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势如破竹,香港、关岛、马尼拉、新加坡逐一沦陷,唯独中国长沙会战首开胜利,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美英两国也立即宣布援华。获得美国援助的中国,理应与同属“四强国”的苏联、英国一样苦尽甘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我们惊奇地发现,为何只有中国,在接受美国援助后形势却急转直下,打起仗越来越烂?武器装备越来越差?丢失国土越来越多?

国内: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外:中国远征军缅甸惨败

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以破竹之势击破法英荷美等国军队,西方方知中国之重要。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更让西方人眼前一亮,意识到中国之战力足堪大用,中国也希望借盟国之力摆脱孤立局面,蒋介石在珍珠港事变当日日记中写到:“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物极必反,能不戒惧?!”此言不幸言中。【详细】
中国远征军入缅,是中美英同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由于各国政治考量不同,协调行动困难很大。史迪威虽受战区司令蒋介石之委托指挥全局,但是英国军队不买账,他还得听从英将亚历山大意见。最高指挥官的这种犹豫不决,表现在作战上就是首鼠两端,最终被日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详细】
败出缅甸后,史迪威誓要报仇雪恨,要求中国出兵20多个师反攻缅甸。罗斯福也在原则上赞同:他认为日本对美国威胁远比德国大,而亚洲唯有中国能抗衡日本。所以缅甸失陷时,他一再对马歇尔说:“赶紧想出法子,保证把武器源源不断运给中国,”同时要求中国从国内抽部队打通中缅交通线。【详细】
 
美国赵括在中国:
“太上参谋长”史迪威真相

欲论1942年后之中国战场,则不可不提及史迪威。史迪威之使命,自系悲剧,然史迪威在此悲剧中犹非主角,主角乃马歇尔。因史迪威所执行者,皆马歇尔之政策也。史迪威赴华后,经数度召谈,蒋介石深以史迪威缺乏作战经验与军事知识为虑,但仍授以战区参谋长并兼入缅远征军总指挥重任,乃因美援对中国之重要性。二战命运系于美国,美国之战略系于马歇尔等上层,虑及于此,蒋介石不能轻易开罪马歇尔之私人。史氏趁机挟美援为重,与重庆对抗。彼之被逐亦非蒋介石一人所愿,东南亚总帅蒙巴顿也作同样要求。【详细】

陈诚谈史迪威:
华盛顿派他来实在太天真

史迪威确为一勇敢之军人,并受知于马歇尔将军,所以才被派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职务。他和我共事几个月,的确处得不坏,但最后却与我政府闹翻,同双方观念上的根本差异关系极大。史氏在1938年任美国驻华武官,交结了一些“反蒋”朋友,对中国问题就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他再度赴华时,认为实现成见的机会已经到来。当他离美之前,曾在马歇尔和史汀生面前公开说:他到中国之后,将压迫委员长将国军的统率权交由他掌管。华盛顿派这个人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即使说不是不友好,至少也是太天真了。【详细】

史迪威其人:
为达自己目的全无顾忌

史迪威骂性格温和的新一军军长郑洞国为白痴,骂蒋介石为花生米、固执的畜生,骂蒙巴顿是尿壶,还骂瘫痪了的罗斯福为“橡皮腿”,总之盟军高层除他与马歇尔外无一好人。他常以利益派系斗争为理由攻击国军,可他自己就因嫉恨陈纳德,极力阻碍美国驻华空军作战。他的“优点”是忠实执行马歇尔等拟订的战略,随意挪用中国战区的美援用于自己热衷的缅甸作战。马歇尔派如此之人来华担负重任,并任其支配在华美援分配,以牺牲中国防务为代价在缅甸雪己之耻,业已种下日后中国战场崩溃的恶因。【详细】

 
1942:国民党国际声望之顶峰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

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蒋介石

    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邱吉尔

    对于阁下之部队在长沙周围策动抵抗日军时,其精神与有效之动态,表示庆贺。——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马歇尔致蒋介石之贺电

    长沙一役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未来胜利的征兆。——英国掌玺大臣阿特里

    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湘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纽约《先驱论坛报》

    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长沙大捷。——英国《泰晤士报》

    籍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彩云确见光辉夺目。——伦敦《每日电讯报》

    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打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的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进攻中国……所以此次长沙之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新华日报》

国内:鄂西会战

国外:中国驻印军成立

战后,路透社观察家谓:“日军……损失人员三万余,沿长江二百英里全线溃退……此次大捷,三点至为明显:一、华军并非老朽陈腐;二、日军虽败,亦使中国消耗物资;中外隔离,补充自感困难;三、证明华军获空军协助之成就。”物资与空军两点关键已被指出,但未获根本解决,最终酿成第二年的惨败。【详细】
史迪威执着于亲自率军收复缅甸,便策动中国出人、美国出装备,编成反攻缅甸的远征军。但国民政府的兵源地仅有川湘桂数省,优先补充远征军就导致国内严重缺员:42年初入缅的二百师虽不满员,仍有8千人;44年同为嫡系的第十军四个师被围衡阳,共才1万7千人。嫡系如此,其它部队惨状更可想而知。【详细】
1942年起,中美英反复讨论反攻缅甸,又一再推迟。究其原因,是美国据史迪威贬低国军战力之建言,判断中国战力弱小,得之无益,遂无意投入更多资源,中国也由反攻日本的主要基地下降为辅助性基地。若中国要独力打通中缅通道,国内战线就可能被突破。在此拖延之下,无法造血的中国变得愈加衰弱。【详细】
 
美国拿出500架飞机:
中国得用20个师的士兵去换

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败后,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已是势成水火。罗斯福特派出特使居伊来华斡旋两人关系,并带来一份交换计划:美国援助中国500架飞机,以及每月空运5000吨物资来华;作为回应,中国须接受史迪威的三路反攻缅甸计划,独自在云南编成数十师之部队,进行第二次缅甸作战。该计划还称,拟派一个美国师来华参战,打通中缅路后另将有大量美援入华,并许诺中国战后国际地位之提高云云,被逼入绝境的蒋介石得不得应允。【详细】

美国援助计划启动:
中国连领美械的兵也找不齐

按照计划,共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美式整编,总计人数达41万2千6百人。但当时实际人数只有22万7千3百人,缺编达18万5千。急于雪耻的史迪威一再催促补充兵员,多次向军政部提出: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于中国提供人力,美国供给租借武器,共同抗敌;如中国不能提供充足的人力,就会浪费租借物资和武器。中国政府极力配合史迪威这一合理要求,试想一下,白拿美械的好事谁不愿做?但由于国内人力资源已山穷水尽,此肥缺到抗战结束也未补齐。【详细】

蒋介石扩充兵源最后一招:
十万青年十万军

中国远征军作战极为艰苦,缺员极多,而与外军协同作战中,国军普遍存在外语交流障碍,国内士兵还大量存在因身体素质不合格而被美军整训人员拒绝接收的问题。时任中国战区副参谋长的魏德迈多次对蒋介石等人提及:“国民党政府征来的兵,首先是肚皮吃不饱,有的人骨瘦如柴,素质不佳;一般下级官员又缺少文化,不能掌握新式武器。”为救近火,加之农村兵源潜力已被挖掘至极限,国民政府不得不开始从自己视若珍宝的青年学生中征兵了。【详细】

 
蒋介石为何不惜血本打通国际通道
 

国军有多惨?每周只开一枪子弹也不够用

抗战时,中国国内步机枪子弹的产量从1939年的87770000粒增加到1944年的153800000粒。该数字看似巨大,但摊在四五百万国军士兵头上,每人每年分不到40粒,一周打一枪都不够,步枪年产量也从未超过90000枝,重武器则基本无法自产,坏一台少一台。国民革命军以此微薄之军备,却能同造出世界最大战列舰的日本血战八年,可谓是中国人用鲜血书写的奇迹。面对这样一个越打越弱的局面,蒋介石只能不惜代价打通国际通道,以期获取国外援助。【详细】

聊胜于无的工业能力  

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中国最精华的地区逐一沦陷。反之,国统区工业极薄弱,以蒋介石能控制的川湘桂滇黔陕甘七省而言,只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7%”,其中“四川有电厂一,水泥厂面粉厂五,纸厂一,机器厂二;陕西有纱厂一,面粉厂二;贵州有纸厂一。后方规模较大之工厂,仅此而已”。在部分工厂迁入内地后,工业仍极困难。【详细】

被苏联斩断的国际通道  

虽然东南沿海被日军占领,但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前,中国一直通过阿拉木图-兰州交通线向苏联进口军械。但该条约一签订,这条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当即被苏联斩断,随之而来的还有苏联承认满洲国的公告。【详细】

国军都是“王保长”抓的壮丁?  

抗战中四川出兵300万,广西一千两百万人出兵100万出丁450万。国军士兵大多来自农村,只能让作为基层干部的保甲长征兵,但如非士兵自愿,要多少保长才能抓这么多壮丁?【详细】

 

国内:“豫湘桂大溃败”

国外:远征军反攻缅甸

1944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挽救国运的“一号作战”,重点是打通中国南北向交通线。此时国军战力却极度空虚:本应用来补充国内部队的兵源,被优先调往远征军,前线部队缺额超过50%;用这些兵源交换来的美械,90%用在缅甸;八个精锐军不得不在滇缅为英国人作战;美方允诺的500架战机中有350架被史迪威挪作他用。在此敌我战力悬殊之局面下,国军全线崩溃。【详细】
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蒋介石担忧的却是罗斯福。十天内罗斯福连发六封电报,口气愈显强硬:如果中国不派15个师去缅甸作战,就收回所有美援,蒋介石被迫答应。在部队出征的第二个月,就爆发了国军以一当十的衡阳之战。【详细】
日军文件上说,远征军胜利是因为“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缅甸日军共10个师团20万人,而盟军有百万人以上,远征军只需面对1个师团日军。远征军苦战八个月推进200公里,平均每天不到1公里,海消耗了大量美援。但原始森林中的胜利,是无法挽救遥远的中国战线的。【详细】
 
美国援华军备揭秘:
中国忍辱负重讨来多少美械

求援的艰辛使蒋介石百感交集地说:“对敌国易,对友邦难,受人接济,被人轻侮。此种苦痛不能大忍,则决不能当此重任。”美国的战略和中国的地理,决定了美国不会向中国提供大量物资,中国只能用极微薄资源对抗日本。中国每月所得到的物资一度只有500吨,一号作战前累计所得的装备不过万余吨,还主要用于补充云南的远征军。日方曾估计,到45年8月,中国最多只能编成20个美械师,大部分还得去缅甸打仗。【详细】

美国援华并非不用心:
空运损失率超过轰炸德国

但美国人对谈成的生意还是很守信用。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这是二战期间,美国付出最大代价的一条航线,在整个空运期间,单是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十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高达80%。【详细】

中国最需要援助之时:
美国援华物资却迟迟未到

从军事租借物资援华的过程来看,1941年至1944年这一抗战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关头,中国所得援助甚少。据美国学者统计,1942年空运至中国的物资为1425吨,只能视为精神鼓励;1943年至1944年两年,援华物资为17万吨,按人头计算,每个国军士兵每日分得美援物资不足50克(一颗子弹重约27克)。大批美援是在抗战结束前乃至胜利后才到:1945年中国所获美援价值11.07亿美元,相当于前几年总和的5倍。【详细】

 
 
“豫湘桂大溃败”中的衡阳血战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号开始,到8月8号结束,历时47天。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4个师共1.7万人,就拖垮了日军5个师团1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使日军受到了空前的重创,这在抗战史上无疑是个奇迹。可惜衡阳只是1944年战场上的一个点,无论方先觉和第十军如何奋战,也决定不了全局,逆转不了整个局面。【详细】

得到补给的第10军如何奋战  

方先觉率领中央军嫡系第10军4个师固守衡阳,仅7个团1.76万余人,装备为:坦克1辆,3种火炮14门,3种炮弹共5000发,其余全是轻武器。万幸的是,由于附近美军基地撤离,美国人将可用物资悉数移交第10军,据当事人回忆:“在围城之前,抢运入城之步枪枪弹有530万发、手榴弹28000发、迫击炮弹3200发;唯缺山野炮弹。”
    围城部队是横山勇指挥的日本第11军,有5个师团另1个独立旅团,共11.7万人。
    摘选战场纪录如下:
    “7月17日,敌人又开始了总攻,毒气当然是开路先锋……”
    “8月4日晨,敌总计5个师团、轻重炮百余门、炮弹40000发,在横山勇亲自指挥之下,开始了第3次总攻击……”
    日军档案记载:“横山司令……令全军于8月7日,再度强行决死总攻……”
    1945年李玉堂中将在长沙受降后,亲自询问日军将领在衡阳一战中伤亡的真实数字。日军将领认为有48000余人,将校战死390人,负伤520人,第68、116两师团遭毁灭打击。”
    日军军史评价:“衡阳之战,如欲惹人瞩目,可称为‘华南旅顺之战’。此比喻虽稍嫌夸张,但称为:‘中日8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绝对正确。”【详细】

国内:湘西反攻

国外:两路中国远征军会师缅甸

湘西会战是抗战中最后一次会战。此前经蒋介石极决绝的抗议,美国终于派魏德迈替换史迪威。从此中国可以自由运用援华物资补充国内,并从远征军中抽调新六军回国参战,美国驻华空军也全力支援。湘西会战最终以国军大胜告终。正当国军准备再接再厉,收复失地时,日本天皇却宣布无条件投降。【详细】
中国两路远征军经过血战,终于在1945年1月27日会师,国际通道史迪威公路全线打通,此时距抗战结束不到7个月。为打通这条路,中国投入最精锐的数十万部队,并与美国不断产生矛盾,两个国家被这条路折磨了近三年。【详细】
为了修这条路,耗资1.48亿美元,平均修一英里死一个美国人,牺牲的中国人更不计其数,这还没计入养路费用与远征军的牺牲。这笔投入更没得到相应回报:这条路最大月运输量仅5千吨,雨季还不能通车,而驼峰航线在1945年1月就将4.6万吨物资运进中国。抗战结束时,月空运量稳定在5万吨,而史迪威公路还是5千吨。换句话说,史迪威公路运一年,等于飞机飞一个月。【详细】
挽救中国的美国人:
史迪威继任者魏德迈

他叫魏德迈,抗战最后一年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在中国行将崩溃之时,他令驻华空军全力支援前线,并将远征军部队调回国内,使重庆转危为安。更足以鼓舞中国士气的是,他一改美援分配向远征军一边倒的陋规,进行了平衡分配,让中国战场各部队战力与日俱增。意识到中国尚有一战之力的马歇尔,在欧战结束后也电告魏德迈,可派巴顿等名将来华作战。魏德迈更计划作训36个美械师,并配以其他部队反攻粤闽沿海,在攻占良港后获取美援,再进一步扩大战果。1945年8月,补给物资准备就绪,反攻部队也进入攻击位置,此时却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详细】

魏德迈承认美国利用中国:
美国不在意中国的惨重牺牲

魏德迈在战后谈到,“法国在德国发动攻击之后6个星期即告屈膝,而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7年后,中国在1944年仍在苦撑。当我对局势瞭解更多,我认知到中国悲剧的一部分,是我们美国人对中国在1941年之前为遏阻日本而作的自我牺牲,大部分时间皆表现漠不关心……美国人大部分的时间不是拒绝承认蒋介石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对中国战后的命运毫不关心。我们主要的目的是确定中国必须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不管她的精疲力尽及其人民的惨重牺牲与苦难。当我奉派前往中国战区,军部给我的指令中所使用的就是这些字眼。”【详细】

并非私情只关国事:
两个美国人改变了抗战?

魏德迈的计划与史迪威的有何不同?说来难以置信:几乎雷同。魏氏也注重攻势,也看重训练与后勤,也以参谋长之姿指挥国军,也准备以巴顿等美将任高级干部。但其中又有关键差异:美援大量增加,他不用和史迪威一样与蒋介石争夺空运吨位;他了解国民政府在资源上的捉襟见肘,无法在千里战线上面面俱到,也知道一个农民国家对抗工业强权八年实为奇迹,中国的潜力已被发掘至极限,难以付出更大牺牲;更得到史迪威失败的好处,蒋介石知道如不接受魏德迈的计划,中美同盟定将破裂。在这几方面的合力下,中美同盟在历时三年后才真正成型。【详细】

 
从国家利益角度解读抗战
 

在美国以租借形式提供给盟国的460亿美元物资中,英国得到了320多亿,苏联得到了98亿,连本土完全沦陷的法国也得到了14亿,而中国只得到了6亿,仅为英国的2.8%。(据新华社资料) 【详细】

美国:一切服务于美国利益  

1942年夏,当罗斯福与莫洛托夫争论1943年给苏联的物资是410万吨,还是250万吨时。蒋介石向罗斯福哀求的只是每月5000吨。而负责分配战争物资的军火分配委员会,“四强国”中也唯有中国不得参加。蒋不得不让宋子文向美国转达:“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与物资分配机构不能扩大让中国得以参加,则中国在此战争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予谓美英对于东方民族,总未尝以平等相待,美英迄今不许中国参加就是一例。我们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待遇已经如此,则在战后的和平会议席上又当如何?”果然,在抗战后不久,美国实施了对国民党的武器禁运。【详细】

英国:以盟友身份打压中国  

美国这一丁点的援华也遭到英国反对,丘吉尔认识到“中国战后之强盛就是大英帝国远东厄运之开始”。因此,英国努力延迟打通滇缅公路,以使中国继续与外界隔绝:不能接受大量援助,军队装备不能现代化,经济不能自给,战后无力挑战英国殖民体系。【详细】

中国:遭盟国算计引发悲剧  

1944年,因盟国倾轧付出极大牺牲的中国已是山穷水尽,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到:“北缅一战,将中国所有储藏之装备一概用尽,又将应用空运来华之吨位占去……国内各战场因北缅作战之故,既缺军械之补充,又缺驼峰空运之接济……以致六月以前,中国军队除远征军外,从未在租借法案中,得到一枪一炮。”【详细】

抗日战争可谓是近代中国振衰起敝的转折点。在这场中华民族兴亡继绝的空前危机中,虽然前有苏联切断对华援助的西北通道,后有英美在打通援助中国的西南通道时让中国付出了得不偿失的代价,但中国人仍然抗战到底,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一败涂地,在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向国民革命军正式投降。用一句话来归纳抗战胜败的基本原因,那就是同样面对远强于自己的武力,中国做到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全面抗战,但是日本做不到“一亿玉碎”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