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农垦史:半世纪艰苦创业 5万多人长眠黑土地
2009年11月30日 15:26东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军事博物馆里的“空白”

郑加真说,很多中央领导都曾到过北大荒。邓小平同志来过北大荒垦区,并在丰收的大田里留影;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领导同志来过农垦总局,视察指导工作。温家宝也曾到垦区视察。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垦区工作的时候曾说:我们国家需要稳定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始终奋发努力,积极地实现了这样一个“国家级目标”。郑加真说道,“我给你一个概念,在上世纪末,黑龙江农垦总局粮食总产达到100亿斤,提供商品粮70亿斤;这个概念的具体解读是:它在满足中国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粮食需求后还绰绰有余。”

在中国的农垦史上,1958年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既是一个至今震耳欲聋的宣传名词,更是一个永远名副其实的宏大事件。从最简略的思考出发,这样重大的历史史实,这样重大史实的参与者,以至实际组织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旧健在,至今仍然生活在北大荒农场的现实,在中国的现代史上,具体到军史和农业史上,都应该为此凿刻下浓重的笔墨。

1988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史志办主任郑加真来到了北京。在郑加真后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北大荒移民录》这部书里,他作了这样的记录:

1988年,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30周年前夕,作者走访了颇有权威的军事博物馆。在一间敞亮的工作室里,一个身穿白大褂的现役军人接待了我。我递上介绍信,并告知来意: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一名史志工作者,想查阅一下当年转业官兵来北大荒时的部队历史资料。这位军人转身进屋查了好久,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份资料,对我说:“只有这一份,旁的没有了。”

我接过一看,原来是1959年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资料,我说道:“这份资料,我们已经有了。我们想查阅其他资料,特别是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的资料。”

这位军人歉意地摇了摇头,一再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资料了。

我扫兴而归,想不到偌大的博物馆,竟找不出第二份有关转业官兵的资料了。这就表明: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在军史上仍然是一块“空白”。

59岁的郑加真,滞立在北京的街头。这位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参与者,将自己整整30年的人生脚印留在了北大荒的转业军人,这个让自己原在首都生活、同为军人的妻子也做了东北移民的丈夫,在荒蛮与肥沃的艰辛中生育了一女一子的父亲,感到了深重的失望。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没有“当年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部队历史资料”,更遑论其中的一个士兵了。在北大荒的日子里,郑加真见过来农场“接受改造并要发挥作用”的女作家丁玲和大诗人艾青,也同聂绀弩、丁聪在一个碉堡式的小屋里共事过,更见过他们重新恢复工作后写下的著作,艾青这样写道:不知道把自己遗失在哪里,在失物招领处也领不回来。而此刻的郑加真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被遗失了。

三十多年前,摘下军衣上的上尉肩章和领花,摘下八一帽徽,同战友们一起,搭乘专列,从春暖花开的首都,来到雪花飘飞、大地封冻的北大荒。在寒风凛冽的密山车站广场上,随同各地来的成千上万战友一起待命分配。这里(指密山县)是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枢纽部,又是调拨人马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在人山人海的喧腾声中,像调拨货物一样,我们一百多名转业军官被分配到松阿察河畔的一个新建点。这个仅有6栋草房的荒原小村里,简直可以成立一个联合司令部。来的百多名转业军官中有空军、炮兵、坦克兵;有参谋长、营长、主任;有搞作战的、有搞情报的,也有搞领航的、气象的,有翻译、有打字员、有器材员,也有医生……就是缺少从农村来的庄稼人。

我们这伙外行农民成立了一个农业生产队,军事工程科科长当了队长,作战科长、营参谋长、训练参谋分别当了正副小队长,搞防原子、防化学的参谋当了播种机的农具手,坦克教员成了拖拉机手,翻译进了马号喂马,还有几个参谋、助理员进伙房给我们做饭烧水了。于是,伐木、割草、盖房、修路、翻地、播种……打开地图,在祖国东北角原来空白的地方,我们虔诚地画上了一颗小小的红五星。

当年十万大军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生产队,何止几十个、几百个,而是上千个!作为机械化国营农场的细胞,它组成了规模颇大的国营农场群体。如此众多的红五星,一下子出现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角,北至黑龙江,从小兴安岭山麓,到完达山南北,星罗棋布,密密麻麻,显示了这支庞大移民队伍的布局。

可是,在北大荒填补了“空白”的十万官兵的业绩,在历史上是块“空白”,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扫兴和心酸的事。

《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主编郑加真发问了:这真的能遗忘吗?

彭德怀批示:先小搞试验

我的采访,从下飞机的下午,一直进行到晚上。郑加真在家中留饭。老爱人生病住院,女儿陪在病床前。我跟郑加真说,都是先后垦荒人,我们以最简单方法喂饱肚子为标准。郑加真便以电饭煲热饭,打电话到居民区旁边的餐饮小店,要了两个菜,一是鱼香肉丝,这是常见的江南家常菜,再一个是“地三鲜”,也就是土豆、辣椒和茄子这东北地界蔬菜“主角”的烩炒组合。一个鸡蛋几片葱花,便是自制的“甩袖汤”。郑加真念念不忘地讲:我一直最喜欢吃的,是上海的油条和豆制品烤麸。

在郑加真“滚瓜烂熟”的叙述里,黑龙江北大荒农垦史的脉络,十分清晰。

当年二战结束,小鬼子滚蛋,奉党中央命令,我解放军争分夺秒抢先进入东北。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里就明确指出:“除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1946年决不可空过。”以老红军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为代表,在黑龙江建立了100多个小型农场,这就是东北农场最早闪耀的星星之火。

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会议上,陈云、李富春号召北大荒要创建“公营机械农场”。周光亚创建的通北机械农场,就是电影《老兵新传》的故事和人物雏形。第一个省级国营农场管理机构成立,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北大荒农垦系统把2007年作为黑龙江农垦总局成立60周年的根据。

我跟郑加真说,去年夏天,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我来到黑龙江方正采访,那里有一个“中国唯一的、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建立的日本人公墓”;在查阅资料时候,我看到,在1946年“中共北满分局陈云到方正县视察”。这一点与现在叙述的农垦史的起始由来是完全一致的。

1948年10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迁至沈阳,淮海战役即将打响。作为东北根据地大后方的北满、西满五省,先后接受了在战争中负伤致残数以十万计的荣誉军人。人民政权刚刚建立,战争还在继续,生产尚未恢复,财力物资匮乏,荣复军人安置问题矛盾尖锐,这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中央军委成立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党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兼任主任。从1948年到1951年,东北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先后建立学校和工厂,荣军农场也就此诞生。朱德总司令为首届荣军劳动模范大会题词。

毛泽东为“萌芽乡师”题词。乡,是标志农村种地;师,是半耕半读的师范学校;萌芽特指开始。这是当年农垦形象的高度概括。

紧接着,东北军区对解放战争中投诚、起义、被俘的人员,由5000名解放军带领,创建了7个“解放团”农场。

1954年,由苏联政府援建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在黑龙江择址建立。一支由国务院组织的垦荒大军抵达北大荒。同年,由主管农业的邓子恢副总理协调组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从山东北上,开赴北大荒,创建3个农场。1955年,由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亲自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队,从京、津、冀、鲁、哈纷纷北上,会师北疆。

我说,对于北大荒的农垦开发,国家一直处于高度关注和持续运行之中。郑加真继续说道,尤其要提到的是,王震率领的铁道兵来到北大荒。

1954年6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赶到小兴安岭看望部队,省委书记欧阳钦跟王震说:北大荒“荒草齐天,渺无人烟,它相当好几百个南泥湾,够你开发的”。王震笑问:我带兵进你的地盘,欢迎不?欧阳钦笑着回答:我双手欢迎,你去密山县城,就会看到火车站前立着一个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战士们为解放密山献出了生命,在流过血的土地上屯垦建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经过试点,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圈阅、批示:“刘、朱、周、陈、小平同志阅退彭”。彭德怀批示:“王震同志提议可以先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

从1954年到1956年,铁道兵一万多复转官兵,从南方铁路工地开赴北大荒。王震对领头进军北大荒的一位师长说道:你是打头阵的,是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从此,中央直属垦区铁道兵农垦局成立,所辖13个农场。

北大荒   农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陆幸生 郑加真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