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
2009年01月05日 20:0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2.19-1982.12.10),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对于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否已经停滞发展,我们需要客观地综合分析。这里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说法。)

勃列日涅夫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内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

1982年7月,其最后一次检阅苏联军队。12月10日,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6岁。

苏联在六天战争中的作用

六天战争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表现为苏联和美国两种政策的冲突;苏联向中东扩张,而美国阻止苏联这种扩张。在克里姆林宫的权力之争中获得胜利的勃列日涅夫,在出席1967年4月11日的欧洲共产党会议之后,在中东采取了攻势政策。他和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密谋策划,编造了“苏联谎言”[①即上文所说“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叙利业”的消息。—译者],把纳赛尔推向了战争。其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叙利亚——埃及军事体制的建立(64年10月--66年11月)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柯西金总理、马利诺夫斯基国防部长三人组成了三架马车式决策机构,柯西金和马利诺夫斯基共同在外交政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马利诺夫斯基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头号敌人,想避免同中东及西欧各国冲突。柯西金要求充当印度——巴基斯坦战争的调解人,66年1月成功地使双方在塔什干举行了和谈。而勃列日涅夫却在他的心腹国防部副部长A·A·格列奇科的支持下一心一意地准备点燃中东的火药库。他们首先把“冲突制造商”叙利亚作为目标,在“保守苏联武器秘密”的借口下,把苏军谍报部队的要员派到了叙利亚。66年1月,苏联在叙利亚的谍报活动进一步发展,终于在2月23日成功地策划了军事政变。叙军总参谋长萨拉哈·贾迪德将军和军队谍报组织首脑琼迪上校,得到了苏军谍报部队的援助,把阿明总统赶下了台。贾迪德将军当了总理,哈菲兹·阿萨德将军就任国防部长。3月29日,叙利亚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4月18日,贾迪德总理,阿萨德国防部长访问了莫斯科。这样,叙利亚新政权和勃列日涅夫——格列奇科的“鹰派”之间的纽带得到了加强。66年11月4日,叙利亚和埃及缔结了军事协定,不断在以色列边境进行挑衅活动,67年1月,从守势战略转为采取攻势战略。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