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历史频道首页 后世名 | 真性情 | 保大清 | 助北洋 | 归田园 | 论成败 | 新启示 | 评论
 

张謇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不失为实业救国的良方。他曾经弹劾李鸿章,参与戊戌变法,领袖立宪运动,但多次失败的教训与经验,使他的思想日趋成熟、保守。当革命党酝酿暴力推翻清王朝时,张謇却主张保全清皇室,施行日式立宪;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他站在与自己理念相近的袁世凯一边……但事与愿违,欲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主义与暴力革命却成了社会的主流,以务实稳健的风格推行改革的张謇和他的温和改革路线最终走向了失败。回首百年,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主张调和与改革的稳健保守者会不敌以激进和暴力为基调的革命者?【网友评论】

 
 

清政府对张謇的评价:积极参与政治的清流立宪派

在张謇看来,光绪皇帝是一位开明的、力图革新的皇帝,可以在保全皇位的前提下,将皇权分出一部分,以实行君主立宪;另一方面,他当然不希望有大的社会动荡,当然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使之能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作为国内立宪派领袖,张謇一直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反对派。他热衷于君主立宪,并多年为此奔走呼号,祈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在保全皇位的前提下,将皇权分离一部分出来,仿效日本及西方国家,设立国会,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张謇曾怀疑过革命,认为革命意味着流血与破坏。 【详细】

 

士绅领袖:张謇

大实业家:张謇

当1911年第二个辛亥年再度出现时,面对武昌起义掀起的革命风暴,分化的绅士们非但不能汇聚在清王朝的龙旗下,反而投身到革命浪潮中,与革命党一起,共同把清王朝送入死亡的谷底。以各省谘议局为中心,张謇、汤化龙为代表的绅士,大多数在革命爆发后纷纷加入革命行动。 【详细】
张謇长期过着应试、当幕僚的生活,年过40岁才考中了状元(1894年)。次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位状元公毅然弃政从事士大夫鄙视的工商业,真是惊世骇俗之举。他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张謇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详细】
“状元资本家”张謇便是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个典型代表。创办南通大生纱厂是张謇从封建士人群体转向资产阶级群体的标志,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受到来自封建营垒和社会各层的重重刁难,并且随时有被外国资本吞噬的危险,但他投资近代工业、走资本主义之路的决心始终未变。 【详细】
 
近代中国的绅权与民权
 

绅权: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近代思想家们政治改革方案和改革实践看,“绅权”已经成为被纳入政治机构中的权力组成力量。绅权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再是依附于皇权的社会力量。它所着重的制度建设,具有不以人事更替而导致“绅权”兴废的发展趋向。传统绅士的权力并不明确规范,完全视地方官的素质、力量和绅士势力的大小而转移。绅权纳入“议院”模式,对绅权的职能、范围予以规定和限定。因而,严格意义上的“绅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详细】

 

士绅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清末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中,除皇帝钦选议员之外,各省“民选”议员的绝大多数还是来自绅士。借助于议会这一近代政治制度的外壳,“绅权”已不再是乡野田埂间的地方社区的代表,而形成了根基于乡土社会,汇集于全省代表,直达于中央的正式权力体系。从乡镇议事会到州县、府厅议事会,从谘议局到资政院,这一完全以绅士阶层为主体的贯通中央与地方的“代议”系统,使中国社会中的绅士阶层的权益扩张到它产生以来最辉煌的顶点。 【详细】

 

绅权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权

无论是梁启超的“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还是谭嗣同直接了当的“苟有绅权,即不必有议院之名,已有议院之实矣”,其实都明白无误地言明了“绅权”附丽于“民权”的时代意义。“绅权”作为“民权”代表,是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现状的表现。 【详细】

 
 

现代学者对张謇的评价:满怀政治抱负的大改革家

在北京召开的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上届研讨会上提出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的观点又有了深化,认为“张謇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给张謇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顺应和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提出了不少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思想创见”、“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现代化事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先导的地位”和“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转型特点”等论据。 【详细】

 
 

张謇的思想进化论:从激进变革者到渐进变革者

在中国的历史上,保守派们往往主张原封不动地保守旧有的文化与传统,而保守主义者只保守自由的传统;保守派拒绝变革,而保守主义者主张则渐进地变革;保守派要保守的是不尊重自由的旧制度,而保守主义者则要保守的是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新制度;保守派所强调的是无条件的集权与政治权威,而保守主义者所强调的是能够增进自由的权威和有限的政府;保守主义者所关心的财产权、自由权、法治、宪政等都是中国的保守派所置若罔闻的。【详细】

 

峥嵘岁月:张謇从戎抗倭

宪政先锋:张謇主导国会请愿

在朝鲜的见闻和亲身经历,使张謇清醒地看到了保护朝鲜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学识先后写了《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其中尤以《朝鲜善后六策》治论最为深刻。【详细】
张李关系中最起波澜的有两件事。一是壬午兵变后张謇上《朝鲜善后六策》而不为李鸿章采纳,张对李结下芥蒂。二是甲午年张单独上疏劾李:“战不备,败和局。”至此,张謇还是同李鸿章公开决裂了,这也标志着张謇最终从淮系的营垒中彻底分化出来。关而于张謇独疏弹劾李鸿章的背景,近代史钞中各有说法,内容大同小异,一致认为张謇是主战派的重要首领之一。 【详细】
张謇为请愿定下的基调及方针,和平请愿,不成不收兵。于是,1909年底开始,轰轰烈烈的请开国会运动序幕拉开了。 张謇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并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稍后,上海会议决定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详细】
 

张謇:曾经的激进者 最能看到激进主义带来的动荡与破坏

清朝已是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所以,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最后就是49年的革命,并且此后毛泽东还要不断革命。 【详细】

 
凤凰网独家解读
 

中国人可能在未来的变革中,都要容忍一种不完美,当政府同意变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说明天就必须怎么样,一定要容忍它的不完美,过去2000年最重要问题就是它不说变。【详细】

对话袁时伟:吸取革命的教训  

其实,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就不难发现,20世纪中国人的苦难根源之一便是不断革命。我们要吸取革命的负面教训,这将对推动社会走入和平改革的正轨大有好处。中国要想转型为现代国家,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我们必须要准确判断障碍,并寻找出清理这些障碍的合适方法。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革命家的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详细】

对话马勇:容忍不完美改革  

2011年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爆发100周年,100年之后的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这段渐渐尘封的历史呢?回望“辛亥革命”,解读晚清的种种改革措施,马勇认为,在近代历史中,外力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进步,《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中国20世纪社会进步的起点。晚清的改革与改良是符合当时的国际趋势的,在未来的变革中,中国人应当学会容忍不完美的改革。【详细】

对话雷颐:渐进变革最理想  

雷颐认为,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最为理想的方式还是不经过激进的暴力革命,而是通过缓和的渐进式变革。但这就要求统治者要主动变革,如果统治者不寻求主动的变革,就要引发革命,而革命一旦爆发,往往是最激进的人最有号召力,能吸引最多的人相信他。【详细】

 
 
 

张謇反对社会动荡 主张自上而下的温和改革

张謇的政治追求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即渴望政局的稳定。求稳怕乱的思想象幽灵一样伴随着他的整个政治生涯。所经,他不赞成康、梁的激进式变法,而主张一种更温和的、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当然更不支持革命。 【详细】

张謇希望清廷建大政府

张謇领袖立宪运动

张謇参与“东南互保”活动,并用“清廷”与“东南”是一种“名、实”互存关系的立论。只有用一种冒“抗命”之嫌的办法才能保障“半壁河山”从而保存清廷统治,却表达了张謇等东南绅商人士对时局的看法。【详细】
回国后,张謇加紧组织编译刊印《日本宪法》、《日本议会史》等书,分送各方面重要人士,更以《日本宪法》12册秘密送入皇宫。从张謇代撰的奏稿和为上述新书所写序文,可以看出他们对君主立宪的基本认识。 【详细】
以张謇为首的立宪派人士十多年的奔走呼号换使摄政王载沣宣布提前三年召开国会。这个结果与张謇等立宪派的初衷具有较大的距离。当然,朝廷从反对开国会到同意开国会,这毕竟是一个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张謇等立宪派的一种胜利,那样一个固步自封的朝廷在立宪的声浪中也不得不顺应时势,做出姿态,这毕竟可视做清廷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的一步。【详细】
 
 
 
凤凰网独家解读
 

“闻敌之治焉而忧,闻其乱焉而喜”,革命党人不会希望清政府的立宪改革成功,或者说,他们在刻意地回避这种可能性。【详细】

对话雪珥:摒弃革命思维  

我一直坚信,国家的治理,更多地是“问题”,而不是“主义”,是“技术”,而不是“意识形态”。我认为,这种技术上的、基因上的问题,真是匹夫有责的,只能渐进地进行变革,我们这个民族必须摒弃那种推倒了再重来新来过的传统的革命思维。【详细】

对话江上苇:革命是风险融资  

辛亥前所谓革命,不过是找个闹市口干一票买卖扬名,然后借此出洋融资,融资后再干一票更大的买卖,然后再融资……这就跟如今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差不多,是典型的风险融资经营,说难听点,如不是修成正果,很难说不是一个以大义为号召的庞氏骗局。【详细】

 
 

张謇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信任和支持袁世凯

张謇绕道彰德过访袁世凯,一夕深谈,达成默契。袁对张说:“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须在各方面,把我的诚意告诉他们,并且要求您同我合作。”张謇对此感奋不已,满意而去。张袁的政治默契,反映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对袁世凯深笃的政治感情和隐约的期待。 【详细】

张謇对革命缺乏信心:
担心革命破坏社会安定

张謇以为“革命”无非是幼稚少年过分惑于自由平等之说,或是由于种族成见太深因而趋向愤激。但他更多的时候,是以贤良长者姿态出现,侧重于对倾向革命的学生进行开导和劝说。当同盟会成立后,大批留日学生为反对日本政府取缔规则而纷纷归国之际,张謇虽然认为学生“浮嚣”,但却积极筹划接待与安置。当时盛传回国留学生多为革命党,名为爱国实则革命,形势颇为紧张。张謇却不以为然。 【详细】

张謇信任现有体制精英:
支持袁世凯武力统一

在清王朝覆灭以后,张謇等人很自然地期望来自于旧有体制内的袁世凯能够统一中国,并且实现他们在稳定中求得革新与发展的梦想。他们在孙袁之间弃孙而就袁,除了政治理念的悬隔以外还有人际关系的考虑,因为孙为新交而袁毕竟是多年旧友,何况他们与袁都是出身于同一旧的营垒。张謇当时虽已转向共和,但对革命派却始终缺乏信心。他所真正关心的,乃是如何尽快把中央政权和平转移到袁世凯手中。 【详细】

张謇借壳北洋政府施政:
实践重商强国理念

中华民国的成立,激发了中国民众的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均应“和衷共济,丕兴实业。”1913年10月18日,状元出身的南通大实业家张謇抵达北京,就任工商、农林两部总长,不久工商、农林两部合并为农商部,张謇即任农商总长,从而使他获得了推行自己的经济改革思想和主张的绝好机会,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挥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详细】

 
 

张謇为何反对“二次革命”:看好北洋 渴望政局稳定

在张謇看来,当时只有袁世凯才是唯一能够稳定政局的人物。于是在南北议和期间,他致力让袁世凯出面总揽大权,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恢复“统一”与“秩序”。南方革命党人酝酿的“二次革命”,张謇是坚决反对的。【详细】

 
旧中国的工业与工人
 

高考制度使教科书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圣经”,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发现圣经的一部分正让事实埋藏在白纸黑字之外,会有怎样的困惑?事实上,在中小学课本上,我们就曾读到这样的内容:旧中国一穷二白,工业落后,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国外进口。那么,旧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阶级究竟在做什么?【详细】

旧中国真的一穷二白吗?  

清末,洋务派集中国家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在短时间内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军工厂,以及汉阳铁厂等配套工业,让中国获得了枪炮、轮船等装备的制造能力。在甲午战争前后,江南制造局就成功量产了大口径舰炮,福建船政局造出了“平远”号战舰。辛亥革命后,福州船政局又于1919年8月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 【详细】

旧中国工人真的生活困苦吗?  

初读起来,旧中国劳动者的生活的确苦难重重,难以过活,但不会有太多人意识到,教科书在提及这段历史时概念模糊,在旧中国,所有的工人都生活在苦难中吗?但是,透过在民国时期做过苦力的当事人的口述,我们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底层工人生活。 【详细】

民国技术工人的待遇不差  

“一个无产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梁实秋这段描述用在民国技术工人身上颇为贴切,如计包身工、苦力工等底层的工人,单看当时技术型工人的生活,算得上“小康”。整个工人阶级而言,情况远非文学作品中所述那样“惨目忍睹”。 【详细】

 
 

张謇无奈远离政治 行践实业:稳健改良不敌激进变革

张謇的性格特点使其政治追求更具独特风格——务实、求稳、善变的风格。张謇的生活环境的锻造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使他年之后仍保留着农民那种讲求实际,不尚空言,不务虚名,憨厚纯朴的性格。张謇不是顽冥不化的人物,他不是不变,但不轻变,更着眼于善变,往往在关键的时刻,在事态发展的转折关头,做出合理的选择。 【详细】

张謇与“棉铁主义”

“保守者”张謇的无奈

1914年4月,张謇带领从荷兰聘请来的水利工程师贝龙猛一道南行勘察淮河水情与河道。两月后,欧战开始,中法劝业银行所定借款条约中止,美国帮助中国治淮的借款也停止了。张謇的治淮方案只好搁浅。 【详细】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天才人物空想玄思的结果,而是当时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棉铁主义也不例外,它是时代精英张謇面对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即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社会总危机情形下,从救亡图存、实业救国、振兴中华的忧患意识出发所做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从内心深处所迸发出的深沉呐喊。张謇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政治,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张謇堪称是“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详细】
张謇为他心目中的全国试验田式的南通区域现代化选择了“突进型”、“一揽子”的推进方式,做成了许多开创性的业绩,留下了许多个“全国第一”。但屡屡出现的事业危机证明,此种选择是一种失误。 【详细】
 
张謇与袁世凯
 

左右清末政局的交往

 

张謇推荐袁世凯参军:
张謇发现袁世凯前来投军,是怀着极大的宏图大志,于是便把他推荐给吴长庆。

 

袁世凯和张謇复交:
因为政见不同,袁世凯和张謇已经绝交20年,但辛亥之时两人又为何突变为好友?

 

张謇为何秘密会晤袁世凯:
辛亥革命前夕,张謇自汉口出发,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了一次历史性会晤。

 
 
 

张謇主张的大政府模式是近现代落后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

历史证明,落后国家在近代化的初期,首先必须巩固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而不能相反,从政治制度改革入手,建立议会制度。落后国家和地区近代化成功的前提是正“权力的巩固”,“现代化通常不仅需要将权力从地方的,贵族的和宗教的集团手中转到世俗的中央国家机构中,而且需要将权力集中到国家的某一个人手中。” 【详细】

 

张謇的成功

张謇的失败

胡适在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的序言中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于是,70多年来,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曰张謇是“失败的英雄”。人们认同“失败的英雄”主要因为他的大生集团的主干企业最终被银团接管,也基于认为他有太多的理想没能实现。 【详细】
当“二次革命”爆发时,张謇最担心的事情便是“实业生计大受损害”,甚至不分是非曲直,指责国民党抵抗派为“可恨!”其理由是“沪上罔死之民之众,损失市产之巨……即通(州)实业之受损亦数十万矣”。 【详细】
一生追求政治改良,渴望社会进步的张謇,晚年却生活在各种军阀割据混战,专制黑暗超过前清的魍魉社会之中,其心情非常痛苦、抑郁。但是这位赤诚的爱国者,还是力尽所能,坚持不懈地反对战乱,为争取和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休战呼吁。但是他的呼吁与劝说,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果。 【详细】
 
凤凰大视野
 

回望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

 

郑观应:
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体系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实业家。

 

张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刘鸿生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被当世之人称之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

 
 
 

辛亥革命与清末十年的反思:暴力的激进主义难以带来国民幸福

有人说,晚清最后十年的核心是“激进与保守”之争,最后“激进”主义的革命战胜了“保守”主义的立宪,枪杆子逼走了满清皇帝,中国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事实上,晚清推行新政后,根本就不存在保守一说,晚清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激进与保守”之争,倒不如说是“革新与革命”之争,最后“革命”战胜了“革新”。 【详细】

 

暴力革命难以带来国民幸福

新保守主义的现实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化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保守和激进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或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到了后一时期可能成为保守者;或前一时者的保守者到了后一时期可能成为激进者。在同一时期,有的人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偏于保守,但在其他问题上又倾向激进。 【详细】
新保守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冷静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对一切政治浪漫主义与激进主义思潮的警惕。平心而论,新保守主义只有在作为激进改革思潮的对立面时,它的存在才具有实质意义。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新保守主义可以作为一种对激进主义的健康的制约力量而有其存在价值。 【详细】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某些激进的意识形态引领人们选择激烈极端的变革方式。但激进意识形态只能在某些情况下引起革命而不能在所有情况下引领革命发生。最后激进的革命阶段将为比较务实的现实主义的阶段所代替,而相对温和的改革力量也将最终建立革命后新的既成事实和政治秩序。 【详细】
 
近代著名实业家的比较
 

如果说陈启源是近代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民族资本家,那么张謇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第一个状元民族资本家,而盛宣怀就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官僚买办资本家。 【详细】

救国实业家:张謇  

张謇用实业救国,创办近代工业,不光是追求个人致富,而是要干一番事业。【详细】

商人实业家:陈启源  

陈启源作为一个典型的商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完全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详细】

买办实业家:盛宣怀  

盛宣怀兴办企业所走的是一条与陈启源、张謇等人完全不同的道路。盛宣怀积累资本的途径,主要是依靠官督商办的形式。【详细】

张謇作为一个曾经的激进主义者,通过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洗礼,最直接得感受和预见到了激进主义所带来的危害。由此,张謇成长为一个主张稳定与秩序的前提之下,进行温和改革的保守主义者。后世历史证明,张謇所主张和实践的大政府模式是落后国家求生图存,进而崛起的“不二法门”;而他所推崇的以“稳健变革”为核心的保守主义思想更是在避免社会动荡的同时,推动国家进步的良方。然后,急于是功的的国人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激进的盲动之中,使中国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被口号喊得“震天响”,破坏大得“捅破天”的激进主义左右。中国近代史就此成了一部不断循环破坏的“革命战争史”。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