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文革中老帅朱德遭软禁被赶出中南海内幕
2010年02月02日 08:1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朱敏不知道父亲所指“这种状况”是指中南海门岗还是社会状况?因为是传达室的电话,她不敢多问,只好等见到康克清妈妈再说。

朱德没有料到,自从女儿这次不能进中南海,也就意味着家人再也没有进中南海看他的权力了。他所说的“等以后”,竟然一等就是四年,直到1971年*摔死,“疏散”在遥远南国的朱德再次重返北京,才和女儿团聚。但是他为了以后能和孩子们团聚,他再没有进中南海居住,而是搬到偏远的万寿路。

过了一会,康克清急冲冲地来到传达室,和朱敏谈了父亲的近况,听说父亲除了沉闷外,其他都说得过去。朱敏这才放下心来。但是不能和父亲见面,心里觉得堵得慌。有一种自己被隔离或者是亲人被软禁的感觉。

康克清正在为朱德可能要遭受批斗心急如焚,她一见朱敏,如同看见可以诉说心里话的人,她的着急她的忧虑,强烈地表现在她的言语中,可是作为晚辈却无法分担康克清妈妈的忧愁,只能在传达室里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小声劝解,让康克清妈妈负重的心灵得到一些释放。

后来批斗朱德的大会在毛泽东亲自干预下才偃旗息鼓,草草收场。

正像朱德预料的那样,主席是了解他的。到了1967年的下半年,元帅府的骨肉分离闹剧愈演愈烈,最后连康克清也有家难归了,她不能再在家陪伴朱德,被全国妇联造反派组织拉去批斗游街,吃住都在全国妇联的大院里。朱敏再次去中南海时,只见父亲拄着拐杖,牵着他们的大儿子,步履蹒跚,远远朝传达室走来。

朱敏一惊,康克清妈妈呢?怎么让父亲一个人来?多日不见父亲,他明显地苍老了,白发增添了许多,谈话时爹爹的神色忧郁,看得出来,父亲的心情很沉重。和女儿见面,不再像以前那么乐呵呵的。朱德没有多说什么,一一询问了几个外孙情况后,然后又和以前一样,要朱敏积极参加学习,正确理解“*”运动,把孩子教育好,要让他们读书,不要散在社会上。

朱敏问他康克清妈妈呢?朱德低声说,在妇联参加运动,暂时不能回来。

一边的儿子,悄悄靠近朱敏的耳朵:“奶奶被抓去游街了,昨天还在西单看见奶奶被押在汽车上,脖子上挂了好大的牌子,上面还有红叉叉呢!”

朱德不再作声。朱敏也不想再问什么了,在这个谁都进来的传达室里,他们父女能说些什么呢?

朱德起身离开了传达室,女儿望见他渐渐弯驼的背影,想,爸爸嘴上不说什么,不等于心里不想事,他比康克清妈妈更难,妈妈有什么苦恼还能和我们说说,可是父亲这样身份和在这个高层领导的位置上,他的内心话只能自己闷着,精神上的重压只能自己独自承受,否则像父亲这样乐观的人不会那么快地苍老,情绪也不会那么低沉。

一把“抄家”大火,使父亲的信化为烟烬,如今女儿手中惟一的亲笔信,竟然是从别处征集来的

自从朱德开始被红卫兵大字报打上红色叉叉后,朱敏一家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紧张,一天比一天沉重。按照造反派的逻辑推理--“老子反动儿混蛋”,朱德的女儿势必在劫难逃。

果然没有几天,一生执教鞭的朱敏便在家中开始“迎接”频繁“光临”的红卫兵小将们,洗耳恭听他们的“教育”,看着他们挥动纤细的膀臂,口口声声要她交代父亲反毛主席的罪行。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朱敏差点没有笑出声来,她的记忆里除了父亲教育她如何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就是教育她如何为人民服务。哪儿会反毛主席呢?

她和丈夫刘铮就一人一句讲述父亲如何教育他们的实例。红卫兵对这样的“交代”自然不能满意,说朱敏夫妇是地地道道的保皇派,和有严重历史问题的父亲划不清界限,这样的态度是得不到革命群众谅解的。

朱敏的不配合行为,令造反派们气恼,他们的态度越加恶劣,凶狠狠地说,如果继续给你父亲脸上贴金,我们就要采取革命行动--抄家!

抄家?朱敏心里一震。第一个想到的是父亲写给她的信。

刘铮倒是挺硬气的,你们抄家好了,人正不怕影子歪!

1970年   中南海   朱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顾保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