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火车站的一声枪响,有毒的子弹夺走了宋教仁的生命,也打碎了宋教仁北上组阁的梦想。百年来,我们执着于追问谁是杀宋的幕后黑手,却让宋教仁宪政理念边缘化:我们记得有的革命者不得不用卖国的手段来救国,却忘了宋教仁可以为保卫国土不惜与清朝合作;我们知道同盟会派系纷争难以调和,却忘了宋教仁曾试图用民主的议事规则团结革命党;我们更熟知孙中山为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却忘了正是这次革命让袁世凯与革命派彻底翻脸,让宋教仁未尽的民主宪政之梦再无实现的可能……我们重读宋教仁,不是纠结于“宋案”真相,而是试图追问为何被历史验证的正确理念没能在当日的中国实现?【网友评论】

 
 

卑劣的暗杀:谁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有毒的子弹结束了宋教仁年轻的生命,但是从没有结束“是谁杀了宋教仁”的疑问。百年来,诸位“第一反应者”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一一过目。曾经板上钉钉“证据确凿”的嫌疑者最后似乎也不那么“证据确凿”,曾经慷慨激昂的同志却在怀疑者的笔下显得“疑点重重”。【详细】

 

宋教仁着礼服遗照

宋教仁赤身遗照

如果袁想杀宋也不会选择这个敏感时间。宋此行北上正是与袁商谈国事,大可先“听其言,观其行”。袁世凯曾说:明事理的人一定察觉出,如果我想杀他,不必一定招其来而杀之。我完全可以等他来了后,陷他以罪杀他,何必要数次邀请他,乘他将行而杀之?这明明是授人以柄,愚夫也不会做这等傻事。【详细】
宋教仁遇刺消息传来,赵秉钧正在主持内阁例会,他听后大惊失色,一边绕桌子转圈一边自言自语:“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赵秉钧的严重失态似乎并非是故意表演,反倒是因不知情而手足无措,假如他事先得知刺宋计划,想必不至于如此。【详细】
革命胜利后,宋教仁在国民党内部对理事长孙中山实施架空虚置,又坚持在宪政民主的框架内从事议会政党非暴力的民主选举、和平竞争,无形中把以孙中山、陈其美等人为首的激进革命派人士,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被动境地,从而造成“本党有内哄”的危险局面。【详细】
 
凤凰网独家视频
 

凶手离奇死亡 众专家为袁世凯翻案

调查

  • 1.1.你认为宋教仁因何被暗杀?(此问必选)
  • 2.你如何看宋教仁在“间岛问题”上与清政府合作?(此问必选)
  • 3.你如何看宋教仁建设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此问必选)
 
 

两面树敌:宋教仁为何里外不是人?

今日来看,造成悲剧的不仅是宋教仁本人的性格,更是民国肇造,袁世凯北京政府与国民党之间,以及国民党内部对于如何确立国家政治参与制度的两种尖锐矛盾。国民党自有其达到革命目的、不惜以手枪炸弹发难的传统,而袁氏北京政府也不脱其旧制度官僚习惯非常手段处置的本色,矛盾激突中,双方都难免重拾旧路。在此大背景下,一心主张立宪政治从而两方树敌之宋氏遭遇刺杀,实则不可避免。 【详细】

 
 

同盟会的裂痕:孙文跋扈会员离心 宋教仁自有主张

1907年2月,孙中山与黄兴因采取何种旗帜发生激烈争执,孙主张沿用当年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以纪念那些牺牲的革命党人;黄兴则主张用华兴会的井字旗,并认为青天白日旗有效仿日本国旗之嫌疑,应予毁弃。宋教仁在当天的日记中认为,黄兴不快的原因,“盖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又思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今又如是,则将来之不能有所为,或亦意中事。【详细】

 
革命有民主:
起草章程保障党内民主

同盟会中部总会虽然冠以同盟会的名义,却不再接受孙文以及名存实亡的同盟会东京本部的支配领导。在由宋教仁执笔撰写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章程》中,不仅确立了公民权利法案加政府权力架构的制度性框架,而且规定它所虚置的会长不仅需要选举产生,而且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经过“总务干事全体之署名”,从而在制度层面杜绝了像孙文那样“作事近于专制跋扈”的现象。假如没有“会员须保守本会一切秘密”的特殊规定,该章程完全适用于宪政民主社会的议会政党。【详细】

革命有策略:
另起炉灶准备中部起义

宋教仁提出过革命三策:上策为联络北方军队,以东三省为后援,一举而占领北京,上策最善,但是最难;中策是沿江各省同时并举,先立政府,然后北伐;下策是边地革命,进据边要,徐图进取,以东三省或云南、广东、广西为地点,已经过多次实践,行之而败,而且容易酿成分裂之祸。黄花岗之役后,同盟会人心涣散。宋教仁与谭人凤等毅然在上海另起炉灶,独立执行中策。并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以共进会与文学社为基础,在两湖新军间鼓吹革命,于是有武昌起义之成功。【详细】

革命有底线:
保护国土苦心难被理解

袁世凯“得《间岛问题》,电召先生归国”。宋教仁本想回国,因为他想在协助清政府保住间岛的同时,象吴禄贞那样潜入清政府中从事革命活动。不料《民报》馆转来两封信,大意为:“你既回国做官,将来我等回国做革命工作,如被你拿奖,请勿用刑讯。”良苦用心不被同志理解,宋教仁于是取消回国的计划。袁世凯因宋教仁著书有功,命驻日公使送给酬金2000元,“先生不受,驻日使固强之,先生随散之留东之困乏者。且谓:吾著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个人之赚几文钱也”。 【详细】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宋教仁手书: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所谓"间岛",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清入关后将这一带列为封禁要地。后来禁令渐驰,韩民越境开垦。由于1712年,中朝曾勘定边界,勒石为碑,初时本无所谓边界问题,但是自1905年冬日本吞并朝鲜后,又企图进一步向我国东北侵略,便蓄意使问题复杂化。【详细】

赴东北发动起义得悉阴谋  

1907年,宋教仁赴东北运动韩登举等人起义,号召他们与革命党人联合,"南北交攻,共图大举。"他在韩登举处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于是决定暂停发动起义的计划,设法阻止日本的侵略。【详细】

假作日本人苦心搜集证据  

宋教仁假作日本人,潜入日本浪人组织的专门制造假证据以攫夺中国领土的长白山会,并把他们的假证据拍成照片带回日本。在查阅朝鲜古籍时,他还发现了朝鲜人古山子著的《大东舆地图》,书中明确记载了康熙年间中韩定界碑的地点,并绘有中朝边界地图。【详细】

著《间岛问题》维护主权  

宋教仁所著《间岛问题》一书,不仅从历史、地理、政治和国际法各方面论证间岛确为中国领土,还指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对交涉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了预测。这对于正尽全力与日本交涉的清政府来说,可谓雪中送炭。【详细】

 
 

革命易起宪政难成:尊民权起草《鄂州约法》却未落实

在辛亥革命当中宋教仁就主持起草了《鄂州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形式的现代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权利,比如说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的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等。《鄂州约法》里面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形式,比如说湖北的都督,要受到省议会和法院的制约。如果放大到全国,就是总统要受到议会和法院的制约。《鄂州约法》虽然当时没能落实,但对后来各个省颁布的约法影响很大。【详细】

 
 

帝制易倒专制难除:限权力主张内阁制却受多方阻碍

会商政府组织方案时,宋教仁的内阁制与孙中山的总统制引发争执。宋教仁认为:“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孙中山则主张:“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宋教仁的内阁思想是中国当时最为进步的思想,是想束缚住总统的权力,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而这对于刚从封建专权统治下挣脱出来的中国人看来,仍然是不切实际的。【详细】

 
 

政党易组问责难行:为组阁成立国民党却功败垂成

宋教仁主持了解散同盟会并成立新的“国民党”的工作,以图在之后的国会选举中实现真正的政党内阁。宋教仁说:“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的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我们要在国会里,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详细】

 
宋教仁与《鄂州约法》
 

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大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从《鄂州约法》开始,宋教仁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基本勾画出了共和国的制度设计方案。【详细】

赴日本留学钻研宪政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担任司法部检事长的宋教仁深感有必要学习西方法律制度,以备日后国家建设之用。他潜心研究法律,翻译了大量西方法律制度类的文献。他曾写道:“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详细】

革命初起草《鄂州约法》  

10月28日,黄兴偕同宋教仁等人来到武昌。黎元洪与宋教仁、居正等人商议,湖北是首义之省,要作全国表率,仅有《军政府暂行条例》还不够,还需制定一部根本法,作为将来民国宪法的蓝本。宋教仁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众人便推他起草了《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共7章60条。 【详细】

引现代宪政入传统中国  

《鄂州约法》取美国宪法精华,主张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实行联邦制,保障公民权利,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的职权作了明确的划分。【详细】

 
 

血腥的开端:政争从议会走向战场

1913年3月20日,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的那声枪响,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不祥信号。它告诉中国人:共和国面临严重危机。袁世凯破坏共和,这是历史的定论。但是,破坏共和的,决非只是袁世凯。民国元年,革命党人曾经抱着与袁世凯携手建设共和的想法,而且有过孙、黄进京的“蜜月期”,虽然矛盾一直存在,而且不可能完全解决,但双方都在避免冲突,寻求合法的解决途径。自“宋案”发生后,形势却急转直下。【详细】

因人立法:
《临时约法》成一纸空文

袁世凯3月11日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便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塞给袁一部他未参与制定的“宪法”,束缚其手脚。倘若孙中山执政,必维持《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分三期、九年缓行宪政;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详细】

武力复仇:
国民党人首先放弃宪政

上海地方检察厅票传赵秉钧出庭受审,司法程序在进行中。但孙中山并不相信这一程序,此事一出主张立即“武力讨袁”。而蔡锷的表现相当清醒,他认为应该遵循宪政规范,先等司法结果,因此,在得到孙中山组织讨袁军的电文之后,他按兵不动。当司法程序有可能被落实的时候,未经任何程序穷尽的方案,即动用武力征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置和平于不顾,置人民安危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政治行为。【详细】

告别共和:
独裁与革命的交响曲

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直至1916年称帝,这段时间民国的政治发展完全背离了宪政。“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势力也没有再回到议会政治,无论是“护国”战争还是“护法”战争,实际上采取的都是当初同盟会武装起义推翻满清的手法。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以图“再举革命”。在政党发展方向上,这无疑与宋教仁当初将国民党打造成现代政党的努力存在明显区别。【详细】

 
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5日,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当天晚上就与在沪的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会集黄兴寓所,商讨应对策略。孙中山主张举兵讨袁,进行二次革命。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详细】

顾大局 黄兴主张法律解决  

反对者的代表是黄兴。他认为,“民国已经成立,法律非无效力,对此问题,宜持以冷静态度,而待正当之解决。”也就是不诉诸武力,按法律程序解决。他之所以如此主张,不仅担心革命党控制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制胜,而且担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黄兴看到了一个现实,革命的动力严重不足,革命党的几个都督不愿出兵,其他的都督们更不支持。【详细】

动武力 孙中山不惜发动兵变  

孙中山为了起事真是不顾一切。因为将领们消极抵抗,他竟令朱卓文到南京“运动第八师的几个营、连长,叫他们杀了师长、旅长后宣布独立”。弄得一些中下级军官情绪激昂,表示“我们不能等高级官长,只有先动。”7月13日,八师旅长王孝缜、黄恺元获悉情况,立即赴上海向黄兴报告,为了防止内讧,不得不表示愿意起兵。黄兴之所以改变最先的消极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第八师的自相残杀。 【详细】

 
 

宋教仁: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却不愧为杰出政治家

马克斯·韦伯提出两种衡量政治行为的伦理标准,一是恪守信念伦理的行为,即宗教意义上的“基督行公正,让上帝管结果”,二是遵循责任伦理的行为,即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互为补充,唯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若以此衡量,宋教仁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既有正确的头脑,又有铁肩道义的担当能力,但是他却没能成功。倒是那些品格卑劣而权欲熏心之人或者丹心一片却脑子浆糊的人,常常获得成功。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中国政治生态的一大悲哀。【详细】

从王朝到现代国家

立宪从晚清已开始

在传统的认识中,国家和政权就是一个,爱中国也是爱大清。从宋教仁这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才区分了两者:我爱中国,但我可能需要把大清推翻了,才是真正的爱国。这一代知识分子还追求国家的富强。真正把国家和政权完全区别开,彻底追求国家的富强,这是近代中国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变化。【详细】
很多革命党人觉得只要是汉人的政府就可以,至于要专制还是民主,独裁还是自由,大多数人没有仔细想过。宋教仁将民主宪政本身看作目的,看作最重要的价值。他认定民主宪政就是优于专制独裁,认定两党制、责任内阁就是好的政治制度,中国一定要走上这条路。【详细】
相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连接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自由主义规定民族主义不能背离民主自由的基本价值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规定自由主义不能背离民族国家的主权,体现出近代自由主义者试图在兼顾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自由民主与国家民族、个体自由与救国关怀的两极取向的意图。【详细】
 
近代其他类型的民族主义
 

中国现代史上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三种思潮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在许多共同的观念架构中运作,而民族主义正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互动形成了民族主义的三种类型。【详细】

与激进主义结合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与激进主义的结合,其正面意义在于,丰富与充实了民族主义的民主内涵;同时,民族主义又成为实现激进主义目标的强大动员手段。其负面意义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民主主义为民族主义所牺牲的现象,如辛亥革命时以为把清朝皇帝赶下台就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了,再如“五四”后李泽厚所说的“救亡压倒启蒙”的问题。【详细】

与保守主义结合的民族主义  

保守型民族主义虽以文化的进路、以文化民族主义为基本路线,但它除了对民族文化的守护,也在其他领域展现着民族主义立场,如康有为除了提出“保教”口号,还提出了“保种”、“保国”这类属于族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范畴的主张。【详细】

二次革命的隆隆炮声,发出了革命党人为宋教仁复仇的怒吼,却也无情地粉碎了宋教仁的强国梦,无意间践踏了他的宪政理念,更结束了辛亥革命后短暂的民主共和希望,将中国带入另一个独裁与革命交替进行的乱世之中。时人感慨:“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来假共和”!在弱肉强食的乱世里,信仰被看作单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理想被嘲为幼稚;但只要我们在温饱之后还想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需要信仰来守护底线,就需要理想来指引方向。百年前,宋教仁的坚守让他成为孤独的行路者;百年后,重读宋教仁,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