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儒刘文典确曾怒骂蒋介石 也曾为其写文祝寿
2009年10月02日 12:53中新网-华文报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刘叔雅即刘文典,原名文骢,叔雅是他的字。刘叔雅的名气不限于学界。1994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中,他的名字就在其中。这本书仅收录了上古至1936年6月历代教育名人2847位,能在里面占一席之地,不算易事。

刘叔雅生于1889年12月,安徽合肥人。1909年,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留学;课余听章太炎讲《说文》。1912年回上海,任《民立报》编辑。“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赴日,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孙中山秘书。l916年归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讲秦汉诸子、汉魏六朝文等课程,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

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五四”期间,刘叔雅曾在《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翻译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叔本华自我意识说》、《富兰克林自传》、《美国人之自由精神》等外国学术论著。“七七”事变后,辗转来到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文选课。为九三学社成员、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1958年7月15日病逝于昆明,享年69岁。其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斛补》、《三余札记》、《进化论讲话》、《进化与人生》等。

《中国教育大系》词条对刘氏任安徽大学校长期间当面顶撞蒋介石,被撤职关押的事,也有提纲挈领的描述,并说此事引发了教育界要求“保障人权”、“释放刘文典”的风潮。

刘叔雅的行状,阅读了这个词条就基本了解了。不足的是,这位狂士如何怪如何狂怎样不合流俗,词条并没有提供这种信息。——这并非撰写者的缺疏,实是辞书之类的任务并不在于此。

有关刘叔雅的两则材料往往被人提及,一是他顶撞蒋介石的事,版本较多,内容大同小异。我阅读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曾抄录过这个材料,此处移录几句:“北伐的时候刘文典是安徽大学校长,蒋介石到了安徽请当地的名流见面。蒋介石是很注重仪表的一个人,可是刘文典挺干瘪的一个老头,还戴副眼镜,蒋介石看他其貌不扬,就问:‘你就是刘文典吗?’他回了一句:‘你就是蒋介石吗?’一下把蒋介石给惹恼了。”

其它报刊集纳的史料虽与此不同,其质其趣倒是一致。说蒋介石到安徽大学看望莘莘学子,借以表示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时,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省政府通知他安排学生夹道欢迎。刘文典漫不经心地将通知扔在痰盂里,继续打他的麻将去了。蒋介石来到安大那天,场面冷冷清清。

第二天,蒋介石召开省政府扩大会议,刘文典也在出席会议之列。开会时间已过,这位校长穿长袍马褂才姗姗而来。蒋介石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拍案大骂:“刘文典,你看看自己像个什么东西?简直一个封建遗老!”刘文典反唇相讥:“蒋介石,你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纯粹一个封建军阀!”蒋介石气得下令将刘文典抓起来,要枪毙他。幸亏有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出面说情,声称刘文典有精神不正常的老毛病,这才作罢。

人们觉得刘文典孤傲怪癖,不合流俗,其因之一恐怕就是这点。一般而论,与权力搭上一点关系,是求之不得的事,今日如此,过去亦不例外。《宋稗类钞》云:因为得宠,朱勉常常被宋徽宗赵佶叫到宫里喝酒。一次宴罢,赵佶用手亲昵地拍了朱勉一下。于是,朱勉赶紧脱下那件锦袍,请人在赵佶拍过的地方绣上一只金手印,逢人便炫耀说:“徽宗尝以手抚之。”

还有一次,朱勉从内宫饮酒归来,他又用黄帛缠臂,与人相互作揖时,他那只胳膊一动不动。他解释说:“这只胳膊被皇帝抚摸过,恕不多礼。”像朱勉这样的人也许不多,但对权力顶礼膜拜,现出奴才相的人则不少。刘叔雅,能拒权力于千里之外,这样的人一直不多,今日更少。

另一件事则与沈从文有关。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日本飞机经常到昆明轰炸,师生到防空洞里躲避日机轰炸。一次刘文典看到沈从文夹在人流中跑警报,很是不屑地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什么跑啊!”(黄延复《刘文典轶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泛,版本也多,总之把刘叔雅不谙世情,不合流俗的一面尽情表露出来。世人多如王熙凤一样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真如刘叔雅一样言为心声,也算难得了。当然,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培育刘叔雅性格的另一根本。

据张中行先生说,刘叔雅在西南联大讲庄子时,一次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也去旁听,“他讲书,吴宓(号雨僧)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的时候,总是抬头张目向最后看,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人为之暗笑。”

这种场面,只有在那一代学人中间才能出现,今日不会见到。不仅如此,刘叔雅为人处事讲学的风格,恐怕连得到承认都难。素来,人的秉性有天赋的一面,也有社会锻造的一面。1946年10月,蒋介石60大寿的时候,刘文典也曾为写骈文祝寿。昨是今非,还是今是昨非,让人思索。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李恩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恩柱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