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2009年12月03日 15:0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论语》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论语》是由孔门弟子集体结集,反映了对孔子的思想认同和理解,那么,孔门弟子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孔子的呢?这在经学思想史上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我们知道,孔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他顺应了“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古代学术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刘向《新序》,“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此后孔门弟子不断增多,形成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学派。孔子讲学,以《诗》、《书》、《礼》、《乐》为基本内容。“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诗》、《书》、《礼》、《乐》本属于古代王官之学,其传授也限于贵族之间。至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孔子对其进行了编定、整理,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由贵族的学问垄断一变而成为一般民众的知识修养。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声称“我观其德义而”(马王堆帛书《要》)。又根据鲁国历史整理、编纂《春秋》一书。这样,《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孔子的整理、阐释和理解,乃成一新的知识系统,六艺之学构成儒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但孔子创立儒学,决不仅仅是因为对古代文献作了整理和解释的工作。孔子生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乱世,却向往建立上下有序的“有道”社会。他倡导仁,重视礼,以仁、礼为解决人生困境和社会矛盾的良方,建立起包括人生修养、伦理政治等内容的思想体系。故从孔子开始,儒学实分有两途:一为六艺之学,一为社会人生之学。

六艺之学是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学说,包括文本的整理、意义的阐释等等,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六艺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以后也不为儒家专有,如墨家也常称引《诗》、《书》等,但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六艺进行了系统的编定、整理和“意义”的阐释,并用来教授徒众,这样便形成儒学内部传授的一套学问。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会政教的主张和方案,是孔子的思想创造。仁在六艺中虽然已出现,但孔子却赋予它不同以往的含义,使其成为儒家的终极信念和人生理想,“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礼也是六艺中经常出现的概念,但孔子对其作了重新论证,提出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方案。由于孔子是以新兴的“诸子”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故他的社会人生之学又称作“子学”。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在思想上存在着联系,但在学术形态上二者又具有明显的差别:六艺之学是对经典的理解、诠释之学,突出、强调的是经典的思想价值。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探讨,注重的是力行实践和思想创造。在儒学内部,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也存在不同的传授,六艺的传授重师说,往往形成儒家内部的传经系统,如《易》:商瞿——馯臂子弘——矫子庸疵——周子家竖——光子乘羽——田子庄何——王子中同——杨何。而社会人生之学则重视思想的承继,如《荀子·非十二子》批评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等等。六艺中除《易》外,一般均为公共科目,个人可以根据偏好和需要进行传授。如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长于《春秋》。荀子则对《诗》、《书》、《礼》、《乐》大部分经典进行了传授。而社会人生之学虽为孔子所提出,但孔门弟子却会因所处时代及思想倾向而有不同选择,甚至表现出某种对立,如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等等。

由于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的分途,后世对于孔子的理解便存在不同看法。汉代以后推重经学,实发展孔子六艺之学,故在人们眼中,孔子思想之重心随之转向六经。如以《公羊》为主的今文学认为,经为孔子所创,孔子以前无六经。六经中之《易》,本不过上古时代占筮之书,《书》是古代帝王誓诰之记录,《诗》是流行于民间之俚谣及朝廷之乐章,《礼》是周代之典礼及士人以上之礼仪、仪表,《春秋》是鲁国之官报,这些均非万世不易之经典。然自孔子出,创立自己之教,不别制作经典,而利用此等古书,以阐明自己之教义,随而附之以意义,六经于是乎生。《春秋》为孔子自作,与古代传来之官报已成别物;《易》、《书》、《诗》、《礼》原非重要,然自孔子予经以权威,其意义始生。若非经孔子定行,六经不过为广义之史,即事实之记录耳。六经既经孔子所订正,遂附加以人间伦理之根本意义。所以孔子思想不在别处,而在六经的“微言大义”之中。而以《左传》为主的古文学则认为,六经为孔子所述,而非所作。孔子之教,亦非孔子自身创立,而是传尧舜以来相传之道。只不过孔子为周之臣民,故最尊重者为周礼。六经乃孔子述周公之理想,六经借孔子之力而保存,得以传于后世,此乃孔子之功。六经非得孔子,亦不能表彰于后世。故孔子思想体现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上,其贡献在于保存、传播了古代文化。看来,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儒学形态的演变,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孔门弟子编纂《论语》,自然也面临着理解孔子思想的问题,由于《论语》一书的性质,这种理解显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看法,体现了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根据《论语》的记述,六艺之学曾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这里的“文”指历史文献,具体讲,就是《诗》、《书》、《礼》、《乐》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自然会有不少这方面的言论,如最近公布的上博简《孔子诗论》,就是孔门所传的《诗》学著作,其中“孔子曰”的部分,可能即是孔子的言论。但从《论语》的内容看,孔门弟子“相与辑而论纂”时,主要记载的显然不是孔子关于《诗》、《书》、《礼》、《乐》的言论,而是关于仁、礼也即孔子人生理想和社会改革的行为和言论。在《论语》编纂者看来,孔子虽对《诗》、《书》、《礼》、《乐》等进行了编定、整理,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孔子之为孔子,却并非因为典籍和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天下无道的黑暗社会,仍执著于人生理想,创自己之学说,为人类确立了信心和希望。《论语》曾借时人之口对其进行评论: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里仁》)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论语》中还有“夫子自道”:“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寥寥数笔,一个鲜活的孔子跃然纸上。这个孔子既不同于今文经学笔下“垂宪立则”的“素王”形象,也有别于古文经学眼中“述而不作”的“好古者”,而毋宁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理想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传道者”,这即是《论语》所理解和认同的孔子,是孔门弟子眼中的孔子,与历史上各种孔子形象相比,它无疑更接近孔子的真实面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梁涛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