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卢作孚。由此可见张謇在中国轻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四个人当中,张謇的事业或许是最为艰难,张謇一生为民着想,为民操劳,实是中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提出者与尝试者,他的一些思想及做法于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和作用。 【网友评论】

 
 
 

在中国历史上,经科举入仕是无数文人士子朝思暮想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而状元及第,更是科举士人最高的荣誉,由此可以获得令人炫目的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但晚清有一位有幸考取状元的读书人,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荆棘丛生的创办实业之路,并最终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就是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张謇。

张謇做了30年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一代儒商张謇的商海生涯,将永远载入中国近代史的史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纪念。 【详细】

 

大生纱厂原貌

大生纱厂原貌

通海垦牧公司

南洋劝业会

1895年,张謇弃官从商的决心在京城暴雨中萌生,在家丁忧时滋长,在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鼓动中下定1895年1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这位南洋大臣终于把自家兄弟拉下了水。因南通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亚洲”,棉纱销路旺,张謇下决心先在通州办棉纺厂。在唐家闸选定厂址后,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大生”源自《易经》。 【详细】

张謇有天生的管理和经商天才。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作了分工,各人均有明确的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在纱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接着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打造,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 【详细】
1901年,张謇发起并集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从江苏海门的沿海滩涂开始,大举北上推进垦荒;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张謇在担任民国农商总长期间,主持出台了《国有荒地承恳条例》、《边荒承恳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在淮南掀起了废灶兴垦的热潮。在垦荒期间,张謇先生组织了海门10万大军肩挑手推大迁移,大举北上推进垦荒,直至连云港云台山脚下,800里垦荒百万亩,不仅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生存,还传播了海门垦荒和种田经。 【详细】
“南洋劝业会”最初由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在1908年11月上奏朝廷申请举办,1909年2月,张謇在江宁成立劝业事务所,清廷于8月正式下谕,同意举办。但以张謇为代表的东南绅商却是实际上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经过一年多筹备,劝业会于1910年6月召开。全国有22个行省提供展品,各地绅商大贾、政学官员,纷纷前来参观。东南亚诸国,美、英、日、德也派出代表团,并送展品参赛。半年中,参观人数达30多万人次。劝业会规模、影响,不亚于世界博览会,可说是世博会在中国的一次成功预演。 【详细】
此外,张謇还创办了一些重要的事业: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等等。 【详细】
 
张謇小传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20年代初,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年谱

1876-1884年 入吴长庆庆军幕任幕僚。
1885-1889年 考中举人并著《棉谱》。
1894年 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895年 列名上海强学会,出长江宁文外正书院。
1898-1901年 在南通兴办大生纱厂,
筹建通海垦牧公司和筹建通州师范学校。
1904年 任商部头等顾问官,筹建大生二厂。
1909-1910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常乐镇,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张謇4岁时起,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到5岁,张謇已经可以完整无误地背诵《千字文》,于是父亲将他送进私塾读书。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结识了邻近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16岁,张謇考中了秀才。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下来。幸而张謇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斡旋。直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第五次进京应试,在他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却招耻辱,甲午之耻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从此离开了清朝的政治中心。 【详细】

 

逃离官场的状元:张謇

张謇之兄张詧

两江总督张之洞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详细】
张謇弟兄5个,老大张誉及老五张警为葛氏夫人所生,老五早年夭折。老二张謩、老三张詧、老四张謇,为金氏夫人所生。他们成婚后,奉父命分家,老大、老二去了南通县老宅,老三、老四留守海门常乐,张詧与张謇同读共事,相伴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创业贡献也最大。1926年张謇逝世,张詧及其四子张敬礼共同辅佐张孝若继承张謇事业。 【详细】
早在1895年夏,张謇就在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观点。“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张之洞在调任湖广总督前,特别授意张謇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状元办厂” 当时是个新鲜事,当时,离甲午战败已有一年,《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这对中国人是个大大的刺激。【详细】
1900年,张謇曾拟“东游考察”,因故未能成行。1903年1月,江南盐运道、金陵关监督徐乃昌转来日本驻江宁领事天野苍太郎的邀请涵,邀请以张謇为首的东南名流参观日本于1903年5月在大阪举办的博览会。张謇为求一探日本如何在明治维新后跃升为东亚头等强国,遂带上自己在1894年创办的颐生酿造公司的茵陈曲酒,于4月27日东渡扶桑。【详细】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像这样一个中国早期商业经济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上发言,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详细】
张謇语录

“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

众评张謇

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毛泽东:“(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

章开沅:“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张謇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有着宏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性格,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爱国热忱。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以“大生纱厂”为中心,先后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并投资江苏省铁路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张謇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在发展教育与其他事业方面,他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医院、图书馆等。尽管晚年实业受挫,但他仍然继续扶持南通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详细】

 

胡适语评张謇:一位失败的英雄

推动中国刺绣事业发展的功臣

张謇纪念馆遗像

张謇逝世以后,胡适评价他:“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虽自古以来,不以失败论英雄,但胡适对张謇的评价还是恰当地概括了这位状元实业家的一生。【详细】
1911年5月,清廷宣布了“皇族内阁”名单和铁路国有政策,全国舆论哗然,抗议浪潮高涨。大生集团创办人、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面对大厦将倾的局势,决定赴京直谏摄政王,并顺便请求批准他的中美合作投资计划。此前的几年,张謇已经为立宪开展了大量活动,撰写文章、筹办江苏咨议局、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等等。各地咨议局力争立法权力,于1910年连续三次在京发起以设立责任内阁和早开国会为号召的请愿活动。 【详细】
1911年10月4日,张謇抵达已经弥漫革命空气的武汉,主持大维纱厂的开机仪式。接下来的几天,张謇频繁宴请当地官绅,庆祝大生集团扩展到长江中游。10月9日,阴雨绵绵,炮火不断。上船后的张謇看见了江边燃起的熊熊火焰,那是武昌塘角辎重队士兵的起义信号。襄阳丸十点钟才缓缓驶向下游,张謇在日记中记载了见闻:“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光熊熊烛天也。”张謇最终下定决心转向民主共和。11月6日,他致电奉命进攻武昌的袁世凯,劝他尊重大多数人“趋于共和”的现实,赶紧前往北京,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确立共和政体。【详细】
张謇一生经历着中国大变动的时代,自甲申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维新、庚子义和团、辛亥革命以迄“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对于他这样一个出身农家,逐步达到高位的旧士大夫来说,既深知民间疾苦,又了解外侮日深,高层昏聩矛盾重重。张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直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主张变法,继而呼吁立宪,最后力促共和。但辛亥革命之后,共和又使他大失所望,于是发出“政府顽固如此,社会腐败如彼”之叹,感到“国不亡而日演亡国之事”,然则“何以解人民之痛苦?他只得决心,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详细】
 
张謇一生功绩
 
兴修水利 垦荒植棉  

张謇既是一介寒儒,又出身田亩,深知农民疾苦,成名后亦未忘本。据说他当了状元郎,荣归乡里。【详细】

总长农商 革新农政  

在农业方面:强调种子工作,由于过去“墨守旧法”对选种、保种、传种改良,未有专门研究机构,不能“每年比较,留强汰劣”,以致佳种日趋退化败劣,产量自然不高。【详细】

兴办学校 普及科学  

张謇曾长期出长书院,应考科举,个中利弊,自有切身体会,尔后西风东渐,出访日美,见闻益广,感受亦多,加以国事日蹙,渐萌变革之念。早岁他在兴蚕桑受挫之余,专心研读徐光启《农政全书》尚觉不足,乃驰书其驻英之挚友顾延卿,提到“泰西农政水书,讲求至核,西人图绘其制实精,倘获其书必有出文定(徐光启)所得之外者”。【详细】

 
提倡科学 筹组农会  

1896年,亦即戊戌前二年,张謇加入强学会,同年,他撰写了《农会议》,具体建议有五。【详细】

 
张氏后人今何在
 

在张謇逝世80周年之际,张慎祥先生讲述:
张慎祥担任过海门人民保险公司第一任经理;
一女张淑过世较早;
子张孝若年仅38岁不幸遇害;
张孝若生二子四女,三女粲武早夭;
1938年3月12日,张家迁往上海法租界避难;
1949年初,长孙融武携家人去了香港,聘为香港大学国文和国语教授;
1950年5月,张绪武于南通纺学院,毕业成立了“张謇教育基金”
2004年,张詧曾孙女张慎慈回海创办永生针织厂,投资家乡经济建设 【详细】

张謇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1896年至1899年,他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历经千辛万苦,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状元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大生纱厂的初见成效,感动了中国,更感动了张謇自己。他由此发轫,先后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创建通州师范学校,设立南通博物苑,乃至参与举办南洋劝业会等等,无一不是在神州大地上萌现的新事物。张謇具有世界眼光与现代意识,尽管宣称弃仕言。
张謇一生独立开辟了无数的救国、强国新路,当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办实业、兴教育,造福四方,在近代中国树立起一座丰碑。他的后人在烽火年代、和平岁月里无不践行着先生的精神。
网友评论
分享到: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