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个人史之陈兵:梦的诉说

人生是短暂的,而青春更是短暂的瞬间,所以,人们都格外地珍惜,以各种方式让这瞬间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的青春以特殊的方式载入中华史册,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茫茫的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诞生地,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轨迹。十七、八岁,火红的年华,我们中断了学业,走向穷乡僻壤,开始了插队生活。没有欢歌,也没有幸福。严冬,陋室气温竟在零下五、六度。屋内的水结成了冰,睡觉戴棉帽,洗脸用冰水,忍受着寒冷的折磨;酷夏,炎炎烈日下沉重劳作,收工后还要从高山之巅担回一百多斤的庄稼,肩膀压肿,双手磨泡,已不足为奇;仲春播种时,口粮就开始青黄不接;秋日收获,分到的果实只够来年半载食用。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光,始终与艰难相伴,与不幸相依,与汗水相接,与泪水相连。

然而,艰难又给我们意外的收获,勇气和意志成了宝贵的财产。战胜一切需要坚韧不拔的勇气,开拓未来靠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我们终于得到了永恒的力量。

作者自我简介:陈兵,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北京市市政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1964至1968年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因“文革”中断学业,1968年到山西榆次县石圪塔公社上庄大队侯峪小队插队,1971年到临汾铁路分局任养路工、机关干事、铁路中学教师等,凭自学取得大专文科毕业证书。1990年由晋返京工作,近些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新闻报道近百篇。作者联系邮箱:chenbingban@263.net【返回首页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黄土高原的太行山深处,晋省中部一个小山村,二十九户人家,一百二十几口男女老幼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啊,闭塞的山庄,县级以上的地图上找不到它的踪影。它有一个平凡的名字--石峪。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小山村发生了新鲜事儿,十几个十几岁的北京中学生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山庄。北京,在这个小村人的心目中可是个神圣的地方,别说那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单说那天安门,还有那北京城里居住的毛主席就令老乡们神往了。现在来了北京娃,从那么好的地儿到这个山沟里,着实让乡亲们吃惊了。朴实憨厚的老乡们由衷地为这群孩子们惋惜。【查看详情

一九六八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这些学生在北京住有暖气的楼房,喝现成的开水,到这里一切都要靠自己,一切来得突然,他们还来不及安排生活,还没来得及学会生活。男生睡觉时都挤成一团,集中压上三床被子,还戴着棉帽口罩。女生们在冻河边洗脸,被寒风一吹,皮肤已粗糙不堪,手背裂开了血口子。但就在这漫漫的严冬里,知青们仍积极准备着庆祝毛主席生日的节目。12月26日晚上,政治队长李青友早早召集全村社员到小学校教室,说晚上插队生演节目。 【查看详情

自北京到石峪插队好几个月了,经受了严寒的洗礼,了解了全村历史、人员的概况,理想与现实,宣传与实际在知青们的脑子中形成很大的反差。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底学习他们什么?如何看待农村及贫下中农的黑暗面,知青们在思索,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的知青认为贫下中农好象没什么可学的,他们自私、落后,文化素质低,知青到农村主要是改造客观世界。有的知青认为到农村首先要改造主观世界,毕竟从小在城市长大,没吃过苦,只有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才谈得上改造客观世界,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农民脚上虽然沾着牛屎,但他们的心是干净的。 【查看详情

……两件事上知青都没能达到目的,本应反思一下为什么,可他们不服气,石峪知青又在安家费上作文章了。国家拨给每个知青210元的安家费哪去了?上官玺和几个知青找到大队长李四货求答案,问是不是把安家费挪用分红了。他们本想这回能叫队干部尴尬下不了台,满怀着信心。谁知李四货不慌不忙,笑着拿出算盘,一笔笔算起帐来,……春天本是令人遐想的季节,可知青们败了三个回合,风波迭起,现实给了他们这群年轻的娃娃们什么启示呢?他们还是太嫩了。 【查看详情

每当小河变脸,水发生危机时,知青们总望着它想:难道就没办法解决下雨吃水问题吗?一个偶然的机会,程绩在河边高处石缝中发现了一处泉眼。他想:把它扩大加深,建成一口井,再在上面垒屋,成为封闭型,既能保证卫生,还解决全村用水。知青们一合计,写出倡议书,倡议利用业余时间干,得到很多人的响应。……经过一个来月的奋斗,井终于修好了,清清的泉水足够全村人畜使用,彻底解决了下雨吃水的问题。老乡们用上甘甜凛冽的泉水,称知青们为他们办了多年没有办到的事,并说这井为知青们留了名,看见它就想起了北京知青。 【查看详情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残遭日本鬼子的蹂躏,千万同胞倒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在太行山深处小小的石峪山庄,也没逃过日本鬼子的劫难。抗战期间,一百来人的小村,先后有三十多人被日本人屠杀,七户人家绝了户。老乡们一提到日本人就气得发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几十年过去了,提起那些日子还心有余悸,日本人给小村的人留下深深的创伤。 【查看详情

……没来得及逃跑的老乡被日本人赶到场院,绑起八个青壮年老乡。第四天,绑走的八个人只回来一人,就是李锁全。他说日本人昨天把和他一起带走的另外七人全用刺刀捅死,尸体扔到山坡喂了狼狗。他是因为认识炮楼里的伪军小队长,跟日本人面前说他是大大的良民,并做了担保,才保住命,放回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阶级斗争风声日紧,农村开展了"四清"运动,李锁全的历史被重提。有人怀疑抗战时,那次血案单单他被放回来,有叛变嫌,而那次被日本人带走的八人中只有他是中共党员。李锁全坚持以前的说法,就是炮楼的伪军小队长保了他。"四清"工作队去外调,当年的伪军小队长早死了,日本人不可能再找到,这真成了死无对证的无头历史疑案。最后没办法,撤消了李锁全大队会计职务,开除党籍了事。李锁全无处诉说,只得忍耐。 【查看详情

……老应福,名叫李应福,六十多岁了,三八年以前的老中共党员,在石峪当了多年的小队长,知青们进村时还在任上。但就是这老革命也有失准的时候。知青到村里,总想主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非常虔诚地请求他们忆苦思甜。一次问到老应福:"应福伯,您说是旧社会好,还是新社会好?"老应福随口答道:"旧社会好呗,吃得饱,还能抽料子(毒品)。"知青们大吃一惊,一个老革命、老党员怎说出这样话,这还怎么接受他们的再教育?幸亏老应福是三八年老党员,历史没问题,不然非成现行反革命不可。 【查看详情

李有儿是一等残废军人,解放战争期间在打阎锡山时被炸弹炸掉了右手。在田头李有儿常给知青们讲一些他的事情,有一件使大伙深感震惊。"那是在抗战时候,我在县大队。一次抓了俩俘虏,都是伪军,游击队不象正规八路那样讲政策,就把那俩人打杀了,还把他们的肝挖出来切成小块煮了粥,给我一碗喝。吃时我不知道,吃完了,有人问'油香不油香',我说'油香',他们说'里面煮的是人肝',我一听恶心透了,哇哇的全吐了。"听了李有儿这席话,知青们心里直翻腾。 【查看详情

张立云,本是临县人,那儿比石峪还穷,梯田都是坡地,根本存不住水,亩产非常低,所以那儿的生活更苦,他与媳妇贾琳(名字起的挺洋气)通过关系迁移到石峪。老张一回老家,二黑子便乘虚而入,跑到老张窑里和贾琳睡觉,这都成了村里公开的秘密。其实这种事岂止这一件,村里另一个赶大车润月子的媳妇春苗儿与李福生有染也是众所周知的。福生是高龄光棍,润月子一出车,他就搂上了春苗儿。润月子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长得就像福生,可怜润月子戴了绿帽子,还成天乐呵呵的,他太老实了。山村缺女人,偷鸡摸狗的事就时有发生。 【查看详情

最可憎的就是上庄生产小队队长李丙锁猥亵、诱奸女知青的事了。这个村去了六个女知青,没去男的,全是十七、八岁。这些女孩子涉事不深,整天唧唧喳喳,倒挺活泼,与石峪知青的稳重有着不同的风格。可李丙锁正利用这点,一步步将女知青黑丫头拉下水。一个夏日的中午,正是歇晌时间,石峪知青吴新到上庄通知李丙锁事情,找到他家窑洞,见门虚开着,知道有人,便走进去。一进门,只见炕上李丙锁与黑丫头对卧着,李的手伸到黑丫头的怀里抚摩着,黑丫头的上衣扣子,裤子腰带都解开着……后来李丙锁被以强奸上山下乡女知青的罪名被判处八年徒刑。当时驻村的县整建党宣传队副队长老王,也以同样的手段诱奸了石峪一个漂亮的女知青。 【查看详情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一个二十三岁的知青沈因立把青春与生命永远留在这片黄土地上,留在了他生活了六年的大山之中。世间巨变,岁月沧桑,沈君的死使人想起来那个悲哀的时代。他的死是令人叹息的,是用亲手制作的"死亡自控器"自杀的。他把外面的高压电引进来,降至能电死人的程度,但又不致将人烧焦,然后把导线接到时钟上,并与自己的手脚连起来。最后吃上安眠药,上闹钟定时,闹钟一响,电流接通,闹钟响多久,电就通多久,正好使人致死。他怕自己死后别人触电,还写了"小心触电,不要碰我"的留言。 【查看详情

江达与李妮俩人年龄相近,但家庭条件大相径庭,在那个严格讲家庭出身的年代谈恋爱不可思义。就是他们,大家也怀疑能否成功。果不其然,以后事情发生了急转。县粮食局的男干部王风歧到了石峪,看中了出身好、长得漂亮的李妮。李妮还毅然中断了与江达的关系。再看不到她夜晚与江促膝谈心的情景了,到是见她每晚都跑到老王住的窑洞里,一去就是大半夜。老王在城里有老婆孩子…… 【查看详情

石峪知青们如众多的北京知青那样,把火红的青春留在了茫茫的黄土高原,经受了一次次的严峻考验。艰难给了他们意外的收获,意志成了宝贵的财产,他们获得了永恒的力量。 最苦的时候要算收获小麦的季节。知青们从熟睡中惊醒,脸不洗,牙不刷,抄起扁担、绳子、镰刀直奔上塔山,女生也是如此。走到上塔,天亮了,太阳从山巅冒出,苍莽的黄土高原撒满金色,是呀,美好的风景,应该构筑美好的人生,可这群从大都市来的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在进行着艰苦的磨练。 【查看详情

梦想终究变成了现实。一九七一年夏天开始,石峪知青开始陆续被分配工作了。上官玺出身好,首先被分走,当时出身好的,分配工作也优先。他被分到县里弹棉花厂,整天拿着个弓子与棉花战斗着,头发眉毛总被白白的棉花纠缠着。不过他很满意,究竟离开了农村到了城里,脱离了苦海。程绩被分到铁路上,当了养路工,整天举着洋镐,狠揍着铁道枕木下的石渣,干一天下来,不比干一天农活省劲多少。不过他开始也异常兴奋,特别是第一次拿到粮食和副食供应证时,激动得不可言表,终于成了城里人啦,梦想实现啦! 【查看详情

石峪的北京知青陆续离开了,任新民病退回京,吴新姐弟俩随父母去干校,江达、李妮上了专区师专,其他人也自找门路了。最后一个离开的是吕宁,当时已近三十了。老乡们说她三十没找婆家,一辈子耽误了。但知青们知道是蹉跎岁月,耽误了他们美好的青春,中华民族整整一代人毁在了动乱之中,历史的教训将永远载入了漫长的中华史册。 【查看详情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评论

一个休息日,在静静的原平县城,一些知青聚集在一所中学开了第一次讨论会。回京的愿望很快使知青们统一了思想,提出"否定文革、否定再教育,坚决要求返回北京"的行动口号,决定了两件重要事情:一、起草一封致北京市及各级领导的公开信,表明愿望,提出要求。二、派代表到北京上访,上访经费由知青们自愿集资。当时知青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两项决定,拉开了山西乃至全国知青否定再教育、要求返乡的序幕,为知青活动的历史添了新的一页。 【查看详情

一个休息日,在静静的原平县城,一些知青聚集在一所中学开了第一次讨论会。回京的愿望很快使知青们统一了思想,提出"否定文革、否定再教育,坚决要求返回北京"的行动口号,决定了两件重要事情:一、起草一封致北京市及各级领导的公开信,表明愿望,提出要求。二、派代表到北京上访,上访经费由知青们自愿集资。当时知青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两项决定,拉开了山西乃至全国知青否定再教育、要求返乡的序幕,为知青活动的历史添了新的一页。 【查看详情

一个震动京城的事情又使人想起了从前,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大楼门前发生了数百人静坐事件,时间延续了一周多。美联社、共同社、法新社、读卖新闻、泰晤士报、香港电台等世界二十多家新闻机构报道了这次事件,最后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山西日报等发布消息而告结束。山西知青的静坐虽然以北京市委的严肃批评而结束,但影响是巨大的,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知青们的活动没有停止,他们在积蓄力量,准备继续他们的返京奋斗。 【查看详情

1986年二月七日,腊月二十九,北京笼罩在节前欢乐的气氛中。阴历腊月二十九上午,六百名知青按照事先的布置,从京城的四面八方涌向了北京市委门前,市委秘书长、信访处长出面接待。面对大量的警察、摄象机、照相机,知青们毫无惧色,一位临汾知青的头面人物主持这次活动,他的嗓门真大,站在众人前头,大声说:"今天我们给北京市各位领导拜年啦!",一时掌声雷动,一条大标语迅速打起来:"68年北京下放中学生向中央及北京市各位领导拜年。"另一位知青头面人物宣读了拜年信,再次代表知青要求各级领导正视历史、正视现实、尽快解决返京问题。 【查看详情

……于是针对这封信的签名活动开始了。从太行到吕梁,从汾河两岸到晋北高原,凡有知青的地方就有签名活动的进行。各地区、城镇的知青头面人物不辞辛苦,走家串户征求签名,但本着自愿原则,绝不勉强。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知青们签名踊跃,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知青也打消了顾虑。所有名字统一签在十六开的白纸上,最后汇集在知青定期召开的例会上。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征集到知青签名6900余人,可以说当时仍留在山西的北京知青,大部分都签了名,最后制作了有80多页的"万民折",装订成厚厚的一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各种笔迹签名,表达了知青们坚定的返京决心。在这样浩大的知青表达心愿的浪潮中,那区区几十人的汇报团讲演可谓相形见拙,不屑一顾了。"万民折"活动广泛发动了晋省知青,造成了很大影响,从此知青活动如火如荼,此起彼伏,成了当时山西、北京首要对付的问题之一,在知青运动史上谱写了悲壮的歌。 【查看详情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已近深秋,太原的清晨冷风飕飕。上午九点,太原火车站一下聚集了近千名知青,他们是来自大同、榆次、临汾、运城、长治、忻州、原平等全省各地区的京津知青代表,都是连夜乘车赶来。组织分散在多山的晋省各地知青统一时间来省城行动,在当时通讯、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的条件下,需要有周密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这一点知青们在坚决返京的旗帜下做到了统一行动。事实说明,当人们一旦有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时,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与力量。 【查看详情

艰难的事情在一九八八年下半年终于有了转机,山西的北京知青们经过艰难的、多年的奋争,终于有了成果。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五日,北京市劳动局、公安局、教育局、粮食局联合发出关于解决在外地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回京就读入户问题的通知(京劳青发字[1988]496号),规定每户知青允许一名未婚、未就业的子女将户口迁入北京,办理转学或就业手续。这是知青活动的重大胜利…… 【查看详情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一代知青伴随时代的发展,已进入了耳顺之年,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已两鬓飞花。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内容也产生了根本的转变。生活教我们看待事物更加公正理智,我们的胸怀更加贴近大地的母亲,变得仁厚与兼容。过去的社会渐行渐远,一个时代的失误已被历史画上了句号,我们要顺势而为,为自己生活谱写新的篇章。年轻时生命为我们承载过践踏和苦难,如今它也理应得到我们的呵护和关心。让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减少生命的辛苦,适度放松心情,在快乐中享受人生,在健康中奏响今生的夕阳红。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