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是个故事么?为何听来如此真实,如此打动人?为何会千年以来让人口口相传笃信不疑?可是,同样的事若是发生在其他的时代,就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为何会这样?春秋战国时代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那个时候的义士做出极其惨烈乃至残忍的事来?回顾那个时代,我们悚然发现,忠臣义士何其之多,可后世一次又一次的提倡“忠义”,却再也无法追赶和并肩,为什么?
 
 

赵氏孤儿:真实背景中的伪造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遍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关乎正义和忠诚吗?【详细】

 
 
 

侯嬴自刎:义士一死以全气节

侯嬴本一介“夷门抱关者”,而公子为了他,亲自“驾车接宴”“执辔于市”,可谓知己中的知己。如此看顾,使侯嬴刻骨感怀,面对将相宗室许下诺言:“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只要能成就公子的一番事业,侯生“何辞为死”?这里侯生用一死之举,一则昭示了自己的赤胆忠心,使公子不疑不忌,放心大胆的依计行事;二则,侯生用此举践行了节义,向宗室将相兑现了他的诺言,也成就了自己节义之士的美名。这种轻生重义的行为,正是那个春秋战国时代士人思想的核心。【详细】

 

调查

1.你对春秋时代贵族的认识是什么?
荒淫玩乐,有悖伦理
尔虞我诈,彼此倾轧
进退有法,知耻尚礼
距离太久,不甚了解
2.你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的“恶生乐死”有什么看法?
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死则死矣,生无可恋
除去生命身无长物,只能一死报答恩主
贵族知耻遗风犹存,士人不愿苟活有辱家门
死就是死,没什么可分析
3.你如何看后世尊崇公孙杵臼和程婴?
忠义,人们心中不变的追求
身边缺乏忠义,所以心中渴望
有利用价值,所以被上位者推崇
忠?那应该拜关羽啊
4.看过本专题后,你会去看电影《赵氏孤儿》么?
越来越有兴趣,想看
原来是个故事,不看
没想好
用户信息  
年龄  
学历  
性别  
月收入  
 
 
 

千秋忠义:百姓心中的普世价值

“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这是百姓的向往,也是他们内心渴望的表现,因此,即使赵氏孤儿的故事不是真的,百姓也希望它是真的,愿意相信有这个故事存在,并非他们喜欢谎言,只是这个谎言比较美妙,迎合了他们心中的期许。【详细】

豫让刺赵襄子:
吞碳自阉以报国士之恩

就刺杀的行动来说,豫让只能算业余,他两次行动两次失败,这已经不是是否有决心的问题,只能说:外行就是外行,职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职业人士来办。但是,豫让身上有其他刺客少有的决心和大毅力,先是自阉接近目标,失败后,干脆吞碳毁容,全身涂黑,完全改变自己的尊荣,不要说亲力亲为,怕是很多人仅仅听了就要颤抖。可是,这些都未能达到目的的时候,豫让很干脆的选择了一死。所有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报答他曾经并不看好的智伯的国士之遇。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名士,豫让实践了那个时代所有士人心中的追求与价值观。【详细】

聂政刺韩傀:
有个更烈性的姐姐

聂政是个士人,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姓看出来,平民是没有姓的,有姓必然是贵族后裔。士人,即使这家士人已经穷困潦倒,甚至连份像样的嫁妆都置办不出来,或是沦落街头,抑或是成为别人的门客,他们还是士人,有着传统士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有士人的骄傲与自尊,并不惜为维护这份自尊,肯抽剑自刎。为了报答大恩,聂政选择去行刺。可是,他最挂心的姐姐,听说了弟弟的消息后,不惜奔走千里,最终用一死来宣扬弟弟的声名,这对刚烈的姐弟,真不知泉下有知,是庆幸还是不幸?总之,春秋战国时代,轻生重义的不仅仅是男人。【详细】

要离刺庆忌:
断臂破家行非常之举

要离也是个士人,而且还应该是很有名气的名士,否则的话,吴国公子出身的庆忌不会轻易接纳,并重用了他,甚至说让要离帮助训练军队,出征时候同乘一条战船,最终送了性命。可是,要离的行刺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害死妻子儿女不说,还令他们被挫骨扬灰,这种死法纵然是用在仇家身上,都稍嫌恶毒,遑论是亲自定计用到亲人身上,与此相比,被砍去一只右臂简直就是小儿科。要离到底图什么?千古之下无人知晓。要离真的泯灭人性?刺杀成功后,这位吴国的大功臣,拒绝了金银美女,蓦然自杀,看起来,他还是感觉愧对妻子儿女。【详细】

 

田横五百壮士:春秋战国最后的贵族精神

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后,流下了眼泪,他说:“田横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继为王,都是大贤啊!”随后派了二千兵卒,以诸侯的规格安葬了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刎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十分感慨,并由此认定田横的门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抚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五百壮士从汉使那里得知田横的死讯,也都相继“蹈海”自杀了。这个海岛后来就叫作田横岛。田横的死并无多大波澜,但是,当他身后五百死士一一跳海的时候,就像是在平静的小湖中投下的石子,激起越来越大的涟漪,也让我们最终记住了他们,记住了这群在大变革时代最后的士人,最后的贵族精神实践者。【详细】

 
 
 

春秋战国的义士们就真的是完全泯灭人性么?

春秋义士们不仅自己死,而且有人死时还会捎带上老婆孩子,甚至有一人义士全家赴死的情形,真是这些人完全泯灭人性么?上古时代的贵族们,由于他们长期负责公共事务,而且世禄世卿,养成“世业”和“守职”的观念,并造就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形成了独特的的人格。这种精神向下被士大夫所接受,学会“忠敬勇死”人生观,从心底培养起羞耻感和自尊心,士人们从内心追求的并非亲情与人性,在他们看来,名誉,耻辱,忠诚,义气,这些德行的东西要远高于生命和亲人。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在这种贵族式的耻辱观的驱动下,士人才会死的那么决绝,那么毫无顾忌,那么惊世骇俗。【详细】

 
凤凰博报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人事上升为主要方面,而神事则居于次要地位。天人(神民)关系的分离及无神论思潮的出现,正是这一内在矛盾冲突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神事、人事地位之变化,也可窥见殷周至春秋时期政治思想观念之变迁历程。【详细】

弘演纳肝  

北方狄人入侵,卫懿公被砍为肉泥。卫大夫弘演,出使陈返回,见卫城已破,闻卫侯死于荧泽,去寻找其尸。见一小内侍受伤未死,指一堆血肉:“此主公之尸也。”弘演见其尸已零落不全,只有肝完好,大哭,对之再拜,如生时之礼。事毕,说:“主公无人收葬,吾将以身为棺耳。”嘱从人:“我死后,埋我于林下,俟有新君,方可告知。”遂拔佩刀自剖其腹,手取懿公之肝,纳于腹中,须臾而绝,从者如言埋掩。后来公子毁嗣位,谴使具棺,往荧泽收殓,为懿公发丧,追封弘演。【详细】

曹沫劫盟  

在齐桓公的会盟大会上,只见跟在鲁庄公身后的曹沫猛地跑到齐桓公身旁,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服,右手拔出早就藏在衣服里的匕首,强迫齐桓公归还前三次战争中侵占鲁国的土地。会议结束了,齐桓公窝了一肚子火,回去后心里越想越不舒服,想反悔。管仲劝说他:“不可以。要干大事业,做大事,就要讲信用,当时既然答应了,如果反悔,就影响了齐国的大国形象,会在诸侯那里失去信誉。因此,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不如暂且忍耐,就同意了吧。”【详细】

春秋尚武  

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了西周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要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而武力的强大除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之外,还与尚武风气是分不开的。这个时期的国君都是倡导武力者。楚,秦,齐,越等国的国君都是好战的。楚国的楚康王即位五年,而无战事,就认为是自己的莫大失职,死后无脸见祖宗。齐人争斗之风更胜,常常在道路上驾车相撞,而不能禁止。从以上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的国君都极力提倡尚武,上行下效,尚武风气盛行,这是与战争分不开的。【详细】

 
 

有感于程婴的“忠”与“义”:司马迁将传说写入《史记》

《史记》之于司马迁,正如赵武之于程婴。都脱不了“信义”二字。程婴的“义”,是救赵武、续赵氏香火;“信”是对公孙杵臼的承诺。司马迁的“义”,是要完成“一家之言”,“信”是对同是史官的先人(司马家世代为史官)的承诺。司马迁这么写,似乎有违史家的笔法。但正是这些桥段,才使得《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成为无韵之《离骚》。【详细】

 
 
 

为鼓励部下和汉人忠君报国:匈奴王刘渊为程婴修坟

程婴公孙杵臼的故事流传有多广?西晋末年,已经流传入匈奴人中间,身为匈奴君主,自己本身就是大儒的刘渊干脆为程婴修座假坟,虽然是假的,但一样为刘渊招揽了大批汉人的人心。借助古仁人烈士收买人心不稀奇,但是,刘渊竟然为程婴修墓,这种行为已意味着,在儒家心中,程婴的地位在渐渐上升,远超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开始走向传奇。【详细】

 

公孙程婴走上神坛登峰造极:南宋要巩固民心皇权

南宋初年,高宗赵构的皇权屡次遇到挑战,为了巩固皇位,鼓励忠君报国,赵构大幅提高程婴公孙杵臼的地位。理宗时代,整个社会向着淫逸享乐方向迅速滑落,这一切,都是曾经经历过民间生活的理宗所不希望看到的。另外,这位皇帝同样面临了一个皇位不大稳固的局面,因此,为了凝聚人心,提倡自律,理宗提出了尊崇理学,并继续追封公孙杵臼与程婴。到这时,对两人的追封达到了最高。纵览两人走向神坛的脚步,虽然中间模糊不清,但还是有一定印记可以摸索。到了南宋时代,他们的声名终于登峰造极,达到了千年以下最风光的顶点。【详细】

 
 
凤凰论坛
 
宋神宗对程婴公孙杵臼的追封  

元丰中,皇嗣未育,吴处厚上书言,宜祠程婴、公孙杵臼。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祠在太平县。神宗元丰四年五月,婴封成信侯,杵臼封忠智侯,仍赐额祚德,载祀典。哲宗元符三年五月,臣僚言:窃详《史记》所载,韩厥之功不在公孙杵臼、程婴之下,乞兴立庙。诏於祚德庙设位从祀韩厥。【详细】

宋高宗对程婴公孙杵臼的追封  

(绍兴二十二年二月壬午)诏建祚德庙於临安府,用殿中侍御史林大鼐请也。先是,毁其庙以为大理寺,而大鼐言,三人者有大功德於圣朝,今神灵不妥,士庶悲嗟,宜进爵加奖。寻进封程婴为强济公,公孙杵臼为英略公,韩厥为启佑公,升为中祀。 【详细】

宋理宗对程婴公孙杵臼的追封  

《宋史》卷四一《理宗纪》一:(宝庆二年十一月甲寅)修祚德庙,以严程婴、公孙杵臼之祀。《咸淳临安志》卷十三《祠庙》:祚德庙在车桥西,青莲寺南。……庆元初益封,淳佑二年又升婴为忠济王、杵臼忠佑王、厥忠利王,且增辟庙貌,益宏整云。【详细】

春秋是中国贵族文化的顶点
人文教养辐射整个社会

钱穆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嚣张的时期;但另一方面,则古代的贵族文化,实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这种贵族的礼仪和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阶层,它们是整个社会道德典范,是所有阶层竞相效仿的标准,它们的影响力持续很久。【详细】

春秋战国的士人:
贵族之末 庶民之首

贵族的庶孽无疑仍是士的一个重要来源。纵横捭阖的张仪出身于“魏氏余子”。余子即支庶。范雎原也是“梁余子”。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目前我们虽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这类人物的数目是不会很少的。这些庶孽沦落的第一站就是士。【详细】

以出仕为目的的道德要求:
令士人保持了高洁的品德

这些论述对士的基本规定可概括如下:第一,士以学和道德修养为己任;第二,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第三,以出仕作为自己的前途,仕则忠于职守。孟子对士的要求与孔子大致相同。王子垫问孟子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荀子对士的要求重在遵从礼义。【详细】

 
 

春秋:德行的时代 首推“忠”“仁”“信”“孝”

春秋时代,已经形成了有关德行的一些共同标准,用相似的德行语言和类似的德目表,评衡和规范人的行为及品格。春秋时代,从礼乐的时代转向了德行的时代,即“礼”(乐)的调节为主转变为“德”(行)的调节为主的规范系统。但是,在春秋时代列出的林林种种的“德”的类别中,被人们提出次数最多的就是:“忠”“仁”“信”“孝”,这说明,在那个时代人的心目中,这四种美德,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由此,就不难解释春秋时代义士们“恶生乐死”的行为根源。【详细】

 
凤凰视频
 

士人:精神上永远的钟鸣鼎食

 

《孔子》奔走春秋列国 生平再现银幕

 

易中天:所有文史哲研究必须先过先秦关

 

韩伟:战国时期厚葬之风引来盗墓狂潮

 
 

刘大钧:春秋时八卦很普及 占卜师地位高

 

义士也有感情,也有自己的心中追求,只不过,当我们今天追求人性和亲情的时候,先秦时代的士人所要达到的,是一种让今天的人们汗颜和惭愧的品德高洁,是“忠”“义”“仁”“信”。

 

与后世物欲横流,人人为了追求私利不择手段,百姓对道德和名声漠不关心不同,春秋时代对品德的追求,是一种社会的共同道德,并非某个人所提倡,即使是最龌龊下作的人,也必须遵从这种道德规范。

 

所以,当后世的皇帝一次又一次的用圣旨来要求臣民尽忠的时候,已经丢失掉了贵族精神的士大夫们,又有几人能真正恪守?这并非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倒退,而是一种社会精神和贵族理念的集体缺失。春秋对于国人只有一个,贵族的精神,一旦丢下,就再也无法找回,在贵族精神浸染下的士人们,也永远无法再现。人们,只有到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去寻找心中的忠臣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