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庚子之变 慈禧真的对十一国宣战了吗?
2009年03月26日 09:33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金满楼供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1900年6月20日,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后,北京的各国公使们陷入了恐慌,他们更加坚定的认为清廷将要对他们进行有预谋屠杀,于是立刻取消了撤出使馆的计划,并打算在北京使馆区固守待援,等待天津出发的各国军队。

由于距离英法等主要使馆较远,比利时、荷兰、奥地利三国使馆的外交人员随后离开了他们的使馆,来到防卫较好也比较宽敞的英国使馆。当时的英国使馆是使馆区中面积最大、房子最多的,院子里有个很大的花园,还有五口淡水井和两口咸水井。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在京的外国人(近900人)也都纷纷躲进了英国使馆,还有很多传教士也带着他们的一些中国教民来到使馆区避难。

英国使馆原本只住60多个人,这些人来后让使馆完全变了样,就连马厩里都挤满了人。不过,避难者也带来了他们的私人物品,包括150匹马和骡子,一小群羊,还有一头奶牛。另外,英国使馆还囤积了大量的食品,200吨的白面和大米,成箱的葡萄酒,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屠宰马和骡子。

就在6月20日这一天,清廷发布上谕,称:“近日京城内外,拳民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洋兵麇聚津沽,中外衅端已成,将成如何收拾,殊难逆料”。随后,清廷又将上谕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发给各省督抚,要求本省“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守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并要求“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时势紧迫,企盼之至!”

当天下午,清军便向使馆区发动了进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攻打使馆的主要力量是义和拳,而清军则在暗中保护使馆,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时人李希圣在《庚子国变记》中说,6月20日(下午),“董福祥及武卫中军围攻东交民巷,荣禄自持檄督之,欲尽杀诸使臣。礮声日夜不绝,屋瓦自腾,城中皆哭,拳匪助之,巫步披发,升屋而号者数万人,击动天地”。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拳民们并没有亲临攻击第一线,他们虽然人数众多,有心杀贼,但只能“升屋而号”,并没有直接进攻使馆区。事实上,从拳民们进入北京到使馆最终解围,除了极少数拳民的的零星活动外,义和拳自始至终都被隔离在战线之外的,并没有能够直接的、大规模地进攻过使馆区,也远未构成对使馆的真正威胁。

从逻辑上来说,义和拳并不是不想去焚烧或进攻使馆区,而是他们做不到。原因很简单,早在6月16日的时候,荣禄的武卫中军便奉命保卫使馆,义和拳根本就靠近不了使馆区。类似的证明还有很多,譬如在英国公使窦纳乐的报告、普特南.威尔所著的《庚子使馆被围记》和中国教民鹿完天所写的《庚子北京事变记略》中,均为反复讲到清军的进攻,而对义和拳的进攻行动只字不提或者匆匆带过。

清军的进攻开始后,首先遇到攻击的是划在主要使馆之外的比利时使馆和奥地利使馆,由于这两个使馆的人员已经撤退到英国使馆,因此留守的卫队士兵几乎未经抵抗便撤出。当天晚上,这两个使馆被大火烧毁。

使馆卫队紧接着放弃的是荷兰使馆和意大利使馆,因为荷兰使馆在使馆区外,而意大利使馆处于使馆区防线的突出部位,兵力薄弱,难以防守,因此清军一进攻,使馆卫队便主动放弃。事后,意大利公使萨瓦戈还极为恼怒称这是一个“误解造成的极大失误”,因为意大利人在撤出后,使馆也很快被焚毁。

6月21日,清廷正式发布“宣战诏书”。这个诏书是由军机章京连文冲写的,使用的是离骚体,文采很好,曰:“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枭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金满楼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