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上的大寨”:儋州石屋的命运沉浮(图)
2009年12月07日 10:06南海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霍筱薇

这一天,石屋村召开了别开生面的誓师大会,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胡松头戴草帽、手里拿着锄头站在村民中央,向全村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开发山区、建设石屋的号召。当天,胡松带领由73人组成的生产突击队,开赴山区,进驻燕子潭。

作为胡松的得力干将,这等大事少不了张培钦,他说:“燕子潭是我们开发的第一座荒山,满山都是杂树、野藤,上山没有路,进山不见天。有些大榕树,两三个人抱不拢。第一天,大伙情绪很高,可是由于事前思想工作没有做好,第二天,群众面对困难纷纷退缩。”

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干部开始组织群众反复学习《愚公移山》,并用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鼓舞大家。听了这些话,五十多岁的老贫农郑金兰、贫农女社员冯莲,带头打破妇女不砍山的旧习惯,和男社员一起,提着砍刀上了燕子潭。开山队伍第二次上山,队伍人数一下子增加到了130人。

张培钦说:“胡松同志上山不久,腿上长了一个大脓疮,严重的胃病又时常发作,浑身冒冷汗。有段时间痔疮发作了,疼得站不起来,他就用藤条编个吊椅,坐着砍大树。”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胡松靠着这股劲成了石屋的精神领袖。

浮夸年代 胡松坚持不虚定指标

到1963年,石屋开山造田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相继开发荒山117座,开荒造田6500多亩,全村耕种面积扩展到16000多亩。使荒山野岭,变成了胶园良田。

就在石屋全队开山劈岭的同时,石屋又进行了一场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的战争。1963年,兴修水利会战在“凤翔岭”展开,劈山开渠,引水上山。

起初,很多人都没有信心,害怕工程艰巨,许多人还不相信水能上山,面对这种情况,大队干部再次组织村民学习愚公移山。“愚公敢移山,我们就能开山凿渠,117座山头都开发出来了,还怕一条渠开不成”,胡松这样动员大家。

大伙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社员连续奋战,依靠手挖、肩挑、背驮,挖掘土方3万立方米,经过10年艰苦奋斗,建筑了一条长91千米的引水渠、1030条总长197千米的灌溉线,同时兴建了16个电灌站。当松涛水流入渠道,引上56个山头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笑了。日后,许多人都把这条灌溉渠称为“海南红旗渠”。

原先贫困的石屋,经过创业变得家大业大,至1964年,拥有集体财产120多万元,除了100多个热带作物园和水果园以外,还办起了烟胶厂,淀粉加工厂,发电厂,石灰窑,购买了拖拉机一台,汽车一辆,还有电动打谷机和碾米机。到了1970年代,大队储粮量达到了100多万斤。存款达到了100多万元。

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个浮夸成风的年代,石屋却坚持不说假话不虚报成绩。有一年,公社开展高产运动,有些大队提的计划指标比石屋的还要高。在讨论会上,有干部说,我们石屋是全国闻名的先进单位,不管做到做不到,提的计划指标不能低于别人。胡松当即说:我们定计划、提口号是为了鼓舞群众去实现它,能做多少就提多少,决不能图虚名,放空炮,光打雷不下雨!后来,石屋大队实事求是制定了计划。这一年,大队的粮食亩产超过了计划指标。

文\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霍筱薇

1975年   石屋村   胡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于伟慧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