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经济发展史及政策得失
2009年07月26日 17:3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五)重视农业与轻工业

朝鲜政府为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作了也作了一定努力。1995-1997年强调“贯彻农业、轻工业、贸易第一主义的革命的经济战略”;1998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1999年又重新提出“农业第一主义方针”。金正日“提出主体农法是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推进农业发展的科学的农法,从而纠正了歪曲执行主体农法而阻碍农业生产的现象”。强调“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发展农业”,这从金正日近几年在国内考察的部门轨迹也可明显看出。从1998年10月到2001年7月末,金正日对全国各地经济部门进行了近60次视察,共涉及110个单位。其中对农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最多,达到37个(占34%)。其次是电力部门,为24个(占22%)。第三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部门,为17个(占15%)。第四是机械制造部门,为15个(占14%)。这四个部门被视察单位合计93个,占总数110的85%。在农业中,种植业一直很受重视,对养殖业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从2001年起,对轻工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显著增多。

(六)朝鲜经济外交齐头并进

为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行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开展自主外交两条主线同时并举的方针。朝鲜明确表示“在国际事务和北南关系方面,朝鲜将坚持自主原则,继续积极主动地开拓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朝鲜的指导思想在于:朝鲜要彻底摆脱经济困境的努力,仅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朝鲜必在自力更生、积极挖掘国内一切潜力的同时,在对外战略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积极借助外部力量,使国内经济建设早日走上正轨。其方针是以改善朝韩关系为突破口,促压美、日加快改善对朝关系步伐,积极推进与欧盟各国关系正常化进程。2000年以来朝鲜的外交方向全方位地指向了日本、俄罗斯、西方国家、韩国、中国、东盟国家和美国等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也在朝美和朝韩之间交替变化。这表明,朝鲜已经改变过去单打一的行为方式,“采取了点面结合、主次兼顾,一揽子解决冷战遗留下来的所有国际问题的做法” 。朝鲜多方位外交的进展,不仅在政治上突破了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包围与封锁,缓解了外部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尽早恢复国内经济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已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日本对朝政策亦出现松动,对朝援助亦有所增加;随着与欧盟建交国家的增多,朝鲜有更多的机会扩大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并得到相应的经济援助;朝韩关系的缓和,为朝鲜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促进了双方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经济合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朝鲜的内外生存环境日渐好转。

三 前景任重而道远

朝鲜自实行强国战略以来,内政外交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说已初见成效。但朝鲜经济状况的好转也只是相对于过去极端恶劣的情况而言的。实际上,朝鲜经济要恢复到历史最好时期的水平还需要相当时间,而且目前经济状况的改善还不很稳固,解决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状况还需要大量外援,朝鲜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还需要做出大量艰苦的努力。制约朝鲜尽快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有许多外部与内部因素,但依笔者之见,从内部因素来讲关键有如下三条:

(一) 如何彻底改变旧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朝鲜过去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朝鲜建国之初,特别是在处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朝鲜实行经济封锁政策的形势下,能够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使战时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在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等方面,都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因此,60年代朝鲜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到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效益下降,技术进步缓慢等趋势。尤其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其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具体体现在:其一,依靠指令性计划、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行政手段和思想工作来管理经济,而忽视了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发展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随着经济联系的复杂化和分工的深入,行政手段和思想动员的作用逐渐减弱,由于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活力和生机。朝鲜自1984年9月颁布了《合营法》之后,其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外贸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然而,调整后的外贸体制也只是在中央多管些还是地方多管些上面与过去有所不同,仍然是靠行政手段,思想工作等管理经济,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责权利依然严重脱节。

其二,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诸如朝鲜60年代初确立的 “大安工作体系”、“新的农业领导体系”、“计划的一元化和细部化”等经济管理体制,均强调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强调在计划体制上的高度集中。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易于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病。近年来,朝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举措,如允许党、行政经济部门、文化艺术团体、教育机构等所有机关进行经济活动和授予粮食进口的权限,允许中央各委员会、部、道行政经济委员会直接进行贸易活动等。这些措施,对于朝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经济举措仍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框。正如朝鲜《经济研究》杂志1992年4期所论述的那样:“允许负责生产的委员会、部、道等各部门直接进行贸易活动,并不意味着贸易自由化和地方分权化,相反,正是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贸易的中央集权制领导和统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峰君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