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样一步步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一的?
2009年12月19日 10:3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控制东北的方式上,日本选择了培养中国本土军阀这一方式。张作霖,成为日本在东北的“合作伙伴”。

张作霖绿林出身,在大混乱时代的夹缝中发展壮大,并有问鼎中央政权的野心。在日俄战争时期,张作霖就曾与日本沆瀣一气,得到日方的赏识。在日本的扶植下,张作霖成为割据东北的一大军阀。1922年6月,张作霖宣布“东北三省自治”,不受北京政府制约。对于极力在东北扩张的日本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日本表示,政府对张作霖尽可能予以援助。

日本对张作霖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军火援助方面。张作霖用数百万元从日本购得枪支弹药和大炮,还接受了日本援助建设兵工厂。

日本对东北的控制到1931年“炮制”出一个“满洲国”达到了顶峰。

扶持张作霖以及打造“满洲国”,是日本在一战后一段时期内侵略中国的重要举措。与清末时期和后来的全面侵华时期的那种大举进军的策略不同,这一时期,日本主要通过傀儡政权,攫取经济利益。

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高涨和其他列强的牵制。

所谓其他列强的牵制,是指美国确立的“华盛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在亚洲的猖獗势头。

1921 年,美国邀请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等9国代表到华盛顿开会。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和太平洋、远东问题,实际上是美国意图限制日本在亚洲的崛起,并拆散在一战期间建立起来的英日同盟。此次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利益独大的局面,美国在遏制日本方面取得了胜利。

华盛顿会议使日本在外交上遭到孤立,促进了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1924年6月,日本新任外相宣布对华“四项原则”:不干涉中国内政,合理地维护其在华合理利益;同情中国的现状;中日共存共荣,经济合作。

19 世纪20年代初期,也就是日本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军阀混战的中国正在酝酿“质变”--从割据到统一成为趋势。清政府倒台已经超过10年了,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内忧外患并没有比过去减少,相反,由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力更迭,这个以革命的名义苏醒的民族必然重新拿起革命的武器,解决革命“不彻底”留下的后遗症。

动荡酝酿和平,分裂酝酿统一。历史上的中国一直在动荡分裂与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交替。谁能在动荡之中顺应统一的潮流,并建立起一支顺乎民意的军队,就等于抓住了时代的主要矛盾。混乱总是变革的土壤,作为政治变革的“革命”在中国总是不缺乏潜在力量。正在北京政权上演权力更迭的游戏时候,南方的广州已经成为革命的摇篮。

被誉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先驱的孙中山,这个时候声望和革命事业已经走进尾声,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才找到革命的出路:建立一支革命队伍,以武力统一中国;创造了一种超越当初民族革命“驱除鞑虏”口号的精神力量--三民主义;寻找外援,在发现日本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之后,采取了“联俄容共”的政策。

在俄国顾问的帮助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癌症去世,但这并没有阻碍武力统一中国的脚步。这场伟大的统一战争,史称北伐战争。

孙中山离去后,汪精卫和蒋介石成为革命运动中的关键人物。革命政府接下来对广州的武装进行了改组,建立了5个军,其中来自“党军”的第一军由蒋介石指挥。

1925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1926年3月,以“中山舰事件”为标志,蒋介石发起清党运动。

4月16日,国民党政治会议和军事委员会决定计划北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海涛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