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王岐山、韩启德:他们在陕西留下了足迹
2009年11月13日 10:46西安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8年3月,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一批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肩负起改革发展的重任。他们中有一些人曾在陕西学习、生活和工作,在三秦大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是陕西的光荣和骄傲。本报对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略加整理,提供给广大市民读者,从中了解他们在陕西的情况,回顾他们奋进的印记,见证共和国成长的历程,并在未来发展的岁月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期待和信任!

习近平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现任职务国家副主席

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插队,并和朴实的老乡成为朋友。时至今日,他都难以忘记那段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度过的岁月,他说:“这段时期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就像贺敬之那句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带着两大箱书走进梁家河

在这个陕北小山沟里,习近平这个名字,是家家户户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他们说,“习近平是从梁家河村出去的。”1969年的秋天,16岁的习近平,带着两大箱的书,来到梁家河村。当时梁家河村来了12个来自北京八中的知青,习近平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梁家河村的老支书老梁回忆说,习近平每天书不离手。很快,习近平已经学会锄地、送粪,一挑两个篓,100多斤,走路最快,上山还跑,“他个子高,跑得比谁都快”,老梁回忆道。

带领村民办起延川第一口沼气池

1973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74年1月,习近平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就当了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打了三个坝,搞了42个沼气池,打了一口大井,不到两年,干得不少了,不简单。”老梁说。打坝是当时陕北农村,尤其是山沟里最重要的事情。打坝就是在每个山沟里,筑一道大坝,挡洪水,防水土流失,也保护庄稼和粮食。习近平还带领村民办起了延川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梁家河村的做饭、照明问题。他在梁家河前后将近7年,是当年来到梁家河的12个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一个。1975年,习近平带着两箱书离开了梁家河,进入清华大学求学。

期盼重返延安看望父老乡亲

回忆起曾经的这段岁月,习近平说:“这种历练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参加了陕西代表团全团审议,他充分肯定了陕西过去五年的发展,他说:“陕西的巨变让我感到由衷自豪。”习近平关切地询问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特别问及西安地铁建设,以及当前的物价情况。最后,他饱含深情地说:“延安人民养育了我,培养了我,这要用一生来报答。我也一直在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到陕西去,重返延安,看望我们的父老乡亲,和延安的同志一起共商家乡发展大计……”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知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