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后,知青聚山城
2009年10月10日 10:27鲁中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第一次聚会时的合影。本报资料图片

几十年过去了,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心中又增添了几分对故乡的热爱。

笛子、二胡,当年的乐器又派上了用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遇到老知己,有诉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昨日上午,341名淄博下乡郯城的老知青相聚在博山。

握手、拥抱、流泪,每一次的“相认”都让他们激动不已。45年,弹指一挥间,他们有的回到家乡淄博,有的留在了郯城。45年了,还能再聚几回?!所以这次的聚会,大伙儿分外重视。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当年的舞蹈,共同追忆插队的生活,仿佛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相认

记住外号忘了名

“还记得我吗?”“黑子,这咋能忘。”隔着几米远,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都快走几步,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克拉玛依呢,怎么没来。哈哈,光记得当年外号了,这还真一时想不起他叫啥。”

对于45年后的这第二次相聚,活动的牵头人路灵霞显得异常兴奋。“真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上次聚会是5年前,是淄博下乡郯城的知青首次相聚,当时约定5年聚一次,大家真的都很念这份情。这次有不少是45年未见的,当年的帅哥、靓女已满脸皱纹了,但一眼就能对上号。”

难忘

特殊岁月特殊情

对于那年、那事,70岁的老李很愿意回忆,“我是亲身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知青,苦与乐、付出与收获。那段日子,让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生活,因此对‘知青’这个特有的词语,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刚去的时候,其实我们什么都不会,除草的时候把苗都拔了,种水稻害怕被蚂蟥叮咬,我们都是站在脸盆里。”老李说,因为积极肯干,他从刚下乡时的一个学生,到作业组长,最后到生产小队长。“收割稻子的时候真有成就感,上百斤的麻袋扛在肩上根本不觉累。”

如今,孩子都已结婚成家,生活条件也很优越,但有时老李也会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不瞒你们说,有时做梦都能梦到当时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幸福

捡个“排长”媳妇

“这是我的老排长,也是我的贤内助。”70岁的刘建国牵着妻子冯艳荣的手向记者介绍,当年他们从博山下乡到郯城,从不认识到一起工作,随后恋爱结婚,一直生活在郯城。40多年来,他们踏踏实实互相鼓励,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1965年,刘建国和冯艳荣来到临沂郯城县归昌公社。当年,冯艳荣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就被选为排长,而他慢慢干到副排长,两人在工作中默契配合,时间长了便产生了感情,并在当地结为夫妻。随着知青返程,他们又一起在郯城分配了工作。

刘建国说,几个月前,他接到知青聚会的倡议书和邀请函后,从节前就开始准备,盼的就是来博山相聚。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看到当年一起工作、生活过的老知青,他们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下乡

改变哥俩的人生

“我们感激党,是毛主席的号召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聚会中,一对兄弟俩特别引人注意,他们脸上一直带着笑容。

1964年的10月,这对兄弟一个18岁、一个16岁,父母都已过世的他们日子过得贫苦。当时博山区大街街里居委会号召下乡劳动,兄弟俩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一起来到临沂郯城县城关镇王庄村劳动。在与当地青年交流学习中,两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并在当地结婚安家。“正因为有了那个时代,有了那样的经历,我们才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

激情

《郯城往事》将出版

45年前,他们把青春、激情留在了郯城;45年后,他们把这段往事、追忆书写成册,成为一生珍贵的纪念。“我们将出版一本《郯城往事》,里面有我们的老照片、老故事,尽管词语不华丽,但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最难忘的日子。”

歌声、锣鼓声,将知青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亲情、友情,他们更念那份知青情。

本报文图 记者 赵文晶 周天智 徐鹏

排长   知青   相认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文晶 周天智 徐鹏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