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先生诞生130周年,说来算是个特殊的年份。然而,比这些干瘪冷冰的数字更值得纪念的是他锋利如刀的文字,在时下社会中的应验与镜鉴。不久前佛山的一场车祸,将经济高速发展外衣下的人情冷漠、法制缺陷袒露人前,令我们陡然惊觉,原来鲁迅先生虽已离去75年,他笔下的阿Q们却仍活生生地奔走在这片土地上,而你我,也不过就是其中的一员……一念及此,再到道德批判的祭坛前凑趣吐口水,莫如重读鲁迅先生80、90年前对中国人的剖析,以让我们直面自己灵魂深处那一道道丑陋的疤痕。【网友评论】

 
 

中国都市倘有人倒地 高兴者尽有 扶助者却极少

经过许多人经验之后,倒给了后人坏影响的,如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便是其一。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而还有一种坏经验的结果的歌诀,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于是人们就只要事不干己,还是远远的站开干净。我想,人们在社会里,当初是并不这样彼此漠不相关的,但因豺狼当道,事实上因此出过许多牺牲,后来就自然的都走到这条道路上去了。所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详细】

 

人多了就刀枪不入

权大了就肆无忌惮

谁都要“面子”,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详细】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详细】
中国人但对羊显凶兽相,而对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详细】
 
国民生了病?
 

国民性批判者鲁迅

中国人注重生存乃至于苟活

中国古来,一向是最注重于生存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见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阙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详细】

 

调查

1.鲁迅批判过的“路人冷漠”在当今社会又重现了,你怎么看:
鲁迅批判过“国民性”问题并未随着物质丰富而解决
应该反思为何百年来中国社会伦理道德进步速度不尽人意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工业时代通病,不用大惊小怪
说不清楚
2.你认为鲁迅身上什么最可贵?
监督社会,不平则鸣的知识份子担当
独立思考,不媚俗的风骨
“一个都不宽恕”的较真精神
说不清楚
3.你认为鲁迅过时了吗?
鲁迅没有过时
鲁迅过时了
说不清楚
 
 
 

中国人擅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反自以为正路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详细】

 
 

86年前林语堂谈国民性:要使现代惰性充盈的中国人变得有点急性

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都曾痛心疾首,大声发出改造国民性的呼吁,其中一些人更是不惜用最耸人听闻的语言来形容:1925年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他认为“今日谈国事所最令人作呕者,即无人肯承认今日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无人肯承认吾民族精神有根本改造之必要”,并指出了改变的方向:“要使现代惰性充盈的中国人变成有点急性的中国人”,甚至认为将来的伟人应是“七成或十足的洋鬼子”。【详细】

 
 

胡适对于中国社会的构想: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

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能看出问题之所在,而不像一般人那样在挫折和混乱面前迷失方向。胡适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就是说,要建立民主制度,使国家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那么,国人就必须摆脱奴隶地位,去掉奴隶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享有自由权利的个人。他的意思与陈独秀所说的完全一致。【详细】


 

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拙劣国民性的研究:病不在于“文化” 而在于专制制度

在研究国民性问题上,近代和现代的知识分子,结论上更加激进:经历了“西化而非现代化”的太平天国和“反西化但并不尊儒”的义和团,这两场“文化”方向相反、制度基础却类似的“文化大革命”(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武化大革命”,但确实不是制度上的革命)的惨痛教训后,辛亥时代的国人明白了:中国之病不在于“文化”,而在于专制制度。 【详细】

 
为什么社会道德败坏,好人越来越少
 

佛山女童被碾路人围观,冷漠流行症再度发作

一面包车将2岁女童撞倒碾压后逃逸,18个路人经过,都没救援或报警,直到一名拾荒者发现后将她扶起,呼喊救人。【详细】

冷漠,刺痛了人心  

在惨案中,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了面色冷漠的众生相。痛感、悲悯心匮乏,仿佛“人性方向盘”失灵的推土机,横冲直撞,尽情碾压着道德伦理的底线。【详细】

个体境遇,总是世态的微观映射  

女童的突遭劫难,投射了人际关怀的冷暖。当她劫后余生,怎样遗忘这段刻骨铭心记忆?她对社会的体认,会不会受到负面影响?【详细】

忽略人性反思是对个体责任的遮蔽  

修女特蕾莎说:“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道德践履,本该更果敢,超越利弊权衡。【详细】

 
 

鲁迅提倡的“立人”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思想切合

二十世纪初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自觉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立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未来的世纪是青年人的世纪。青年人朝气蓬勃,最少保守思想,最富于创造性。鲁迅在日本开始进行文学活动时,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洞察青年必将取代和跨越老人这一自然规律,所以十分重视造就大群的新战士。【详细】

 
 

鲁迅认为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是危机也是机遇 不应胡乱排斥

在鲁迅看来,西方文化的侵略性的强行输入,在造成了中国本土文化危机的同时,它也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更新提供机会,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打破了传统至善至美性的文化神话,然后我们才能客观地自觉地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改革,而整个文化的发展应立足在变革上。鲁迅尖锐地指出,传统文化不会灭亡在变革上,而恰恰要灭亡在不变不动的保古上,越保古这古就越保不住,这是鲁迅的一个基本的立场。【详细】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观点至今并未过时

鲁迅对国民性劣根的认识是清醒的,然而他却无力,中国的知识分子素质太低,自我反思能力太低,纯粹知识分子的人数太少。中国现代文化主要任务是在确立自我,但鲁迅在从事文化启蒙的同时,也发现了一种悖论,枯朽的中国文化孕育的只是陈旧的根,对恶的批判陷入更大的恶里,如何唤醒呢?鲁迅在《野草》里袒露了这种矛盾和痛苦,进行严酷的自我拷问,从而逼迫自我作“绝望的抗战”,这是一种动力。【详细】

 
鲁迅经验谈
 

也有经过许多人经验之后,倒给了后人坏影响的,如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便是其一。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而还有一种坏经验的结果的歌诀,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们就只要事不干己远远的站开干净。【详细】

都市倒地者有人围观无人救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详细】

经验是要付出代价的  

经验所得的结果无论好坏,要很大牺牲,虽是小事,也免不掉要付惊人的代价。 【详细】

经验只对活人有用  

这那里有“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一样重要呢,然而这一点点结果,却是牺牲了一大片地面,和许多人的生命财产换来的。生命,那当然是别人的生命,偶是自己,就得不着这经验了。所以一切经验,是只有活人才能有的,我的决不上别人讥刺我怕死,就去自杀或拚命的当,而必须写出这一点来,就为此。而且这也是小小的经验的结果。【详细】

 
 

公共知识分子新闻监督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将媒体作为武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对政府进行监督,对社会进行监督,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良心和担当,也是鲁迅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承鲁迅精神,不是说去学几篇他的文章,而是要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更好的担负起来。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由他们参与的舆论监督事件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力度和深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详细】

 
 

继承鲁迅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

继承鲁迅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要继承鲁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着社会上所谓主流声音去叫嚷,要在谨慎而细致的思考之后,才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如杂文大家章明先生所说的:我曾经归纳的这四点并不是专门针对杂文,是包括一切体裁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假、大、空的泥淖。这四点归纳也不一定对,反正是给自己用的,不敢以此来要求别人。若说最重要的创作规律,我想只有一条,那就是独立思考。为名为利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详细】

 
 

只要社会不公仍存在 鲁迅杂文就会不断被引用

曾有人说过:只要社会不公仍然存在,鲁迅的杂文,就会一遍又一遍地被引用;只要生命依旧虚无,鲁迅的散文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击中灵魂;只要文学还有价值,鲁迅的小说就会一代又一代成为艺术的源头。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无法忘却鲁迅的理由。没错,只要社会不公还存在,鲁迅的思想就不会过时,就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需要有人去对社会丑恶现象开战,去对丑恶的“国民性”开战、去揭发,进一步帮助中国人改造自身的“国民性”。 【详细】

 
鲁迅“战士思想”如何传承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就收录《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胡适、王云五、朱经农校订的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1册有鲁迅翻译俄国作家爱罗先珂的《鱼的悲哀》,第4册有《孔乙己》等。【详细】

鲁迅为新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鲁迅以卓越的文学业绩为中国新文学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鲁迅作品展现出来的现代性自我意识,特别是对人的思想意识、人格感性的独特把握上。鲁迅先生在留日生涯中就对国民性问题高度关注。【详细】

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几乎基于理性  

美国学者阿历克萨·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启蒙人的现代性,是我们关注的根本问题,如何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有效引领,是教科书研究者不能忽视的问题。【详细】

数十年来,鲁迅先生所受的尊荣,涵义自是丰富,非止文学造诣一项,种种政治考量不一而足。然而,仅以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剖析之深、之狠,数十年来确实少人能及。自然,世易时移,满目以笔为刀者毕竟难合时宜,但若是对前贤早已阐明无余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无疑问便是我们这些后来人的颟顸与不负责任了。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