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和差异
2009年04月29日 22:5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梁漱溟认为,只有统一才是出路。中国问题的“苦闷之焦点”在于国家权力建立不起来。[(19)]于是他提出,中国政治问题要分两步解决。树立统一稳定的国权为第一步,有此统一稳定的国权,即可进行有方针有计划的建国——建设一个政治上达成民主主义,经济上达成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必须到建国完成,方为政治问题的完全解决,是为第二步。[(20)]“政治的根本在文化”[(21)],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由文化失调这一根本问题而引发出来的。因此,梁漱溟始终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从文化上入手,而解决文化失调又必须从乡村建设开始,才能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由此,他又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在政治上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2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全文共谈了15个问题,非常熟练而准确地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中国过去和现时社会进行了解剖,对中国的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与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作了严格的辨析和认定。充分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才是一个“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23)]。

毛泽东通过对周秦以来中国的历史特点的分析,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革命,就必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24)]既然第一步是为着实现民主主义社会,那么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就是民主主义革命。但毛泽东强调,以十月革命为界,“在这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25)]这一新旧之分,强调了这个革命的领导阶级的变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即“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27)]

很明显,毛泽东不赞同梁漱溟把中国社会看作是“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而强调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其核心问题;也不赞同解决“文化失调”是中国的出路,而是强调,由中国社会文化的危机出现的政权断裂和分裂,其根本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旧体制”。“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及其中国的失败,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高于封建社会,故两者相遇后者失败,其帐已结。”[(28)]因此,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只能是进行民主革命,别无他途。[(29)]而梁漱溟也始终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共产党1927年到1937年的所谓土地革命,是“劳而无功”,是“政治上的失败、政治路线错误”。[(30)]

通过前文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对毛泽东、梁漱溟就中国社会改造的理论和主张基本上有一个大致的概观。就争论和对立来看,诚如他们双方对对方的批评那样:毛泽东认为梁漱溟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梁漱溟则认为毛泽东太看重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31)]

作为今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趋同与差异呢?

所谓趋同包括:毛泽东、梁漱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看到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而且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中国社会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缺乏一个(或者说根本没有)强有力的顺乎民心的中央政府;广大的农村和占人口80%的农民是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紊乱、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失调现象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时广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