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史缩影:红色十外长的政治光谱
2009年11月21日 09:54南风窗 】 【打印共有评论0

外交部,成立于新中国诞生的翌日,迄今已历一个甲子。在这60年当中,外交部一共产生了10位外长。作为国政运作的重要部门,外交部承载着新中国对外交往的使命,10位外长的职业生涯和荣辱沉浮正是新中国外交史的真实写照。

巧妇为少米之炊的粗线条外交

在1949年建国以前,中共举党处于一种准军事化体制下。这一特殊环境催生了一大批良将悍卒充任各级官员,但他们多缺乏海外经验和外语能力,甚至连外国人都没接触过。两者兼备的大概只有红军时代就存在的莫斯科派和1920年前后赴欧勤工俭学的旅欧派。前者因政治错误被边缘化,且海外经验单一;后者活到建国的不算多,位列高层的只有周恩来、陈毅、邓小平和李富春。彼时陈、邓俱派驻地方,李富春主攻经济,于是周恩来当仁不让,以国务院总理(1954年以前称政务院)身份兼任新中国第一任外长。至于驻外使节,除了驻苏大使王稼祥,都从高级军官中选拔,短期培训后上岗,这就是著名的“将军大使”。

周恩来,江苏淮安人,南开大学肄业,素有才德。又先后在日、英、法、德留过学,见识广博,视野开阔。建国前长期担任党的外联工作,与外国人打过不少交道,其中不乏美苏的政界人士,外交经验丰富。这位新外长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取得外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建国时冷战业已展开,社资阵营各自抱团,中国与苏联建交毫无悬念,在外交部成立当天中苏建交,随后社会主义各国纷至沓来。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到访莫斯科,盘桓3个月,终于与苏联缔结了同盟互助条约,铸就了中国外交的基轴。当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响应苏联建议,不情愿地卷入战争,从而与西方正式对敌。中国以血的代价赢得盟友的信任,向社会主义阵营纳上了投名状。此后,苏联投桃报李,援助不断,中苏迅速进入蜜月期。而在外交层面相对应的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常常与苏联打配合,共同遏制美国。

看起来似乎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外交,但这不是全部。周恩来很早就提出过层级外交的概念,即根据各国对台湾的态度,灵活定位双边关系——可以建交的建交;时机不成熟的,可以先建立较低级别的关系;再不成至少维持商贸关系。譬如1950年第一批建交国中既有社会主义盟友,也有北欧三国那样的非主流西方国家,还有战后新独立的亚洲邻国如印度、缅甸。到了1953年,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周恩来首次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奠定了新中国未来60年的外交原则。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周恩来参加的首次国际性会议,议题涉及朝鲜和印度支那三国的善后问题。由于上述四国都与中国接壤,并因意识形态产生分裂和内战,且中国不同程度卷入,所以日内瓦会议实际上是美苏两大阵营的第一次“文斗”。当时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火药味仍浓,在和美国人交涉时如何把握分寸是个难题。第一次与会,周恩来就一直在犹豫“对杜勒斯(美国务卿)该凶点还是缓和点”。

作为新中国外交的第一场大仗,周恩来准备很充分。反观美国,提不出具备较高可行性的方案,只是一味反对,再加上杜勒斯对中国的排斥表现得过于明显,惹人反感,在道义上迅速落了下风。虽然会议因分歧太大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仅仅实现停火,但周恩来在会议落幕时已经一跃成为国际外交界的一线明星,并与一些西方外交名人如英国外相艾登结为好友。

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是周恩来第二场外交秀。因有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在前,周的出席愈显非常。与会国制度、宗教、意识形态各异,彼此成见和误解不少。会议一开始,就有伊拉克代表抨击社会主义。考虑到分歧仅靠言语难以弥合,周恩来没有做正面解释,而是选择迂回侧击,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理念,将会议从互相攻讦的边缘拉了回来。之后又有锡兰总理发难、中立国家和亲西方国家争执,都被“求同存异”神器一一化解。

周恩来凭借两次国际会议为中国开拓了宝贵的外交空间,并展现了中国外交部不盲从苏联的独立姿态。可是,就在周恩来四处出击之际,大后方却不安稳了。变故起于苏联,准确地说是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赫鲁晓夫在内政上较开明,但在外交上有些鲁莽,表现出一种农民式的短视和功利。他认识到美国的强大和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后果,努力促成美苏缓和。这并没有错,但他顾此失彼,在处理阵营内部关系上简单粗暴,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严重。中苏首次公开分歧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国认为全盘否定斯大林会导致本阵营思想混乱,中苏由此陷入为期10年的论战。这仅仅是个开始,中苏之间还存在利益分歧,譬如苏美谈判削减核武和中国渴望发展核武之间的矛盾。至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彼时中国揭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1957年毛泽东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会时受苏联“15年赶超美国”口号刺激,跟着提出“超英赶美”的构想。周恩来认为不切实际,因此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被毛泽东当面批评。2月,周恩来就被免去外长职务。免职后的周恩来只作为总理主攻内政,但在缺乏大将的背景下,他仍旧是外交系统实质上的统帅,直至他去世,中国外交的绝大多数大事都是由他主导。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政治   外交   缩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博渊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