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40年》主编刘旦做客讲述“总得说的故事”
2009年12月10日 13:34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广州日报讯(记者 朱琨)知青,曾是一个时代符号的象征。40多年过去了,一批广州日报的年轻记者们重走知青路,带回这本30万字的《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12月9日该书主编、广州日报政文部副主任刘旦做客广州日报报网直播室和凤凰网知青频道联合直播的节目,和网友回顾“总得说的事”间和网友讲一下《知青40年 总得说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6路80后记者30万字记录“知青代言人”

《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今年10月底正式出版,它的前身是去年12月下旬读者熟知的广州日报的“知青40年”系列报道。刘旦表示,我们当时排出12个记者,分了6组,进发北大荒、内蒙、河南、海南岛、江西、西双 版纳等六个地方,都是当年最为偏僻、艰苦的地方。北大荒是我们国人的共同记忆,内蒙古也是当时知青比较集 中的点,西双版纳是知青的发起地,也是终结地。海南岛则聚集了最多的广东知青。“报纸版面毕竟有限,从去 年10月就开始着手的采访积累了太多鲜活的故事,我们有责任整理成一本书,这是对历史、对社会的责任。最后 就凝聚成这本30万字的书。”

6路记者派出去,一路参加出发一路回营,这群以80后为主的记者本身知识储备丰富,临行前也做足了功课,但是采访仍然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感慨和震撼。刘旦表示,“年轻的80后对这个东西很新奇,大家想不到有这样的历史,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淡忘,或者是空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知青吃了多少苦,这个可能多达两千万的群体,现在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评说,见仁见智,作为旁观者,我们不是知青,我们是知青的后辈,从我们的视觉,通过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我们有责任记录历史。这段故事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民族来讲不能忽视的。这是对每个人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

激情燃烧的岁月落幕 “邢燕子”们宽容历史

在刘旦等记者们的眼中,知青们对于“第二故乡”的烙印甚至超过第一故乡。“这个地方记录了他们的青春,那时候大家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记忆最深刻,成长最关键的时候,爱情、学习、劳动,喜怒哀乐生死与共都在这 个地方,那种刻骨铭心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难以体会的。许多年以后,他们或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成就、或者就此平淡一生、或者生活工作不尽如意,但是经过那个年代的洗礼、历练,他们生命已经丰富多彩。”

从知青时期官至天津市市委书记身兼十六职的“刑十六”,到现在普通退休老妈妈,邢燕子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 特例。刘旦表示,从当年的风光无限到现在归于平淡,在时代的变迁中属于正常。“我们记者采访邢燕子,她也认识到,时代大潮到现在,她的命运是符合常理的。她个人的心态现在非常平和的,这种对历史的宽容,对自己命运的理解,对时代的感悟,我们觉得非常难得,这是一种人性的成熟和宽容。”

“这是一本80后、90后的励志读物”

对这本书保持关注的不仅有知青,不少80后的网友也参与了评论。刘旦表示,“历史终归是历史,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对自身负责任的人,始终是要面对自己。40年前,他们的困难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无法想象,也许他们也有感叹、有抱怨,但是我们现在来回顾,就要看到更可贵的“知青精神”,经历过困难、从苦难锤炼本身就是 精神财富,而这其中宽容历史,向前看的态度尤其让我们赞叹。比如上海的一位孙先生,曾经去西双版纳下乡, 然后考高考,然后到大学教书,现在又回到西双版纳,现在到西双版纳做志愿者,这个行动就充满了公民意识。 这是一本80后、90后的励志读物。”

80后   邢燕子   刘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琨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