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朝鲜人并不认为甲午战后被灭国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观世变》特别策划

网友评论() 2014.07.25 《观世变》第72期 主持人:唐智诚

从1895年到1910年,日本对朝鲜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1910年的时候,朝鲜政府和日本政府正式签署了协议,朝鲜就合并到日本中去,可以讲朝鲜亡国了,“二战”之后朝鲜才重新独立。从现代人的立场来,朝鲜在这段历史中经历了一个亡国的过程,但在1895年之后,朝鲜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亡国的过程。

日本要学习西方,要把日本经济充分地世界化,它就会和中国的利益产生交集和冲突,朝鲜半岛就是一例。如果中日能够联手让朝鲜变得富裕安宁,那无论对中日还是亚太都有好处。但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日之间没能达成这个目标。

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政府完全是以天朝上国、中央帝国的姿态自居,就没有平等的近代主权国家的概念,自身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也就没办法帮别人建造成民主国家。

正在加载中...

社科院研究员 马勇 资料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社科院研究员马勇文字实录,采访、整理:唐智诚

嘉宾简介:马勇,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及儒家经学、近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出版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911:中国大革命》等专著。

甲午战前中日未能维护好朝鲜半岛上的利益交集 

凤凰历史:马老师您好,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清朝彻底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在甲午战争前后,朝鲜的开化党、东学党对中国的态度究竟是怎么样呢?

马勇:历史上朝鲜是中国的藩国,这种藩国的历史从很早就开始了,朝鲜在明清两代都寻求中国的保护。到了近代以后,西方势力东来,中国学习西方之后,就首先在外交上,在宗藩体制上选择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态度,只管自己不管别人,不管藩国。于是宗藩体制就逐渐解体了,1870年代琉球就开始脱离中国。藩国也会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会接受外部资本的投资,它有个现代化的问题。如果中国没办法带着藩国一起转型,那只能接受西方的资本商品的冲击。

1884年,越南离开中国的宗藩体制,这时候离甲午战争爆发只剩下10年的时间。中国这个时候开始注意到,藩国都跑掉了,这对中国而言不是件好事情。因为历史上中国的藩国会经历由生藩变熟藩,慢慢加入本土的过程。中国文明的边疆的扩大,都靠这种“以夏化夷”的方式。所以1884年越南脱离中国之后,清政府确实也想下工夫解决这类问题,办法就是通过加大对朝鲜的投入,来加强和朝鲜之间的关系。

在1880年代,中国和日本就围绕朝鲜的未来发生了“拉锯战”。中国希望拉住朝鲜,因为朝鲜不仅是中国的番邦,而且扼住了北京的大门,它的地理环境很重要。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如果要对外开放,就一定要走向大陆才有发展的机会。日本要冲出大陆一定要走到两条路,一条是通过台湾这个踏板,踏向中国的华南地区,再踏向南亚;另一条就是从朝鲜半岛进入辽东半岛,再进入西伯利亚。

日本要学习西方,要把日本经济充分地世界化,它就会和中国的利益产生交集和冲突,朝鲜半岛就是一例。利益交集是指,如果中日能够联手让朝鲜变得富裕安宁,那无论对中日还是亚太都有好处。但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日之间没能达成这个目标。 

甲午战争是大国间的较量 朝鲜无力影响自身命运

马勇:1880年,即甲午战争之前的10年,中日两国都在朝鲜做了很多工作,朝鲜内部因此发生了分化。中国在朝鲜有宗藩关系的历史传统,当时朝鲜内部亲中国的势力依旧很强大。到1876年《江华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和朝鲜建立了通商关系。《江华条约》第一条规定日朝两国是相互平等的国家,而非宗藩关系。再通过这种贸易和经济的联系,朝鲜内部慢慢就生发出一个向往西方文明的群体,叫开化党。开化党和日本比较密切,他们向往日本的近代文明。

东学党跟日本就不是太密切。东学党起义有点像中国的太平天国,也是个反日的起义,是对工业化、对开放的抗拒。因为工业文明发展使底层农民、工人的生活受到了损害,1894年春天,就发生了东学党起义。到5月底6月份,朝鲜政府就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东学党。中国军队一去,日本马上也派军队进去,因为之前的十几年当中,日本在朝鲜投资经商的人员都很多。

东学党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中日两国的军队都到朝鲜来,朝鲜政府就害怕了,要求中日都撤军。中国也希望中日共同撤军,但是日本不接受。日本的公使就带着军队去了皇宫,强迫朝鲜政府宣布请求日本军队帮助朝鲜,驱逐中国军队。所以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在1894年的7月20号日本公使进入皇宫之后,基本上就终结了。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彻底失败了,1895年的5月签订的《马关条约》的第一条,中国政府承认朝鲜完全独立。朝鲜独立之后,日本的势力就进去了,中国的势力则从朝鲜完全脱离。

凤凰历史:在甲午战争的过程当中,比较亲日的开化党有什么表现呢?

马勇:甲午战争之前,开化党的党魁金玉均就被暗杀,死在了上海。甲午战争过程中,朝鲜内部的政党活动已经不存在了。甲午战争完全是中日之间、大国间的较量,朝鲜内部对于朝鲜的未来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朝鲜完全是一个小国嘛,小国的命运是被大国决定的。

朝鲜人并不认为甲午战争后被灭国

凤凰历史:从现在韩国官方和民间怎么看甲午战争?

马勇:他们当然认为他们是获得解放了,甲午战争后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独立。我这儿有几本朝鲜人写的近代史,这些书把这段历史描述成一个获得解放的过程。

凤凰历史:那朝鲜人是在“二战”后,还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立即就感觉到民族解放?

马勇:他们立即就感觉到了。但是从1895年到1910年,日本对朝鲜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话就有一拨人和日本人很亲近,另外有一拨人反对日本的,但是总体来讲,在1910年之前,朝鲜对日本的亲近是主流。所以1910年的时候,朝鲜政府和日本政府正式签署了协议,朝鲜就合并到日本中去,可以讲朝鲜亡国了,我们后来讲朝鲜完全成了日本的殖民,“二战”之后朝鲜才重新独立。从现代人的立场来,朝鲜在这段历史中经历了一个亡国的过程,但在1895年之后,朝鲜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亡国的过程。

凤凰历史:这是当时朝鲜精英的看法,还是朝鲜社会共同的看法呢?

马勇:这是精英的看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就牵涉到中日两个国家制度的差异了。日本从1976年《江华条约》之后,就以近代民主国家的身份和朝鲜打交道,平等地建立外交关系、相互通商。而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仍然以一种宗主国的意识和朝鲜打交道,作为宗主国非常跋扈。

甲午战后朝鲜向往成为独立的现代国家 不怀念中国

凤凰历史朝鲜下层平民的看法会不会跟精英不太一样?

马勇:在中文文献对朝鲜历史的描述中,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存在民众层面的抵抗,他们反对日本对朝鲜的统治。因为1910年合邦之后,日本想要把朝鲜改造成日本这样的国家,就像把琉球改造成冲绳一样,这样朝鲜内部当然就有反抗和独立。这时的抵抗已经和中国无关,中国的势力完全从朝鲜撤出了。

凤凰历史:反对日韩合邦不是怀念清朝吗?

马勇:和清朝没关了,绝对不再怀念清朝,这是一个根本原则,朝鲜在这个时候实际上还是向往成为一个平等独立的现代国家,一点不会怀念中国。我们今天不愿意这么讲,但实际上中国对藩国来说就是帝国主义。西方的帝国主义是资本输出之类的,这是中国式的帝国主义。

清朝对朝鲜的外交失误:缺乏从殖民地撤退的经验

凤凰历史:您觉得清廷的外交失误,是朝鲜被日本策动成为独立国家的根本原因吗?

马勇:清朝的外交失误就是,没有从殖民地撤退的经验,包括到今天为止中国都没有从殖民地撤退的经验。我们有统治殖民地的经验,清政府对殖民地统治的原则就是“藩国自主”:从不干预藩邦的内政外交。但我们没有从殖民地撤退的经验,我们离开藩国时,最后总是闹得不愉快。

十九世纪之后,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慢慢成为潮流,原来的殖民主义路径已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那么当殖民地要脱离你的时候,你究竟应该怎么处理?中国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在朝鲜脱离宗藩体制之前,跟全部藩国都闹得不愉快。因为殖民地内部总会出现亲中国和反中国的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在较劲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帮助亲中国的,去打击反中国的力量。等到不得不让藩国独立的时候,他们对中国就只有仇恨、没有友谊。中国为甲午战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但是朝鲜在那之后,并不怀念中国的统治。

甲午战前清朝本有机会将朝鲜纳入版图

凤凰历史:在甲午之前,当时亲华派是大院君,亲日派是闵妃,清朝为什么还派军帮助闵妃呢?

马勇:我讲过,这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错误,即中国对殖民地统治时期的强势是个错误。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这两件事情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强势和霸道。壬午兵变的时候,中国把大院君抓过来了,他可是国王的父亲啊,把他抓到保定一关两年,最后为了遏制闵妃集团,又把他给放回去。中国在理论上宣扬藩国自主,不干预他们,另一方面却对藩国君主的存废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这样就导致开化党后来绝对地反中国,因为中国干预他的内政太多了。

凤凰历史:清朝当时决定支持闵妃的时候,并不是以亲华作为依据,那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马勇:闵妃集团和大院君集团之间的冲突,不是以中日两国为背景的冲突,不是说闵妃是跟着日本人的,大院君就是跟着中国的,而是权势集团本身的冲突,与外交背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大院君并不是一直都倾向于恨中国,他最初十几年就闭关锁国,谁都不愿意依靠。

所以清朝当时决定支持闵妃是出于控制朝鲜的考虑。袁世凯当年想的就是控制,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都想让朝鲜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因为在朝鲜内部,有亲华的“事大党”这一拨人愿意加入到中华这个大家庭里边。1880年代,“事大党”人,包括国王亲信到北京、保定来,和李鸿章谈了这些问题。但是因为中国当时已经与西方大国有很多合作,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也在加大,如果将朝鲜纳入版图,很可能就像今天的俄罗斯对待克里米亚一样,会受到这些大国的制裁和反对,因此这李鸿章不敢这么做。

今天来看,袁世凯这个主张当时要是做就做了,殖民统治五十年之后,别人就没办法了。但是因为李鸿章的犹豫,这个机会就错过了。中国对藩国的殖民统治,我感觉没有大英帝国当年的统治那样成功。英国的殖民地要独立,它就帮其建立新政府,帮其建构一个近代国家。而中国没有这个经验,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所以等到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全部的殖民地就都没了。

袁世凯稳定了朝鲜局势但让朝鲜人害怕

凤凰历史:朝鲜人他们怎么看待袁世凯?

马勇:朝鲜人当然不喜欢袁世凯,觉得他太强势了。1882年壬午兵变,袁世凯和马建忠几个人,带着军队冲进皇宫,把国王给卷走了。到甲申政变的时候,日本公使已经控制住国王了,袁世凯仍然能够带着清军进入皇宫,和日本军队直接发生冲突,把他们赶走,这样跋扈,人家看了也很害怕。1884年之后,中国政府就稳定了朝鲜局势,袁世凯在这里也是功不可没。1884年到1894年这十年当中,朝鲜半岛没有再发生大的挫折。各个国家在朝鲜的投资越来越多,朝鲜平稳发展。

甲午战争前中国的问题在于天朝上国的傲慢

凤凰历史:那您觉得清朝在对待朝鲜的外交政策上,除了在撤出方面没有经验以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失误呢?

马勇:主要来讲就是没有现代政治理念。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政府完全是以天朝上国、中央帝国的姿态自居,就没有平等的近代主权国家的概念,自身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也就没办法帮别人建造成民主国家。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经过维新变法、慢慢改造,民国时期中国对周边国际事务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也能够出于国际正义去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这都是后来的进步。

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前,中国没有这种理念,认为我就是上国,你就是蛮夷。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人和西方人打交道的还是洋人洋人地喊,根本没有以一种平等、公平的身份去对待人家。所以如果我们要总结中国的问题在哪儿,就在这儿:一种上国的傲慢

马勇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