重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成规范权力、依法行政、监督问责的制度建设,实现“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目标。 [09:17]

[张圣坤]:3.突出重点,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政府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之一,是依法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当前,特别应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控社会分配、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强化职能建设。 [09:17]

[张圣坤]:4.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方式。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执法并辅之以必要和适度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规范行政审批和收费等管理制度,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供管理和服务。 [09:17]

[张圣坤]:5.深化事业、团体、企业单位改革。这些单位中,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与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不清等问题,导致越权管制和垄断等现象。营利性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的营利性部门应剥离出去,进行分类的企业化改革;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范围,并逐步使其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为民间社团和民营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09:18]

[张圣坤]:6.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职责。建立与事权匹配的财力、责任体系,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谢谢大家。 [09:18]

[林文漪]:现在请叶小文委员发言,黄英豪委员准备。 [09:19]

[叶小文]: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办好民主党派的联合党校。 [09:20]

[叶小文]: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长期存在和健康发展为前提。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毛泽东同志更直呼“两个万岁——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主党派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进行生生不息的新老交替。办好社会主义学院这个民主党派的联合党校,关系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源头活水”,关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渠水清清”,关系到与共产党长期共存的民主党派的“青春永续”。 [09:20]

[叶小文]:中共中央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执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执政党要学习,参政党也要与时俱进,同步学习。“肝胆相照”需要“有识之胆”才能“相照”,“荣辱与共”首先要“学习与共”。我们年前走访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听到的强烈呼声是:民主党派也要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参政党”! [09:20]

[叶小文]:知识就是力量。当年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现在共谋民族复兴,还要“用我们的知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现在,全社会都在学习。党外代表人士需要集中到社会主义学院来学习,广聚贤士,广纳群言,广集善策,以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参政能力、钻研典章法制、探索客观规律、凝聚文化神韵、共谋复兴伟业。 [09:21]

[叶小文]:执政党对参政党的特殊关照,体现着大团结大联合的大胸怀。七年前,胡锦涛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伊始,就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一起冒严寒顶飞雪,逐一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听取意见,勉励期许。积累多年的诸多难题一一化解。今天,执政党学习的园地——中共中央党校,很重要;参政党学习的园地——民主党派的联合党校,也重要。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办好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党校,也要办好参政党的联合党校。 [09:22]

[叶小文]: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并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一直受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为之起名,周恩来同志亲自操办,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江泽民同志确定校风。胡锦涛总书记更赋予其中国“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重要职能。几代中央领导挂出的牌子,我们不能搞小了;定下的规矩,我们不能搞丢了;提出的要求,我们务必落实了。历届全国政协主席都亲自关怀和指导社院的健康发展。贾庆林主席曾三次视察中央社院。全国政协对中央社院倍加关心多方支持,中央统战部负责对中央社院党组的领导和工作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院培养了一批参政议政的治国栋梁,产生了若干建言献策的真知灼见。与社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中华文化学院,也为港澳台侨胞了解国情、学习中华文化,搭建了一个颇受欢迎的平台。 [09:25]

[叶小文]:但毋庸讳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在体制机制、校园规模、基础设施、教研力量、运行经费、办学层次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社院的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影响不大。社院的发展,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各位政协委员的关心呵护。 [09:25]

[叶小文]:面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统一战线的新期待,中央社院要继承传统、跟上时代、奋发有为。有为才能有位。我们“常怀忧院之心”,会加倍努力练好内功,按照“特色立院,质量强院,发展兴院”的目标,奋发图强,“恪尽兴院之责”。谢谢大家。 [09:25]

[林文漪]:现在请黄英豪委员发言,朱振中委员准备。 [09:26]

[黄英豪]: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努力建设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特区。 [09:26]

[黄英豪]: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东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GDP的47%左右,以金融、物流、旅游、信息及科技服务、会计及商务服务等行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也有了相当的规模。不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更难以为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09:26]

[黄英豪]: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规划,要在2012年把服务业产值增加至GDP的53%,到2020年达到60%。 [09:27]

[黄英豪]: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力度,采取特殊的措施,打破常规,超前发展,通过建设“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特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优先推动并全面加强粤港澳三地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努力打造出一个在“一国两制”之下、有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的、金融网络基本相通、专业资格能够互认、管理法规大致相同、专业服务高效优质的现代服务业特区。 [09:27]

[黄英豪]:建设这样的特区应该说是具备了必要的条件。香港作为拥有一流水平的国际现代服务业中心,第三产业产值占了GDP的八成以上,加上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素质较高的服务业专业人才,可以担当这个服务业特区的龙头和辐射源角色;澳门作为一个较为独特的地区,可以作为服务业特区的重要一翼;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地区,则作为整个特区的支撑腹地,将发挥重要的资源整合及要素重组效应,从而产生出核子裂变式的巨大经济效能。 [09:28]

[黄英豪]:如果粤港澳现代服务特区能够形成,可为广东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为全面提升珠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更上一个台阶作出重大贡献。例如,金融业、教育、物流可为现代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商务服务业可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信息及传输业可促进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等等。同时,也可为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持续增长的源源动力,为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09:29]

[黄英豪]:为此,我建议,应该在未来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加入“建设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特区”的内容。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09:29]

[黄英豪]:一是金融相通。目前粤港澳地区的金融体系是彼此分开并相对独立的,三个地区之间资金流动,在三个不同的金融系统下进行,也受到三个不同体系的政府部门的监管。如果一间公司在三地都有业务,异地之间的资金流动就很不方便,这对现代服务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较大阻碍,应该尽量予以打通。 [09:30]

[黄英豪]:二是资格互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律师、会计师、财务策划师(经济师)等等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士来推动和发展,因此,要通过三地政府和专业协会等方面的协商,达成一个经过简便程序就能够使的专业资格互认的协议,使人才较为顺畅地在三地流动和开展业务。 [09:31]

[黄英豪]:三是建立一个能够为三地现代服务业提供权威的调解及仲裁体系的管理法规。现时由于粤港澳分别属于三个不同司法管辖区,法律体系相距甚远,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由于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三地难以制定出统一的法规,这就需要三地司法部门加强合作,与有关行业协会及团体协商建立一套适应于现代服务业的仲裁调解体系,以确保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特区的健康发展。 [09:32]

[黄英豪]:四是粤港澳三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拓展市场,达至三赢。三地政府应该联合建立具有一定权威性、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三地根据各自的优势,适当分工,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大市场。如香港应该重点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信息、商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另外,根据广东的发展需要,协助广东发展为现代产业转型的服务业,如教育、人才培训等。至于香港另外一部分比较依赖于成本的服务业,则应该转移到珠三角地区来。同时,香港还要因应国际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大趋势,协助广东地区做好迎接转移的准备;澳门可以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商业离岸业务、会展服务等方面,为整个粤港澳地区的商业运作,注入新的活力。谢谢大家。 [09:33]

[林文漪]:现在请朱振中委员发言,毛福民委员准备。 [09:33]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