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困顿的民生
2009年03月02日 12:10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根据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一书提供的资料,抗战期间大后方四川一带,薪金阶层和工资阶层实际收入指数如下(以1937年=100 %):

年份小公务员教师服务人员 一般工人 产业工人农民

1937 100100100100100100

193877 87 93143124111

193949 64 64181 95112

194021 32 29147 76 63

194116 27 21 91 78 82

194211 19 10 83 75 75

194310 17 15 74 69 58

可见,抗战时期大后方人民的实际收入(特别在1940年以后)总趋势为大幅度下降,而景况最为悲惨的却是教师和小公务员等脑力劳动者。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脑体倒挂”反常经济分配现象。

而经过历经三年多的战争消耗,特别在1940年以后,全国各地(包括敌占区、战事区和大后方)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普遍的时局艰难、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我国民众和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贫困。到1941年越南和缅甸被日军侵占后,国际对华援助的通道全部阻断,外援尽失,国民政府面临事实上已经到了生死关头。

摘录《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作者:陈 雷 戴建兵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  )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 雷 戴建兵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