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主席挥挥手 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2009年08月10日 09:1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还看今朝

延伸阅读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报道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在编者按中公布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同日,《人民日报》报道兰州市1.8万名初中、高中毕业生,武汉市2万名中学毕业生奔赴农村插队落户的情况。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形成高潮。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1971年2月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知青可作为招工对象。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读了福建李庆霖的信后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李庆霖在给毛泽东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的困难。

●197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发表了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生产队长张铁生的一封信,对招生考试提出质疑。

●1975年一年共有236万城镇知青下乡,为“四五”期间最多。

●1976年2月,毛泽东在一封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

●1976年5月,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立。

●1977年,高考恢复。

●1978年10月31日到12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2月12日中共中央批发了两个文件,提出对城市中学生的安排,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

●198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解决上山下乡运动的遗留问题。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中国的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十年。

十年知青运动的发生,其中一个深层次背景就是城市青年的就业难,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经济日益困顿的新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独特的人口大迁徙——1700万知青从城市迁移到农村。

城市青年的就业难问题今天仍困扰着发展中的中国,而人口大迁徙每天仍在这个国家上演,只是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亿多的农民从落后的农村涌向发达的城市。

知青,共和国特殊年代有着特殊际遇的特殊一群。他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新中国成立时他们呱呱落地,“文革”爆发时他们正值青春叛逆期,上山下乡运动让他们小小年纪背井离乡,终于回城了,却蓦然发现,城市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城市。青壮年适逢30年改革开放,他们投身其中,成为天然的拥护者,更成为这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推动者、受益者。

当然,不少至今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青也为此承受阵痛,付出高昂代价。他们的青春开放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的命运随国家的命运而沉浮。

今天,这个渐渐老去的一群,开始品读共和国历史上这沉重得难以翻过的一页,开始咀嚼灵魂深处这一段久久不能释怀的生命历程。

是青春无悔还是青春忏悔?是狂热盲从还是真诚无我?是流放还是救赎?……对于这曾经付出的沉重代价,人们开始了反思。

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苦难,承受苦难,逆难而行,获得新生,这是知青一代不可磨灭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肉身流放后所获得的精神救赎,而这种精神,正是这个民族崛起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革命豪言

肩不磨不结实,人不炼心不红。为了彻底改变旧思想,哪里最艰苦,就往哪里冲!

——龙门县平陵公社祖塘大队 冯祖贤

一块铁,只有经过烈火的冶炼,才能成钢;一个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遵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成为毛主席的好青年。 ——新会县沙堆公社红关渔业大队 关素真

狂风刮不倒革命青年上山下乡的立志;暴雨打不掉革命青年自觉磨练的热情;汗水洗刷了旧教育的“刘毒”;烈日晒出了忠于毛主席的一颗红心。——高鹤县 褟金培

摘自1969年12月16日《南方日报》第三版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革命豪言选》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梅志清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