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史迪威冲突始末
2009年03月05日 10:0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蒋介石与史迪威冲突始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设立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指挥在华、越、泰等地盟军。蒋在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后,即通过驻美代表宋子文,请罗斯福选派其亲信的高级将领来华担任参谋长。此举目的,是要美国“尽速拟具中国战区整个作战之计划”,以求依赖美英力量,尽快结束战争[1]。

在此背景下,史迪威来到中国。但蒋、史二人的合作(1942.3-1944.10)并不融洽,一直冲突不断,直至史迪威最后黯然回国。对于蒋史的矛盾冲突,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番浅析。

一,史迪威个人性格及来华使命

(一)史迪威其人

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前,史迪威就曾多次受派来华,有丰富的在华工作经验并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多年在华经历,让史氏对中国国情及军队状况有了深入了解,他对剥削民众的领导人物持藐视态度,对下层民众则充满同情,对中国士兵的评价较高。他“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2]。史氏在日记中也说:“中国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们比日本鬼子好。不能为中国遭受灾难而责怪普通的中国士兵。”只不过是“愚蠢的领导浪费和背叛了”中国士兵的优秀品质。

史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做事认真,性格坚强,具备一个优秀军人的素质。在指挥中国远征军进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时,史原可以乘飞机逃脱,而他却宁愿随部下徒步翻越原始森林,因之被美国军士誉为英雄,使得他在美国家喻户晓。

然而史氏性格上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他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也从不掩饰自己对此的厌恶,“虽然是一位出色的军人,却不长于外交”[3],和他合作的人中,几乎没有人说他好。曾是其上司的英国人蒙巴顿(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史任副司令)这样评价他:此人心胸狭窄,尖酸刻薄,带有贫民出身的军人那种自以为是和玩弄权术的坏毛病。

史氏的尖酸刻薄,可谓一以贯之。与蒋共事后,对蒋印象不佳,给蒋取诨号“花生米”,曾受到马歇尔的指摘。后因与蒋冲突被召回国时,又迁怒于罗斯福的软弱,称罗斯福为“软脚蟹”。以生理缺陷来嘲笑别人,随便给人取外号,其个人涵养似可见一斑。

1935-1939年,史氏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期间,“即与冯玉祥、李宗仁接近,对蒋缺乏好感”[4]。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史(当时军阶为上校)到重庆等地考察战况,和蒋见过面。蒋对史十分厌恶,“那次会见,蒋介石几乎不愿意与这位尖酸刻薄的武官先生多谈几句话”[5]。很难想像,彼此缺乏好感甚至十分厌恶的双方,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是故,“选拔史迪威将军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后,任何改善(中美两国)关系的可能性都消失了。”[6]。

(二)来华使命

当初,蒋请罗斯福派一名将军来中国担任他的参谋长时,曾要求此人不必是远东问题专家,“建议最好推荐过去没有到过中国的军人”[7]。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首先考虑的也并非是史迪威,而是第一集团军司令休.德鲁姆(Hugh Drum,国内出版的一些书籍,如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一书中译为“段澜”)中将,不过,“德鲁姆被告知不可能派遣美军去中国作战后,拒绝担任此项任务”[8]。

当宋子文将美方的任命决定告诉蒋后,蒋仍回电向美方表示“非常欢迎史迪威将军来中国担任此职”[9]。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