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如《春天的故事》的歌词所唱,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局面。在春天之前的寒潮中,面对着否定改革开放,重提阶级斗争、姓资姓社的乱流,邓小平用南巡给予了正面回答。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江泽民一锤定音,邓小平理论在十四大写进党章。最终,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成型。两代领导人用他们的手掌住中国的舵,驾驶这条大船驶向新世纪的目标。【网友评论】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行动纲领。【详细】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 【详细】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详细】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详细】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持者江泽民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详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详细】

 

建立相应的分配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则,是有其背景的。
    一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市场经济是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意味着选择了效率优先。二是在改革初始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仍占主导地位,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和行业中还盛行平均主义。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激发要素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通过经济效率的提高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详细】

 
 

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进入新一阶段的标志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且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发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的精神,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们90年代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框架。这表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意志。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向一个新的高度攀升。 【详细】

 
 

1991年有反改革反开放的言论 矛头直指邓小平

当他们得悉事情牵涉到邓小平时,依然认定《解放日报》犯了错误,就不免让人疑惑。他们的逻辑是:邓小平的谈话应当通过党的组织系统逐级上呈或者下达,而不应由一家下级党委机关报做主。就制度本身来说,这一指责并非没有根据。对于事实真相的控制和信息发布的垄断,乃是统一国家意志所必行的环节,如果听任大家自行其是,擅自主张,难免造成嫌隙。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区别是非,而是组织的完整和严密。但是这样的逻辑并不能说服所有人,比如《人民日报》的一个编辑就在当时反唇相讥:“那么多人发表了那么多的批评邓小平的言论,莫非都是经由党的组织系统逐级传达?”诸如此类的情节由小道上传播开的时候,没有人还会相信北京的矛头仅仅是冲着“皇甫平”的。“这实际是在批邓”【详细】

 
有一种声音主张:
改革要问姓“社”姓“资”

《当代思潮》在4月20日这一期上,发表文章质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然后自己回答说,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曾有过一个时髦口号,叫做“不问姓‘社’姓‘资’”。结果呢?“有人确实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化的邪路”,诸如经济上的“市场化”、政治上的“多党制”,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多元化”。在列举了这一系列恶果之后,作者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详细】

中宣部部长亲自发文:
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管宣传的部长发表文章《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日报社社长锦上添花,把这标题做成通栏大字横贯一版,异常鲜明。部长说了千言万语,其实只想回答一个问题:今日中国那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有没有一种经济上的力量支持他们?”在普通读者看来,这真是一鸣惊人。“文化大革命”过去这么多年了,中国人已经不再习惯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观察左右,只顾着脱贫致富了,哪里会想到他们的富裕居然有可能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详细】

朱镕基刚当副总理就被污:
被指为“中国戈尔巴乔夫”

他们“问一问姓社姓资”的核心,就是要彻底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事业。他们当时讨论谁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矛头直指刚上调国务院工作的朱镕基副总理,这就是当时中国严峻的政治局面。舆论界的暗喻也出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派”。经济特区被指责为“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被指责为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被指责为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那个年头一些报纸上的此类文字屡见不鲜。【详细】

 
 

原广州副市长:有人想在“经济建设”外另搞阶级斗争

有的人明明知道上海署名“皇甫平”的4篇文章的观点,实际上表达的是小平同志1991年春节期间在上海讲话的内容,可他们却发表一系列文章,大加挞伐。本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以来,我国十多年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几次党的代表大会一贯坚持的,但有的报刊却发表长文,说全党和全国人民现在有“双重任务——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这不是将一个中心变成两个中心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已经讲了十几年,但在这时提出两个中心,主张反和平演变也是中心,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可以这样说,在小平同志巡视南方前的一段时间里,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确实笼罩着一种沉闷、困惑、无所适从的气氛。【详细】

 
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
 

皇甫平事件拉开南巡序幕

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以评论的方式连篇抛出系列长文,作者都是一个名字:皇甫平。他写道:“十二年一个轮回。回首往事,上一个羊年——1979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开创中国改革新纪元的一年。”“抚今忆昔,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会从中嗅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因为北京的报纸已有19个月没有用这种口吻谈论80年代的改革开放了。
    毫无疑问,这会令一些人不快,然而事情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皇甫平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什么是“新的思想僵滞”呢?他说来说去,其实是在拐弯抹角地批评北京报纸上的那些东西:一讲市场经济就以为是资本主义,一说利用外资就以为不是自力更生了,甚至还把深化改革同治理整顿对立起来,反改革之道而行之。【详细】

皇甫平写出了邓小平的意见  

他们文章中那些最富于新鲜感和挑战性的话,几乎都是邓小平说的。其实,只要你稍有政治经验,就算没有机会亲耳聆听邓的讲话,也能看出一点蹊跷:看看当日中国南北所有那些理论家和政治家,能够这样来谈论改革、谈论国家意识形态纠纷的人除了邓小平,还有谁?【详细】

皇甫平的言论受到猛烈攻击  

就这样,上海那一边,皇甫平说了几句话,北京这一边,就有那么多人说了整整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回想起来,这是很离奇的。这些人不是如此愤怒,就是如此悲壮,话说得那么凶,可是引起这场风波的那些话却是很温和的,归根结底,无非是想让中国更快地好起来而已【详细】

出人意料的结果  

普通百姓,都在一旁观望,王晓波就是从这时开始,把老百姓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在沉默中,只有一句话被人说得最多:“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听话听音,半是潇洒,半是苍凉,还有几分大彻大悟后的冷静从容。但至少有一个消息让人们听了兴奋,觉得看到了一场大戏的最富有想象力的部分:朱镕基,也就是皇甫平的那个上司,进了中南海。 【详细】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针谁也变不了 下几代都不能变

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什么?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现在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不过也比过去好多了。毕竟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好起来了,国家可以腾出手来帮助少数贫困地方发展起来。中央对此已有部署。不仅是国家,还有那些好起来了的地方也可以帮助,问题不难解决。所以,从我们自己的实践看,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 【详细】

 
 

江泽民十四大报告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党员。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好时机,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详细】

 
 

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十四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程中,既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落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国务院调整经济发展计划,作出了加快发展的各项部署。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详细】

 
亲历者忆邓小平南巡
 

小平同志是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乘坐专列从北京南下,沿途不停,18日抵达武昌。1月19日上午9时正,专列驶进深圳火车站。小平同志受到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深圳市长郑良玉等省市负责人的热烈欢迎,下榻深圳迎宾馆桂园的普通客房里。【详细】

邓小平:到了深圳坐不住  

按原定计划,小平同志千里迢迢来到广东,旅途劳累,他抵达深圳第一天上午是安排休息的。想不到小平同志进房子不一会就出来对我说:“到了深圳,坐不住啊!你快点叫车,让我出去看看吧!”我只能劝说他,陪他在院子里散步。谢非同志也陪着散步。 【详细】

邓小平谈办特区  

小平同志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他接着尖锐地批评道: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详细】

邓小平谈改革  

走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那么认为。小平同志又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详细】

邓小平:不发展经济死路一条

江泽民:市场多了不代表资本主义

邓小平对江泽民的支持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详细】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阐述了他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思考,指出:“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和不正确的”。关于中国新的经济体制,江泽民明确提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详细】
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了讨论问题的范围:“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丰满了南方谈话对“左”和右的表现的论述:“……'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详细】
七个常委全都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两千多位代表和中央委员全都站在他的面前,掌声不息。他微笑着走了一圈,停下来和几个人握手,然后又走到中间,看看大家,对江泽民说了一句话:“这次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然后转过身去,摆一下手,飘然离去。众人望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详细】
 
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 【详细】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详细】

江泽民谈市场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指出:“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详细】

十四大明确目标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其中之一就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详细】

一位退休的老人不得不用南巡讲话的方式为这个国家的将来定下确定的航向,乱流漩涡中舵手的眼光和力量决定了整艘航船将要面对的是深渊还是坦途。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决断,给十四届三中全会后直到今天的中国带来了高速发展的20年黄金时光。新的十字路口,中国这条大船会选择驶向何方?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