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民族变迁
2009年07月07日 16:1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民族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西域的古代民族除了原住民族外,还出现了鲜卑、柔然、高车、峻哒 (音:厌搭yanda)、悦般、吐谷浑(谷,音:玉yu)等。

东汉末年,西域诸国更相攻灭,不断兼并,出现了几大地方政权并立的局面。大体情况是:若羌、且末、小宛、精绝等地并属于鄯善;戎卢、风弥、渠勒、皮山等地并属于于阗;尉犁、危须、山国并属于焉耆;姑墨、温宿、尉头、乌垒并属于龟兹;桢中、莎车、竭石、渠沙、西夜、依耐、蒲犁、亿若、榆令、捐毒、琴、休循并属于疏勒。吐鲁番为车师前部;东部天山以北的东且弥、西且弥、卑陆、蒲类、乌贪等地并属于车师后部。焉耆以西至伊犁河源为悦般。伊犁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西部为乌孙;阿尔泰山西南部及蒲类海周围为鲜卑右部。

公元22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公元223年,曹魏在高昌壁(位于今吐鲁番高昌故城)重新设戊己校尉,在鄯善海头(位于今罗布泊西北)设西域长史,开展屯田,使中西道路畅通,西域各地使者和大批商人到中原进贡和贸易。许多中亚粟特商人在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建立了许多类似村落的据点,从而使西域的人种和民族构成产生了变化。从公元3—5世纪活跃在鄯善的古代民族成分的构成,可以看到塔里木盆地西域古代民族成分的缩影。当时,鄯善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

晋朝时,鄯善已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晋朝在海头设置西域长史府,在鄯善的尼壤城 (位于今和田尼雅故城)设置都尉府和司禾府,册封鄯善的统治者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王”。内地有不少农民迁居鄯善,与当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鄯善与晋朝往来密切,汉族将士、平民和商人留居者日益增多,境内通行汉文。其次,在大月氏贵霜王朝的影响下,鄯善也存在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如官方通行(马+呙)卢文。从鄯善发现的木板画像、泥塑佛像、棉织物上的人像及(马+呙)卢文中的人名来看,鄯善有皮肤白晰、蓝眼高鼻的欧洲人,有黑发、黑须、高鼻的波斯人,有高鼻、深目、多须的粟特人,有脸如满月、皮肤略黑、身段丰满的北印度人。自然,占多数的仍旧是羌族,即脸形近似汉族的鄯善土著。

于阗、疏勒、龟兹、焉耆等地的人种、民族的语言,虽然与鄯善略有差异,但是,它们的生产方式相同,都处于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阶段,而且由于长期的频繁交往,共同信仰佛教,连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是非常接近的。

鲜卑、柔然、峻哒、悦般、高车、吐谷浑等古代民族在西域的活动,为新疆古代民族增添了新成员。

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鲜卑拓跋部由辽西不断向西、向南迁徙,公元386年,拓跋圭创建北魏王朝。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占据河西,进取伊吾,西域各地纷纷归附北魏。公元445年以后,北魏击鄯善,破焉耆,先后设立了鄯善镇、焉耆镇。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在蒙古草原兴起了一个自称“柔然”的民族,并建立了一个像匈奴那样的强大的政权。

柔然是由东胡的后裔,主要由鲜卑和匈奴融合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社仑为鲜卑首领时,北征高车,并将其收为属部。迁龙庭(首都)至弱洛水(今蒙古高原色楞格河)边,称丘豆伐可汗。柔然强大时,东征朝鲜,西侵鲜卑右部,后又与北匈奴的余部悦般联合,多次西击乌孙,乌孙难以抵敌,退往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南。柔然继续西征疏勒、龟兹,大举进攻于阗。

峻哒原称滑(音:骨gu),有人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姑师、两汉时期的车师后部。鲜卑西侵时,从属鲜卑。柔然强盛时,被迫向西南迁徙。公元4—5世纪,峻哒进入中亚粟特人居住区,征服了粟特人。又进攻大月氏,占领贵霜王朝的中心区 (阿姆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因王族姓峻哒,因此,称其族其国为峻哒,也被西方人称为白匈奴。公元5世纪后期,峻哒东侵葱岭各地及疏勒、于阗、龟兹、焉耆,西侵波斯,在西域称强。 悦般是没有西迁的北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时,一些老弱留居裕勒都斯草原,逐渐建立起悦般国。柔然强盛时,悦般与之结盟进攻乌孙,迫使乌孙迁往葱岭西南,悦般占据乌孙领地。后柔然与悦般互相征战,悦般又联合北魏进攻柔然。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公元   北魏   柔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