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转型”要抓紧
2010年03月11日 08:17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蔡兵

抢占制高点,就地转型最为迫切,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实现就地转型的关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3月7日上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要求广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他指出,广东不仅要在“危中求机”,还要在“机中求进”。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个大机遇,广东要勇于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如何才能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对广东来说,目前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就地转型”工作最为迫切。因为就地转型工作做好了,珠三角就被激活了,珠三角向东西北和全国其他地区异地转移的步伐,就能迈得更大更快,广东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就更加突出。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就地转型工作呢?就地转型在具体方式上,可分为产业链内升级与产业链外升级两种。产业链内升级是指在产业链内部,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进。产业链内升级的形式通常有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及功能升级。工艺升级是指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过程效率更高,企业成本不断降低;产品升级是指不断研发新产品,实现比对手更快的产品更新换代;功能升级则是改变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方法通常是专注于价值量高的环节,把价值量低的环节放弃或外包等。台湾计算机产业的产业升级之路就是通过产业链内升级的方式实现的。刚刚开始,他们是以OEM(贴牌生产)进入计算机生产领域,并打入美国跨国公司的信息产品生产体系,处于利润最低的生产环节。随着台湾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中国内地等地低成本计算机制造业冲击加大,他们开始从OEM模式向ODM(代为设计和生产)模式转变,最后又向产业链的最高端品牌与销售环节延伸,实现了OBM(品牌制造)模式。目前,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的处境正与上世纪80年代台湾计算机企业相似。

产业链外的转型升级通常也叫链条升级,是指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脱离原有的产业链,转向新的、价值量更高的产业链,并在该产业领域获取高收益的一种转型形式。新加坡的产业升级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在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纺织业,70年代开始发展电子和炼油,80年代又转为银行、电子,90年代又转为高科技创业、基础研发、生命科学、环保与水资源技术开发等。新加坡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总是积极主动、甚至未雨绸缪地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最终使新加坡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上述两种就地转型的方式,目前在珠三角也都在进行,如东莞、中山、佛山等地的许多服装、玩具行业企业都在努力从OEM向ODM或OBM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佛山还开始在金融服务高新区建设上进行开拓,试图在产业链外转型方面开拓新路,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一些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对于产业的就地转型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产业转型中要注意避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过急,以防造成产业衔接脱节;二是在就地转型中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时,要注意可能产生的产业交替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发生突变性调整时,市场及劳动者难以适应等问题,要做好市场引导及劳动者的培训工作,避免对区域经济及社会产生突然的、严重的影响。当然,无论是产业链内升级还是产业链外升级都需要创新做支撑。目前,广东在就地转型升级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正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才资源约束、创新环境不完善等,要促进广东产业的就地转型升级,必须大力提升广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说,抢占制高点,就地转型最为迫切,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实现就地转型的关键。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