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专家:2005年 “缺碘”就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
2009年08月15日 03:28华商网-新文化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刘守军(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郭亮 摄

位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内的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有间不算大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摞着厚厚的词典,落地书柜里摆放各种与碘相关的专业资料。

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名叫刘守军,身份是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长。该研究所,是我国惟一专门从事碘缺乏病防治的研究机构,也是我国该领域的技术牵头单位。

昨日,针对我国碘缺乏病病情普查历史、现状,以及“碘盐疑云”所引发的争议与思考,刘守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采访中,刘守军建议,我国应该挑选上海市作为城市试点,推广无碘盐,条件成熟后,再向其他城市铺开。

第1部分

历史 研究所负责防治、监测病情

记者:我很好奇,这个研究所为什么会设在哈尔滨?

刘守军:因为我们这里当时有两位老专家,比如于维汉院士,他们是国内这一领域的一流专家,这个机构也就设在了这里。

记者:您也是哈尔滨人?

刘守军:我是吉林省德惠市人。在对待食盐加碘这个问题上,我们单位的观点与卫生部是完全一致的。

记者:我们原来是老乡……据我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在北京也有两个研究“碘缺乏”的机构,就是国家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技术指导中心和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这个中心和实验室的主任都是李素梅。请问,您这个研究所与指导中心、实验室,有什么区别?

刘守军:李素梅主任的工作主要是与碘盐有关,我们这边主要是防治、监测碘缺乏的病情。

碘缺乏病已不存在公共卫生问题

记者:从监测病情角度看,食盐加碘对防治碘缺乏病起到了什么作用?

刘守军: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5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5次大规模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监测结果显示,8到10岁儿童甲肿率(即甲状腺肿大率),监测结果依次是20.4%、10.9%、8.8%、5.8%、5.0%。到达2005年这个数值,表示碘缺乏病已经不存在公共卫生问题。

记者:我们的病情监测,就是针对甲肿率吗?

刘守军:对,因为甲肿率是碘缺乏病的标志。什么叫标志呢?好比我们找矿,要先找一种植物,找到这种植物,下面才可能发现矿。

用8到10岁儿童作为检测对象

记者:为什么用8到10岁儿童作为检测对象?

刘守军:因为比较简单,儿童在学校里,我们很容易找到;另一个原因是8到10岁的儿童没有性别差异,这样我们找到的监测对象会少一些,如果有性别差异,监测数量还要扩大一倍。

记者:监测经费从哪里来?

刘守军:都是卫生部投入。

第2部分

现状 新方案是监测高危地区

记者:2005年之后没有再做全国性病情监测?

刘守军:对。

记者:因为监测结果比较理想?

刘守军:这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全国都达到5%了,意味着至少一半省份,至少是在5%以下,对于这样的省份,我们可以少关注一点。对另一半,我们多关注一点。

所以我们出台了一个新的监测方案,加入了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工作。我们的监测方向主要集中在碘缺乏病高危地区,如2008年,有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昕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