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科:我的知青岁月(后记)
2009年05月12日 18:25 】 【打印已有评论0

也说知青精神

有的人在探讨"知青精神"说他们有一种强烈的" 团队精神",更有人发现,这种"团队精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然而,知青们当年是顾不上考虑自己有什么精神的。因为那时节大家都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一点的想法也不过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岂敢称自己尚存在对于社会价值具有导向功能的"精神"?消极一点的想法不过就是个解决生活问题,至于"团队精神",则是讳莫如深的东西。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上山下乡运动"当然不例外。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其发生的大背景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从那个年月走过来的人应该还记着,"文革"开始后,全国大乱,到处都在打、砸、抢、批、斗,生产停滞,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单位不招工,大学不招生,应届毕业生无法安排,而且如此下去毕业生会越积越多,适龄儿童也进不了小学的大门,这一切给社会将造成巨大压力;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所谓"旧的教育制度"遭无情批判,教师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千千万万的中学生们无所事事,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就是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之前的形势。如果没有这场浩劫,就不可能有数千万知青,其中包括大批尚未成年的孩子都在短短数年内被驱赶到农村去的荒唐事。

毫无疑问,当年知青的上山下乡是"文革"的必然结果。

才十五、六岁的孩子,又是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没有任何道理地把他们从自己的父母身边赶走,赶到陌生的农村去,这是谁家的道理?除此以外,古、今、中、外还有过这样的事吗?

客观地说, "上山下乡"是转嫁危机,当年的知青是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要说城乡差别,那是历史造成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这个差别不是城里人造成的,更不是知青造成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当年强制驱赶包括很多未成年人在内的大批知青上山下乡,用"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理由来解释是说不通的,更是荒谬的!事实是,中国农村很多地方本来就是人多地少,农民的生活艰难,一下子又涌去那么多根本不会干农活儿,什么也不懂,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其结果只能是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劳民伤财!

尽管从客观上说,知青的到来给闭塞、落后的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带去了城市文明和知识文化,对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会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使广大知青受到了锻炼。但是,这些与"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损失和灾难来比较,就更加显得微不足道了。

"上山下乡运动"的弊远远大于利。

这场"运动"给多少当年的知青造成了心灵伤害?

"被人左右其命运的人是多么悲哀!知青就是这样的一代人。"他们被莫名其妙地剥夺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权利,错过了本该是上学的最佳年龄,有不少知青下乡时实际只有小学毕业。

千百万知青荒废了他们的学业,把他们宝贵而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广阔天地",献给了那个荒唐的年月!使他们抱憾终生。时至今日,老知青们仍在喝着当年酿就的苦酒:大批当年的老知青们由于学历低、无特长,才50岁左右就被迫下岗、失业、提前退休,这就是明证。

因此,把存在城乡差别这笔"账"和种种怨恨都算在同样是受害者的当年知青身上是极不公平的!

现在没有搞什么"上山下乡运动",也没有大批知青下乡,而是通过改革开放,通过搞活市场经济,使我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无论怎么说,也比过去好过多了,城乡差别也正以改革开放前的任何时候都快得多的速度在缩小。

包括老知青在内的很多下岗失业的城里人,他们的日子不见得就比乡下人好过。一些不合理的针对农民的政策和不合理现象不是普通百姓制定和造成的,更不是普通城里人能左右得了的。

有人曾说,那不过是你们这代人一生中的一段经历,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已经成了历史,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总是挂在嘴边,时时提起呢?

我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青春年华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同样也只有一次。我们以青春的热情、青春的热血,以及我们对祖国的忠诚与共和国共同走过了建国以来那段最艰难的历程,用我们当年稚嫩的肩膀和无数普通百姓一起,扛起了处在狂风暴雨中的共和国大厦。

"文革"已被彻底否定,这是顺应民意,顺应历史潮流,更是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为这个国家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永远也不能、也不会被否定!

尽管还会有不少人不能理解我们这代人,但是,我们仍会对那段经历难以忘怀、刻骨铭心、念念不忘。这绝不是为了炫耀!因为它不值得炫耀。更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我们这代人对于青春的纪念!

"上山下乡"造成了一代人才的断档。但是,时代强加给知青的艰难困苦,毕竟让每个人在不可逃脱的磨炼中比别人多了一些成熟,多了许多朴素。至于想利用所谓的"知青精神" 捞一把,不客气地说,这与趁火打劫的行径庶几近之了。

作为一个有过特殊经历的群体,"知青"能否总结出异于寻常的"精神"呢?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对民族、国家和党作出的贡献,有历史作证:我们可以从意志、作风和才能的诸多方面总结出几百条的" 知青精神"来,但是,这些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

既然"知青"是受过伤害的一代,我们就不能掬起他们的泪花去建筑什么"精神"; 既然"知青"已经融入今天的人群当中,我们就不应该特别强调他们的"团队精神"。

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工作,淡淡泊泊地生活吧。

(2002年于《知识文库》编辑部)

再说知青精神

如果说,苦难能够转化成为精神财富,那么,从上山下乡的经历当中获益最多的便是当今的文化精英们。我们在乡下坚持学习,并且把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社会观察结合在一起,由此便有了凤凰涅磐般的新生。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基本上不能自学自然科学,历史和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科倾向。我们只能据此面对社会生活……当我们这些人后来获得进入大学或在社会上展现才华的机会时,偶然间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认识社会的洞察力,却来自于自己过去那些痛苦的底层经历。

我们这些人在绘画、作曲、电影导演、新闻出版、诗歌创作,以及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文化、社会科学的主导力量。

我们同那些享受过"劫后辉煌"的人们相比,一代知青在返城后更多的都是普通人,是非常普通的人,甚至是有些境遇悲惨的人--

在我们当中利益受到最大、最直接伤害的就是那些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知青经历的下岗职工。即使我们已经回到了城市里,大多数的知青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边缘化了……

我们在自己的家乡故土却被看成了外来人和乡下人!看到大街上私家车的奔流,看着拔地而起的无数新型的豪宅,我们会感到既无奈又无助……

其实,知青群体的不幸还不仅限于那些最显眼的、在下岗大潮中首当其冲的人,更主要的表现为知青主体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遇到的挫折和无尽的低质量的生活。

知青群体全方位突变的勇气,缘于反思后的群体智慧,缘于每个知青对于梦想的渴望,是在被压抑之后,宛如地火运行般的最终迸发出来的勃勃生机。

那些有幸赶上大学末班车的知青们,后来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而大多数没能考上大学的返城知青们,最终会沉淀在社会的底层,承受着改革带来的阵痛……

但是,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永远沉默的大多数,我们这些知青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时代发展的进程,从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人们有理由向知青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社会不该忘记我们!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