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由中国商务部带领的贸易投资代表团赴欧洲采购,只是为了在贸易保护主义频仍的敏感时刻,向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递出经济橄榄枝的话,最终得出的结论未免会过于短视。
经济危机也许会延续一段时间,但这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国和欧洲之间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远远超出了纯粹贸易逆差所能涵盖的范围。
正如中铝和中投在全球矿产资源的收购中所扮演的角色,“赴欧采购团”或许并不单单只是个外交表态。
技术松绑的迹象
中国曾经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向美国派出过由商务部副部长率领的采购团。这次是多年来第一次向欧洲派出采购团。
按照采购团出发前媒体的推测,海航集团、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联通等航空、电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将成为主力军,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海航集团希望与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国际公司签署一项价值11亿美元的合同,其中一部分用于购买发动机,另一部分用于支付相关服务。更重要的是,海航希望借采购机会引进更多的模拟机技术,以节省飞行员赴国外培训的高昂费用。
鉴于本土航空管制体系的滞后性,中国还希望改进航空交通管理方式,这需要技术的支持。以信息技术与防御系统闻名的西班牙英德拉集团(Indra)将在天津创建一家合资企业,旨在生产与销售航空交通控制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与售后支持,参与这项合作的中国企业是天津的一家通信导航技术公司和另一家北京的投资管理公司。
但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即将出售磁悬浮机车的核心技术,尽管这项在德国内部争议颇多的技术并不十分对中国的口味——已经开工的沪杭高铁最终选择的是部分国产的电气化而非磁悬浮,但作为对中国转移技术最多的国家,德国或许会在经济危机时候给欧洲其他国家做出示范。
目前欧洲很多企业已经陷入了经营情况不佳的状况,企业利润的下滑会促进他们放宽一些对中方的技术转让条件,这可能不仅仅是它们改善自身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也是消除中欧之间贸易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对于欧洲企业来说是一个“卖鸡蛋”还是“卖母鸡”的选择,中国依靠技术进步可能会成为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而对于中欧这两个除美国外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来说,关系可能就更加复杂一些。表面上,双方的发展阶段和产业侧重都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但是从深层次讲,崛起当中的中国是试图复兴的欧洲最大的竞争对手。
可以预见的是,欧洲在逐步放松对传统技术的限制之后,必然会寻找自己新的杀手锏。
环保:最后的技术壁垒
这一点,从欧盟对于环保技术的贸易门槛可以看出来。去年一年,欧盟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标准,不断抬高相关产品的进口门槛。从《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REACH),到《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让众多出口欧盟的中国企业应接不暇。
EUP指令被视为一道实足的“绿色关卡”。据介绍,锅炉、热水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视、办公室和街道照明装置、住宅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电风扇、冰箱、洗碗机、洗衣机等,都已被纳入该指令管辖目录。
目前在涉及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环保产业的技术转让中,中国新兴的中小企业很难判断自己得到的是欧洲的最新一代先进技术还是已经落后淘汰的那一种,更难以对引进的高价设备进行技术消化,这仍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形的环保技术壁垒。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郎平认为,环保蕴藏着欧盟的大战略。由于美国在石油等传统领域的既有利益,在奥巴马政府之前并不愿在新能源和环保领域出现重大突破。而这一点,恰恰为欧洲所利用,要以环保产业为突破口,来竞争未来世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不难发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在欧洲的罗马俱乐部首先提出,欧盟率先在地区内部实施了碳排放量交易,而欧洲各国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减排指标,并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支持。
除此之外,欧盟还试图成为未来环保产业的规则制定者,包括出台针对生产和贸易的各种指令、法规。“一句话,欧盟是希望通过这些规则的实施,将世界主要国家纳入他们的环保轨道。”郎平表示。
相关报道:
延伸阅读:
编辑: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