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 燕子飞翔引领知青潮
2009年09月03日 09:57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时代影响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遭遇严重饥荒,“低指标、瓜菜代”,粮食问题成了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农业”成为当年的大政方针。而且,因饥馑难耐,农民纷纷外出逃荒,乡村中弥漫着失望的情绪,振奋人心也是渡过难关的当务之急。

恰在最困难年头回乡务农,埋头苦干的知识青年邢燕子,就成为中央提倡的大办农业和发愤图强精神的具体化身,因而成为最光彩夺目的青年榜样。

1960年9月,与党中央关于大办农业文件的发布几乎同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刊、电台纷纷报道邢燕子在农村埋头苦干的事迹。配发的社论这样说:“……听党的话,首先就看能不能服从建设的需要。在目前,党强调加强农业战线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地从事农业……我们说邢燕子值得学习,首先因为她有着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有志气,才有力量,才能够翻天覆地,扭转乾坤”(《人民日报》 1960-09-02 第02版)。 所有的报道,都是在第一版以套红的通栏标题刊印出来的。仅仅几天时间,邢燕子在全国就家喻户晓了。

手握镰刀,身背箩筐,《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舒野拍摄的那张邢燕子向着朝阳微笑的照片,刊登在1960年第20期《人民画报》封面上,也成为经典,闻名全国。

照片上的她结实健壮,纯真质朴,憨厚热情,意气风发,十足“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铁姑娘”形象。照片上扎起一把短发系个蝴蝶结,也成了邢燕子的标志性装扮。“咳,当年不懂得什么叫打扮,”采访时邢燕子告诉记者,“那就是一截蓝白黑相间的花布条,就随便那么一扎代替发卡。”

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邢燕子,也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当时所受的教育让青年人视怕苦、怠惰、娇气、软弱、享受为可耻,而为理想献身,牺牲自己是美德。他们共同的特征是热情浪漫、满怀革命激情,理想色彩浓厚,崇尚吃苦耐劳,很多人甚至经常地“自讨苦吃”。

邢燕子回忆说,“那时候全国各地的来信太多了,成麻袋成麻袋地装”。老知青们说,当时不少人决心“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就为了学邢燕子。“一个多月内,仅上海等18个省市统计,就有600万名知识青年以她为榜样,奔赴农业第一线”(《中国青年报》,1960年10月23日)。

从1962年秋至1966年夏,全国共有129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国务院知青办《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加上为数众多的回乡知青,总数约有1000万人。

这些年邢燕子参加老知青的聚会,总会碰到人说:“在当时,你就是我们的一个偶像!”成都知青秦进忠说,正如现在许多人喜欢听周杰伦的歌一样,在当时,邢燕子的光辉事迹就像一个精神支柱,鼓舞他们在农村扎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代人的誓言。

其实,真正有组织大规模,飓风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在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之后掀起狂飙。上山下乡运动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去评说,其典型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不用回避,不管怎样,直到今天看来,因为与青春联系在一起,带上了只有青年才有的感情和色彩,以及属于青春的浪漫。

光阴的故事

闻名全国的“燕子”原是她的乳名

她的学名邢秀英,是一个极常见的乡村姑娘的名字,闻名全国的“燕子”原是她的乳名。

1941年1月15日,邢燕子出生在北京,因此父母亲给她琢磨了三个乳名:燕生、京生、燕子,最后选了“燕子”。乳名取代了学名则是1960年她被发掘为“典型”之后,唐山地委书记马力力主改的。灵感就是当时刚刚公布实施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400斤叫“上《纲要》”,达到500斤叫“跨黄河”,达到800斤叫“过长江”。马力说:“燕子这名字太好了,可以成群结队,飞过黄河,跨过长江,多有气魄!”邢燕子认为,从改名的那天起,“邢燕子”这个名字就不属于她自己了,属于特殊时代的热血与青春,奉献与忠诚。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念完了初中。当时她的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全家20多口人都在城市,只有爷爷在老家宝坻县大钟庄乡司家庄村,而且这时正是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她却做了回乡知青。司家庄村是个缺少劳力的穷村,她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队”,并影响带动全村妇女干了起来,拉犁种麦,破冰打鱼,解决了队里生产资金捉襟见肘的窘迫。她成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

在其后的20年中,她在农村扎根拼搏的事迹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两度登上《人民画报》封面,曾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接见。邢燕子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五次当选全国党代表、三次当选中央委员。她有个绰号叫“邢十六”,就是说她最多同时担任了中央委员、天津市市委书记、司家庄党支部副书记等16个职务,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却始终是农民身份,是人民共和国靠工分养家的中央委员。所以邢燕子开会是书记,回到家里是社员,淘厕所、浇稀(浇大粪)这样的活更要抢着干,今天说起“那时大伙儿叫我‘淘厕所的中央委员’”,她还笑说“真可乐”。

1976年末清理审查与“四人帮”有过直接接触的人,邢燕子自然身在其列。审查得出“没有问题”的结论仍被另眼相看,直到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一句“邢燕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她的“问题”才算清楚了。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陆续返城,邢燕子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陆续卸下之前的所有职务,先后担任天津北辰区永新知青农场党支部副书记,北辰区人大副主任。1990年,已经满50岁的她还完成了《天津北运河水污染问题的报告》和《保护丰产河水免受污染的报告》两个课题,为北辰区10万居民能够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作出了贡献。2001年,邢燕子退休。

在她北辰区人大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曾有这样一段座右铭:“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不忧。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

■供图/邢燕子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谭璐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