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官君策,凤凰网知青频道编辑
受访人:王建国,《上海知青》杂志总编,“知青之家”旅游联盟秘书长
采访人:王老师您是第一次来大寨么?
王:是的,这是我第一次来大寨,仰慕已久。
采:那您以前对大寨有什么印象?
王:大寨应该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永恒的记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采:您如何理解大寨与知青之间的联系?
王:应该说,大家当年就是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做事,这种精神也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青,因为都是心系农村,面向农村,而且他们知道农村需要他们,他们知道技术文化,就是一种身体力行(进行实践这种精神)。
采:因为您以前没去过大寨,那么,您以前对大寨有过什么样的憧憬么?
王:大寨以前是穷山恶水,后来经过整治后已经出现巨大的变化,这次去后,看到的好像新农村一般,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就准备在那里搞一个知情新村,而且,将大寨打造成中国知青文化旅游圣地,我有这种想法,让天下知青都来看一看。
采:王老师,那您的意思就是,将大寨建成一个知青村,更符合红色旅游的内涵?
王:它(大寨精神)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是各界朋友需要牢记的精神,大寨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是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
采:谢谢,王老师,能否请您对大寨的发展,提一两条具体的措施。
王:北方与南方比起来,在改革开放方面相对落后一点,尤其是山西中部地区。我们想借长三角地区之力,为大寨出谋划策,第一步应该是先从旅游这一块最容易切入,从旅游聚集人气,人气旺,其中就会有机会产生,这是一个比较便捷之路。
采:王老师,您是从上海来的,那么您觉的大寨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足需要补充的地方么?
王:当然,它在旅游方面要比南方一些地方相对差一些,硬件,软件都差些。他们应该组团去江南一些地方看看去,走出去。这是一种学习,因为南方在旅游方面是很有竞争力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建国 编辑:官君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