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逝世25周年
思念依旧无尽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他在中共领导人任上,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希望能改变中国不正常的“运动整人”的政治逻辑并破除“思想迷信”和“个人崇拜”,这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道路。而他此后对改革的种种观点,更多的是尊重常识,从人出发,回归正常。以此言之,他的名字已当不朽。

 
 

邮件订阅 rss订阅 进入历史首页

温家宝201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怀念胡耀邦

抚今追昔,追忆耀邦。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1986年春节“我”随胡耀邦前往贫困地区调研

在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当时,我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

 

 耀邦同志给“我”交代任务 不让和地方打招呼

时已立春,兴义早晚的天气仍然阴冷潮湿。由于没有暖气,房间里冷冰冰的。我们临时找来3个小暖风机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间,室温也只有摄氏12度左右。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代表见面。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如今故地重游 怀念耀邦同志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耀邦同志派我夜访的情景又在眼前,一股旧地重寻的念头十分强烈。当天晚饭后,我悄悄带了几个随行的同志离开驻地,想去寻找那个多年前夜访过的村庄。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清明节凤凰独家视频:耀邦,思念依然无尽

改革八贤之胡耀邦:让中国回归“常识”

1981年6月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陈云等为副主席。他在会后跟中央委员们谈话时说,“我有责任向全会说明,有两条没有变: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二是我的水平也没有变。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那个胡耀邦。”[详细]

凤凰博友吴稼祥:胡耀邦指导13大报告起草

耀邦最后说,他要尽快找小平同志一次,把主要意思谈谈。13大全世界都注意,老同志退下来了,年轻同志中不中用?政策会不会夭折,事业会不会停滞?这个问题要回答。报告要在选举前5天发表,不然,有人造谣。在座的同志,还不知道我们中央人事变动盘子,一大批老同志一退到底,一大批年轻人上来。[详细]

2005年曾庆红在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

胡耀邦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呕心沥血、奋斗不息,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历史功绩和优秀品德永远铭记在党和人民心中。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

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胡耀邦同志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具有忘我工作的热情和勇往直前的干劲,始终不知疲倦地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

胡耀邦同志作风民主,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基层,广交朋友,加强同人民群众包括知识界和党外朋友的直接联系和坦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亲自阅处大量群众来信,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胡耀邦同志胸怀坦荡,按党的原则办事,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榜样。

 

新华社讣闻《胡耀邦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

重视改革

胡耀邦同志重视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持制定了有关农村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他重视和推动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参与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尊重知识与人才

胡耀邦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注意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胡耀邦同志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在遵守党风党纪方面起表率作用,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

关注统一战线工作

胡耀邦同志始终关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为加强我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合作,建立荣辱与共的关系,付出了心血。

胡启立:我心中的耀邦

团中央整个机关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毫无等级观念和衙门习气,是最没有官气、民主和谐的一个机关 。

耀邦同志经常提醒我:要腾出主要精力来想大事,抓大事

“四人帮”被粉碎后,耀邦同志先后在中央党校、中组部、中宣部工作。每到一个单位,他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他顶住极大压力,平反冤假错案,解放了大批老干部;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端正党的思想路线,他率先组织和推进“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

 

耀邦同志说到做到,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党员的本色

十一届六中全会,耀邦同志当选为党中央主席之后,发表了一篇讲话,其中有一段话讲到他自己,他说,我个人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就一下子提高多少,我自己知道,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胡耀邦。这个意思,他当年对我讲过,其实,他对自己也是这么认识,可见他政治上的冷静和清醒。有几位老同志听了他这段话,高兴地说,就凭这个话,看来这个人我们选对了!

 

耀邦同志经常给我们讲,艰苦奋斗包括三个层次

耀邦同志干工作几乎是不要命,是全身心地投入,说他是夜以继日一点都不夸张。耀邦同志为了党的事业,几乎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他的家就在中南海边上,但他只在每周六晚上回家同家人吃一顿饭,其余时间除了出访、出差,吃住都在办公地点勤政殿。耀邦同志在当总书记的那几年,勤政殿夜夜灯火通明,他经常加班加点批阅文件到深夜。中办的很多工作人员都知道,耀邦同志办公室的灯是熄得最晚的。考虑到他也是七十岁的人了,我们劝他注意休息,他说:为人民办事情,耽误一分钟都是罪过。确实,我们送耀邦同志的报告、文件、请示等,他从不积压拖拉,总是很快就批示下来,生怕误事。

 

胡耀邦的所思所想

逝世前的心态:去地方不知道欢不欢迎我

就在他(胡耀邦)突发心脏病前两天,对我说:我不想呆在北京,开完会我们还是到下面去。他又犯愁地说: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人家欢不欢迎我?

下乡拜年 坚持“看看没准备的地方”

耀邦下乡拜年,一般坚持“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他要去看的地方,大多不是别人预先安排好的“样板”,而是去自己认为需要看的地方,亲自调查。

胡德平追忆:父亲说他一生有两大遗憾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1987年,他不再担任中央的重要工作以后,经常向我讲: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并向我说出了自己一生中的两大遗憾。

田纪云:近距离感受胡耀邦

在这里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在我与胡耀邦同志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民主作风。

他让人说话,敢让人说话

对于胡耀邦的民主作风,凡与胡耀邦同志接触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让人说话,敢让人说话,动员人说话,“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这是胡耀邦同志身体力行的名言。凡是他主持的会议,与会的人都比较轻松,发言热烈,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胡耀邦同志全不在乎。所以,在中央工作的人,包括一些老同志,都认为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是中国共产党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一有空就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

胡耀邦同志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一有空就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那些有名的穷山恶水、荒漠边陲、严寒高原、世界屋脊他大都到了。1986年5月,我陪他去甘肃考察工作,他告诉我:全国2000多个县他已去过1500多个,甘肃省地市一级还有两个未到,即平凉地区和甘南自治州,这一次就是来补这一课的。作为总书记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是可以想象的,但他还抽空挤时间阅读大量人民来信。在他任职总书记期间批处的人民来信不下数千封,是其他领导人无法与之相比的。

 

胡耀邦同志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在1984年7月30日的书记处会议上,胡耀邦同志说:“前天我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三中全会的问题,我讲三中全会的一个议题是明年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的问题。党代会的议题是:1、‘六五’计划与‘七五’计划问题;2、人事安排问题。中委要退一些人,进一些人。现在的中委60岁以下的不到100人。补充中委的条件是:一是对经济工作真正懂行的人,二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三是优秀的5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

 

胡耀邦的青少年时代

胡耀邦的少年时代:12岁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他常对人说:“我12岁在家乡文家市里仁学校上学时,正值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文家市集中。那天早晨在里仁学校操场上,我第一次看到身材魁梧的毛主席给起义部队讲话,听到他说:‘我们现在力量还小,还是一块小石头,可是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反动派的那口大缸!’”这是胡耀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与事业竟会和这个高个子的毛委员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耀邦“抗大”岁月:批判张国焘错误思想

胡耀邦是“抗大”第二期学员,该期学员大部分是红军高级干部,除胡耀邦外,重要人物有陈赓、何长工、杨得志、姬鹏飞、康克清、黄春圃、余秋里等。陈赓被任命为队长。胡耀邦经学生选举担任第一队党支部书记,这表明他在那时已被看做革命力量精英中的精英。

经过“抗大”的学习和洗礼,胡耀邦在革命道路上迅速成长。他学习成绩居全队之冠,短期内被调升为一大队政治委员,深得知识青年学员的爱戴,并以善做知识分子工作而闻名。在中央开展对张国焘的错误的批判中,他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

胡耀邦之子回忆父亲生前事:改革系为藏富于民

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现作一文,也可说是“追思追远语纷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很早以前,父亲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很明确的:“藏富于民,让人民富起来。”一直以来,他既不认可苏联和东欧那种加重群众负担的高积累模式,也不赞成高度竞争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模式,而是希望中国走出一条以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推动农、轻、重生产为序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父亲主张在新形势下,既要刺激消费,又要引导消费,这是改革开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他不主张城乡居民的收入过分集中在储蓄方面,不同意过分地强调积累。

 

原胡耀邦政治秘书刘崇文: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

耀邦同志心地善良,为人宽厚,不会搞权术、耍手腕。他胸无城府,表里如一。在与同志和朋友的交往中,不仅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防人之意。长期以来,不少人劝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却认为,在党内“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他对干部是严格的,有时甚至是严厉的,但他爱惜干部,从不整人。

 

秘书回忆胡耀邦二三事:毛泽东亲点团中央书记

刘少奇提出了三位接替冯文彬工作的人选,即胡耀邦、陈丕显、谭启龙。这三人当时都是年轻的省委书记,都是37岁,都是红军时期的红小鬼,又都在少共中央工作过。名单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大笔一挥,圈定了胡耀邦。毛泽东说,团中央的工作还是由胡耀邦来干好。胡耀邦于8月10日到团中央上班,立即筹备团的一届三中全会。8月25日至9月4日,他主持召开青年团一届三中全会。

 

胡耀邦与知青工作

胡耀邦:要下决心解决知青就业问题

胡耀邦将知青返城问题和全国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他说:“要下决心解决就业问题。有关这方面的好经验你们要登报。要不厌其烦。不惜篇幅。知青办应推荐。”

胡耀邦批示上书 为八千万知青争得工龄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胡耀邦对此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算作工龄。

老三届回城成大龄青年 胡耀邦鼓励姐弟恋

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问题,胡耀邦和陈云指示,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伟人风骨 令人怀念

“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再不能通过我们的手去制造冤假错案!”——胡耀邦

胡耀邦:再不能通过我们的手去制造冤假错案

杨士杰特地引用了胡耀邦刚进中组部时说的一句话——“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再不能通过我们的手去制造冤假错案!”杨士杰说,同时也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上的疏漏,使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得不到理所应当的解决。杨士杰还特别强调地说,当年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同志,许多都是学有所成、有所建树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不但是我们党的财富,更是全社会的财富。对他们改正和摘帽后的安置,不能单纯地只就其生活问题就地安置,而应当通过妥善安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被强抑已久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胡耀邦历来反对个人迷信:人可能活一万岁吗?

一些熟知耀邦的人都知道,耀邦的理性思维领域里无禁区并非自今日始。自从林彪当年摇晃着“小红书”,神乎其神地大喊“突出政治”时,身为共青团第一书记的他就对一些人说过:“他那种‘突出政治’就真的那么灵?我看游泳时就得时不时地突出鼻子!”后来个人迷信之风刮得遮天蔽日,不分男女老幼都动辄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又不止一次地对许多青年人说:“人能活到一万岁吗?这种口号很不科学嘛!”“我们不能提倡盲目地迷信个人。《百家姓》的第一句是‘赵钱孙李’,赵家排在第一位,我们能碰到姓赵的就磕头吗?”

 

胡耀邦:知青下乡插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

耀邦同志对知青上山下乡早有看法,他认为经济问题和就业困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978年4月4日,他对中央党校同志讲:“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二是建筑。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下乡,下乡还要插队,才是马克思主义,太片面了。”

 

胡耀邦工作纪事

平息“歌德”与“缺德”争论风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兼任中宣部长的胡耀邦从倡导民主、自由的创作气氛的角度出发,一直关注着有关“伤痕文学”的争论,并将其提高到总结领导文艺工作的经验,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高度来认识。立足“双百方针”,胡耀邦对文艺创作倡导一种健康的文艺批评。

主持中央党校 对学员实行“三不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党校应当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这是胡耀邦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他明确提出,要把中央党校办成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强堡垒(后改为“阵地”),办成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模范。

下令搜查政治局委员家 反腐震动中南海

1985年,一份涉嫌一名政治局委员儿子案件的请示报告送到了父亲(胡耀邦)面前。报告写道:侦查人员因不能进入首长驻地而无法找到当事人,也无法取证,以致案子长期搁置。……中央办公厅安排公安人员在那位领导到中央书记处开会时,前往其家进行搜查取证。办案人员当天就从当事人房间的床底下搜出大量人民币现金,面对用麻袋装着的赃款,公安人员带走了当事人。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胡耀邦这个名字意味着一个逝去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们健康、纯真、蓬勃向上;那个年代有文学、有诗歌;那个年代清贫,却激情洋溢,那个年代的关键词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

   
 

凤凰网历史频道 | 编辑:蔡信 石立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