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周恩来便提出经过长征考验的指战员均可入党,而且“凡属经过长征的分子,一律免除候补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这一政策扩大到各个方面军。当时有人打电话请示周恩来,询问有的人“与张国焘的政治路线说不清楚”怎么办。周恩来马上回答说:“这些战士能够坚持走到陕北,这就是一个明证,这就说明他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们完全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对张国焘的问题,中央已经确定在适当时机进行清算,但他的错误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不要扩大到部队,更不能影响到战士。” |
油画《陕北会师》
周恩来任"欢迎大使" 陈赓负责接待 三军欢呼雀跃 张国焘满面尴尬--- "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
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的英勇弟兄!……"
1936年10月,在《会师歌》的洪亮歌声中,早已到达陕甘宁的红一方面军迎接到了长征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长征中,各路红军曾经历过七次大的会师,三军大会师是最隆重也最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至此,过去分散在各个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终于在统一指挥下统一行动,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基本力量完全聚集在西北。
会师地点曾有改变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发生了激烈争执,其焦点便是北上还是南下,是到陕甘落脚还是退往西南建立所谓"川康新局面"。
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北上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全部及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九军团改称红三十二军)南下后,在川西无法立足,到荒凉的藏民区也难以长久维持供应,部队由8万人减少至4万人。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率仅剩的7000余人进入陕北,会合了当地的红军,通过东征、西征扩大了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到3万人。全国抗日形势的高涨也需要红军主力尽快集中到北方以接近抗战前线,局促西南一隅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这种形势下,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纷纷要求北上,红二方面军更是坚决主张北上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张国焘只得表示同意。
1936年7月,红一方面军得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将西方野战军主力集结于宁夏豫旺地区休整以准备迎接。休整期间,彭德怀司令员向西方野战军特别强调了民族政策,还特别注意对前来拦截的东北军进行宣传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均有意避战,从而方便了红军的会师。
9月间,红二、四方面军通过草地进入了甘肃境内。此时,蒋介石调精锐的胡宗南部为主力前来拦截,红二方面军原定落脚甘南的计划难以实现,三个方面军便分路向陇东地区挺进。此时中央确定了"静宁会师"计划。
对于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中共中央在讨论时曾有一个带有寓意的说法。毛泽东回顾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情形说:"上次和张国焘会合选了个两河口,结果分道扬镳了,这次再不能重蹈覆辙了。"周恩来则针对陇东的会宁县这一地点作出说明:"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北控靖(远)、海(原),西障定(西)、临(夏),南蔽秦(安)、通(渭),东跨隆(德)、泾(源),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古代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他还认为,主力在会宁会师即占领了交通枢纽,能掌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随即称赞会师地点的名字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周恩来任“欢迎大使” 陈赓负责接待 张国焘满面尴尬
在三大主力会师前,中共中央通过同南京政府的秘密商谈接洽,已决定派周恩来前往香港或南京同蒋介石谈判,以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然而,此时解决了“两广事变”的蒋介石气焰嚣张,提出的谈判条件极为苛刻,不肯谈合作,而只讲“收编”红军。中共中央认为,此时周恩来不能出去,必须以作战求和平。周恩来随即受中央委派从陕北的保安西进,作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欢迎大使”,协调三个方面军一致行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徐焰 马祥林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