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40年

40年前的今天,是1700万知青心中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那一天,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成为最高指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之前已成星星之火的上山下乡运动,顿成燎原之势。他们中,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今天,回望40年,岁月蹉跎。 评论

点击进入全国知青地图,来建设您的知青点吧!

年轻的躯体,永不缺少激情的血液,同样的激情也以不同的方式释放着。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上传老照片】【评论


红色的梦想让年轻的灵魂疯狂

四十多年前,一场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席卷中华大地,无数年轻的头脑被体内炽热的鲜血刺激得滚烫,对天安门城楼上那个伟岸身影的崇拜和向往,让他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纵横驰骋,这举动,在他们和纵容他们的人们口中被称作革命。而在另外一些保持着理性的人们眼中,这是一场浩劫。


保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遗存被一扫而空,成千上万人被打倒,古老的中国土地上,四面八方响彻着单调、尖利的万岁口号,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尽管这一切对于运动的发起者来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代价,然而,在周而复始的接见和万岁声中,他也感到了厌倦……

天安门广场上的红卫兵
毛泽东来到红卫兵中间
毛泽东首次检阅红卫兵
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
天安门广场上的游行队伍
红色的海洋

美丽的青春年华和那泛黄的老照片,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上传老照片】【评论


黑白的相片令逝去的时光回转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段时光怎么会令我们忘怀呢!我们经历了风霜雨雪,我们饱尝了辛酸苦辣,那个时代赋予了我们一个特殊的称谓——“知青”,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奋斗、我们的艰辛,我们的播种、我们的收获,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将凝固为“北大荒情结”!


北大荒著名散文作家平青曾深情地写道:“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垦荒战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


这是曾经在北大荒洒下汗水、播撒青春的知青们的记忆。他们用无比绮丽的文字描述自己曾经的青春,正如右列的一张张笑脸,年轻的人们在懵懂中展示着自己的欢乐,似乎讲述着他们与理想之间,不过几步之遥的距离。


不过,在他们满怀希望的时刻,在1968年12月22日那个注定永留史册的日子,当年的400多万知识青年,乃至之后10年的不计其数的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已经固定,是否能够“大有可为”,仍需依赖一位伟人的承诺。


当然,那位曾在天安门城楼上享受1200万红卫兵的万岁祝福的伟人部分兑现了他的承诺,数以百万计的知青中诞生了工农兵大学生、诞生了年轻的干部、诞生了工人,但相应的还造就了1978年之后不计其数地谋求返城的重重恩怨。


是的,在右面的老照片中,我们能够读出欢乐、理想和激情,但在这背后呢?

列车,带走了一代人的青春
出发前,在北京站门口留影纪念
一群女知青在车站留影
知青们手捧毛泽东画像下到农村
早请示
晚汇报
1969年9月 准备赴黑龙江长水河农场插队的知青 林建安
1974年 铁人精神鼓舞我们 马振帆供稿(前排右2)
1969年11月15日 爱辉县西岗子公社车岗子大队 朱自强(后右)
1974年春 一群时髦知青关门穿一分钟西装 奚文宝
1971年10月18日 赴大兴安岭松林区望风林场 告别上海 徐国俊
1971年11月11日 陈风娟等知青奔赴大兴安岭

欢笑、泪水已凝结在那片土地,读懂“知青”这个符号,为了明天的前行。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上传老照片】【评论


用光荣与梦想祭奠那逝去的年代

遍布大江南北的知识青年怀着“大有可为”的梦想,走出了城市,进入了陌生未知的农村,他们的经历,既有汗水、欢笑,也有难言的泪水。而支撑着他们的,恰是各式各样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现实远没有大功率宣传机器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无数美丽的青春就这样伴随着光荣和梦想在时光中褪色,有人在炮火中消失,有人在单调的重复中沉沦,更有人在艰苦的挣扎后回到了城市。但无一例外的是,那曾经令他们为之神往的光荣和梦想时代都悄然逝去,代之而来的是悄然出现的半头银丝,和那几乎湮没的往事记忆。也许,这也是成长的代价吧。

内蒙古知青往事
女知青侯隽:40年前青年的精神坐标
中国知青在缅甸的血色青春
“知青”时期的爱情
回忆中国知青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8年中国知青返城大风暴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写到:也许,当年毛泽东在作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时,有他另外的考虑。毕竟,毛泽东本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对中国农村、农民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历史在一场歪打正着的运动中,造就了“知青”这样一个群体。这场运动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时时、事事看到这种影响。“知青”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知青”并没有退出历史,它不仅影响了知青这一代(甚至包括知青们的父辈),也必将在另一个意义上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下一代,甚至下几代。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