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1966年中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 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详细】

 

亲历者口述

段宝娣

地震的时候,我正在睡觉呢,地震来了,那地面朝上一拢,哗哗哗哗,一托一托,那房顶哗一下就下来了,就砸地下了,砸地下了,看那样(我们)都要出去,但是不能出去,那地还在晃,一个劲晃的晃,晃得人都不能出去了,震得可厉害了,反正都看见了,都砸在底下了,外边根本都没有人。 【详细】
到村里一看,房子全部倒平,老年人和小孩子蒙着被子坐在院里,有的流血,人们也不会哭,孩子也不会哭,人们处于天要塌了的那种感觉。天塌地陷的大地震还使平坦的大地裂开了一道道大缝。滏阳河堤上裂开的大缝,长达数百米。这些地缝有的延伸到村民的房屋里,甚至把落入其中的人挤死。 【详细】
床上全是倒塌的砖。摞得老高,她床上也有,我床上也有,隔墙倒在我这个床上了,摞得特别高,然后我们就爬出去了,到出去以后才感觉,呦怎么手裂开了,露出白的了。后来咱也不懂,就把它按上了,就把这块肉又贴上了,就觉得痛了。她在地震中手指负伤,但一直坚持工作到任务结束。【详细】
 
亲历邢台地震
 

邢台火车站

1966年的那场大地震虽然被称作”邢台地震”,但邢台市因不在震中,所以市区无一人死亡,仅有几例轻伤和房屋损。所以在邢台市并没有建立地震纪念碑。邢台市辖两区15县,当年的地震震中区位于45公里外的隆尧,因此邢台地震纪念碑建在了受灾最重的隆尧县。 【详细】

 

主震过后依然余震不断

邢台地区的宁晋县在隆尧县的北部,县城里原来有6,7座古代石碑坊。彰显着昔日的荣耀,但是1966年3月22日的又一次强烈余震中古老的石牌坊荡然无存。如今县城里只有这一座新建的牌坊。使人们依稀遥想当年的景象。1966年3月8日的6,8级大地震过后,滏阳河畔的震中区一带依然余震不断,大地像是安了弹簧一样,总在不停的抖动,闹得人心惶惶。直到现在我们总共观测记录到邢台地区地震7万1千多次。 【详细】

 
 
 

邢台地震发生以后全国掀起抗震救灾热潮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地震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和重视。当时,人民解放军2万多指战员在震后一个多小时就赶赴灾区,投入抢救工作。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邢台灾区视察、慰问。同时,李先念主席、内政部部长曾山也率领中央慰问团对灾区人民进行了亲切慰问。全国各地区、各部门100多个单位,3.7万人都奔赴邢台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邢台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详细】

 
周恩来总理三赴邢台灾区

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和重视,周总理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 群众,部署救灾工作。同时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向灾区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 生产、重建家园”的庄严号召,极大地鼓舞了震区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地震后第三天就开始上工。 【详细】

解放军与上百单位投入救灾

邢台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参谋部立即通知震区附近驻军赶赴 震区,参加救灾工作。周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救灾、看望灾民、视察灾情。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救灾的达100多个 单位、36674人,其中解放军官兵24411人、医务人员7095人,汽车881辆,飞机38架。各种救灾物资、药品也源 源不断地运到灾区。【详细】

成立党、政、军联合指挥部

灾区成立了以部队为主的党、政、军联合指挥部。指挥部下设 司令部、政治部、医疗卫生、物资供应、交通运输、治安等办公室。设立了7个分指挥部,各受灾地区、县也相 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当地的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的申报、转运、分发,人民生活的安置和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工作。【详细】

 
抗震故事追忆
 

抗震故事追忆之一:铁娘子——乔秋联

翻开1966年邢台地震摄影纪念册第44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话务员的工作照。
    只见她一手扶着机台,一手插着线塞,临畏不俱为保持电话畅通无阻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她就是当年亲身经历过大地震并失去自己儿子的优秀话务员——乔秋联。【详细】

良马骥邢的故事  

这是1966年西藏同胞万里送马,支援邢台地震灾区时唱的歌,这支歌情深意浓,充分反映了藏汉人民亲密团结,同甘苦,共命运的民族团结之情,直到现在这首歌还在震区传唱,“良马骥邢”也成为当地一个美丽的故事。【详细】

抗震故事追忆之三:李花芹  

李花芹是南杨楼村的半农半医。“震红妇女连”向党支部请求,担起南杨楼的重建家园和打井的重任。从建窑、扣坯、出装窑,到盖房无不流下了她们的血汗。抗震救灾表彰会上,李花芹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详细】

 
 

邢台地震影响:中国地震预报从这里走来

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指示中国地震工作者:“我们的祖先只给我们留下了记录,没有留下经验。这次大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对这次地震要抓住不放,要赶快抓,也许地震预报问题能在这次地震中找出头绪来!”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介绍,国家组织五十四个科研单位、两千六百余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地震综合考察队,奔赴当时邢台地震现场,开始进行中国地震史上最为壮观的地震考察研究,中国前所未有的地震预报预测由此发轫。【详细】

 
 

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

据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管理的1200多个地震检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建立了近万个群众业余监测哨,形成了多种学科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群结合、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为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我国第一部关于地震工作的法律--《防震减灾法》1998年颁布实施,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地震应急、地震预报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监测等4个条例,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此外,他们还出台了10项国家标准和38项地震行业标准,地震标准化及其管理已经成为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重要手段。【详细】

 
国家地震局的诞生
 

到今年,邢台地震整整过去40年,唐山地震整整过去30年。3月2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在邢台市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一次地震,带来了一个行业的诞生!这确实是个一个讲也讲不完的动人故事。 【详细】

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召开  

1970年1月,通海地震发生后,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国家建委、国家测绘局地震办公室合并成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新的地震工作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地震工作,组建地震专业队伍,并负责筹备国家地震局。【详细】

地震局在文革中  

所以,不管地震形势如何严峻,成立国家地震局并使之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来管理全国地震工作,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 【详细】

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  

国务院于1971年8月正式下发[1971]56号文件,撤销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地震工作办公室,成立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局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为数不多的新建国家机关之一。【详细】

地动仪

为汶川祈福的人们

2010 玉树不倒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陈建民说,“地震可以预报,但只有少量成功先例。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预报仍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对于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来说,人类还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准确预报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地震预报上的局限性,使地震灾害预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详细】
在我国农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的显著特点;在城市,1989年以后国家加强了以法律法规形式强制进行的抗震设防,但此前建造的建筑物还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建筑物大多未考虑抗震或抗震能力不足。城乡接合部抗震设防问题更为严重。各地有应急预案,但不少地方仅停留在字面上,而针对公众的防震防灾演练近乎空白。【详细】
在现有科学水平与社会代价的双重压力下,地震预报部门报与不报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预报,但地震来了,有漏报的压力;预报了,地震没来,则有虚报之责;预报了,地震也来了,但只在政府系统采取措施,老百姓依然不知情,瞒报之责更是有苦难言。因而,地震预报部门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策略。【详细】
“群众的防震意识应贯穿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加强预报、设防、应急救援和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同时,必须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未雨绸缪,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共同应对地震灾害。”陈建民呼吁,“应把地震知识、自救互救等纳入教育体系,特别是纳入中小学生的教育体系,用一个娃娃影响一个家庭,逐步提高全民的地震灾害意识和地震知识水平。”【详细】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

 

“群测群防”今昔:
“30多年来,群测群防这项工作从未停止过。”

 

薪尽火传的监测:
但30多年前建立的群测点还在,王老师是第四任监测员。

 

坚守“群测群防”:
应恢复“群测群防”地震预报工作并增强公民心理承受力。

 
40年前的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连续两次强烈地震夺去了8000多人的生命;3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24万多人在河北唐山地震中再也不能醒来。今天,当我们缅怀死难者时,也深切感到对地震惨痛记忆的最好纪念,就是能够肯定地回答专家们忧心忡忡的一个提问:假如现在地震突然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否能够从容应对?是否能够避免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