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盛极而衰的年代
2009年08月17日 10:0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不仅是普通群众,在苏共高级官员中也弥漫着怀疑的情绪,七十年代末,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也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疑问③。他还对当时的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谈到:“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苏共的政治衰败表现在这个自命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组织,在苏联群众心目中的地位。1989年,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只的占1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1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因此当“八一九”的密谋者们,发动政变被叶利钦粉碎时,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第八节:作为平常人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年轻时代曾经幻想当演员,曾经在“蓝衫”剧团演出过。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对表演似乎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兴趣。他能熟记叶赛宁的不少诗篇,甚至能够背诵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长诗《释迦牟尼》,经常在外宾和苏联大众面前卖弄①。

勃列日涅夫是个喜欢怀旧及讲故事的人,经常把他在战争期间、在摩尔达维亚和哈萨克斯坦工作期间的一些经历讲给别人听。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应无值得诟病之处。然而,在周围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恭维之下,勃列日涅夫开始飘飘然了。这些人给他出主意,怂恿他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勃列日涅夫是个连发言稿都要助手准备的人,他不可能真的动笔写。然而在这些小人们的努力之下,召集了一批有才华却无品格的笔杆子,这些人根据勃列日涅夫的口述,整理、添加一些想象及华丽的辞藻。就这样,出现了一本三步曲的自传体小说——《小地》、《垦荒》、《复兴》。

按道理,助手整理领袖本人的著作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助手们替领袖写文学作品、以显示领袖的“文学天才”的情况却并不多见。勃列日涅夫的“小说”在《新世界》杂志发表后,立即赢得了“震耳欲聋的和精心组织的捧场和叫好”。很快,单行本出现了,而且几乎“成了党的教育系统的必读书”。尽管人人都知道这本书是别人捉刀代笔的赝品,可是作家协会还是决定把授予苏联文学最高成就的“列宁奖金”授予勃列日涅夫。“尽管在我们这个辽阔的国家中,包括所有人包括最笨和最不懂事的人在内,都无一例外地深信,这几部‘文艺杰作’中没有一页是勃列日涅夫亲自动笔写的”①。这件事最终成为苏联民众的笑柄。

勃列日涅夫还热衷于把自己打扮成艺术家的“知心朋友”模样。例如他观看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时,他的护士在一旁说,侦察员伊萨耶夫是个真实的人,现在还活着。勃列日涅夫马上让警卫去了解一下有没有伊萨耶夫这个人。警卫说没有这个人,是影视剧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勃列日涅夫不相信,又给安德罗波夫打电话,安德罗波夫的回答也是没有这个人。勃列日涅夫本来是想给这个伊萨耶夫颁发勋章的,但没有这个人于是就把一枚金星勋章奖给了扮演伊萨耶夫的演员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后来,这个吉洪诺夫就成了勃列日涅夫的红人,他在电台上朗读勃列日涅夫自我吹嘘的传记——《小地》,在每逢11月7日晚上政府要人必定要参加的盛大晚会上当主持人,为勃列日涅夫歌功颂德。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然后再招来他喜欢的演员,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和勋章就成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⑩。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试映时,由于其中有部分裸体镜头,因此主管电影审核的官员曾试图把这部电影禁演,幸亏勃列日涅夫内部观看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部优秀的电影才有幸与观众见面,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篇章。而另一部电影由于其中有主人公走到教堂时跪地痛哭的镜头,被电影审核官员认为是宣扬宗教而准备勒令裁掉这部分内容,恰恰勃列日涅夫看到这里时动了感情,因此这个镜头得以幸存下来。

勃列日涅夫日益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据统计,勃烈日涅夫一生共获得各式勋章与奖章62枚,而卫国战争著名统帅朱可夫元帅仅获得46枚。勃烈日涅夫的这种爱好,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当时苏联流传着一则政治笑话:甲说勃烈日涅夫好几天没在电视上露面,听说是住院了,乙问得了什么病,甲回答说:是接受扩胸手术,否则,他的那么多勋章就没处挂了。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勃列日涅夫在生活中是一个善良而随和的人。他没有独裁领袖们那不可一世、令人生畏的架子,和身边的人总是很处得来。和勃列日涅夫在一起共事总是让人感到轻松。曾经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单独驾驶一辆吉普车从莫斯科到扎维多沃狩猎场,路上两位提网兜的农村妇女向他的车子招手想搭顺风车,勃列日涅夫很爽快地让她们上车了。那个时代苏联电视在农村地区还不普及,两位妇女没有想到高高在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会单独一个人驾车,因而没有认出这就是勃列日涅夫。临下车,两位妇女还塞给这位好心的“司机”三个卢布作为车资。勃列日涅夫笑了笑,顺手把这三个卢布塞进了兜里。④

和醉心于权力的斯大林不同,勃列日涅夫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他有着很多业余爱好,特别是收藏各类名牌汽车、狩猎和足球这三项。晚年勃列日涅夫的车库里是一个小型高级轿车博览库,里面放满了各国元首特别是西方国家赠送的高级轿车。勃列日涅夫还是个足球迷,在健康没有恶化之前,他几乎没有拉下一场在莫斯科举行的重要球赛。但是总书记的爱好给普通球迷带来了不便:因为勃列日涅夫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迟到;而总书记不来,球赛是不能开始的。因此,当时每次重要赛事前球迷们望眼欲穿地等待好几十分钟是司空见惯的。④

勃列日涅夫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妻子维克托莉娅·彼德罗芙娜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护士,他们之间的婚姻从20年代末一直维持到勃列日涅夫去世。应该说二者的感情是很不错的,即使是苏联在斯大林时代掀起反犹太浪潮时,勃列日涅夫仍然没有抛弃自己的妻子。但是,维克托莉娅·彼德罗芙娜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基本上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因而勃列日涅夫身边缺少一个厮守的“伴侣”。1974年,68岁的勃列日涅夫在扎维多沃治疗神经衰弱时,偶然邂逅到了一名漂亮的、会唱歌的女护士。虽然二者都有家室,但还是“一见钟情”了。当然,勃列日涅夫给了那位女护士的丈夫很多补偿:房子,特供物资,晋升军衔等等。

有关总书记黄昏恋的风言风语很快传到了社会上,影响了中央的威信。对此,安德罗波夫进行了干预,安排当时克里姆林宫医院院长恰佐夫把那位多情的女护士从扎维多沃调离了。在调离时女护士要求与勃列日涅夫当面告别,由于担心勃列日涅夫经不住考验,安德罗波夫指令让卫队紧紧“看住” 勃列日涅夫。“这情形好象我们不是身处与世隔绝的扎维多沃,而是处于满是恐怖分子的闹市一样。”(恰佐夫:《权力与健康——克里姆林宫医生回忆录》)

勃列日涅夫育有一子一女,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女儿加琳娜和儿子尤里。和平常人一样,勃列日涅夫怀有强烈的“舔犊之情”。但是,女儿加琳娜实在太让他生气了,这个脾气乖戾、生性风流的女人平均每两年就要更换一任丈夫,一生都在追求财富、男人和特权。他的最后一任丈夫邱尔巴诺夫凭着与勃列日涅夫的关系,很快就从一名普通的警察上升为苏联内务部副部长,大肆贪污受贿,于戈尔巴乔夫时代的1987年被捕入狱,并被判处7年徒刑。1994年邱尔巴诺夫获释,来到中亚一个共和国当司炉工。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里也凭借勃列日涅夫的权势而平步青云,当上了被人们称为“肥缺”的苏联外贸部副部长。⑨

勃列日涅夫的孙子安德列·勃列日涅夫于1961年出生于莫斯科,198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学毕业后,曾在苏联外贸部工作了两年,后调入外交部国际经济组织局。1990年升任苏联外贸部对外经济联系局副局长。苏联解体后,安德列给俄《共青团真理报》写了一封信,阐述了他对祖父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看法,该报破例全文发表了这封信。此后小勃列日涅夫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封信件,其中三分之一的信件希望他能继承勃列日涅夫的理想和精神。于是,他着手组建政治组织。几个月后,安德列·勃列日涅夫竟然在俄罗斯全国47个地区建立了56个分支机构,运动成员扩大到一万人,并经过俄司法部注册成为正式政党——“新共产党人” ,安德列·勃列日涅夫担任总书记。 在谈到“新共产党人”的党派宗旨思想时,安德列·勃列日涅夫表示,“新共产党人”将抛弃传统的左翼立场,不会执迷于老的教条,必须要探索新出路。安德列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宗教,不能盲目地信仰,而应当不断地科学地去探寻。“新共产党人”还表示自己是一个左翼自由主义者政党。(《环球时报》 2001年5月15日第四版,2002年7月4日第二版)

第九节:一九八○年莫斯科奥运会

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七十五届会议上决定,由苏联莫斯科承办第22届奥运会。可以说,在当时“冷战”格局下,苏联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办奥运会是展示国力和其号召力的大好时机。因此,苏联领导人对该届奥运会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75年3月,成立了莫斯科奥运会筹委会,开始对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的准备。此后六年时间里,在莫斯科兴建了许多体育设施,并对城市进行突击改建,修筑高楼大厦、粉刷历史建筑,河道清淤等,疏通道路等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苏联为了主办这届奥运会,总共投入了90亿美元左右,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空前的数字。

然而,由于受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影响,本次奥运会受到空前抵制。1980年7月19日下午2点,第22届奥运会在莫斯科列宁体育场正式开幕。苏联党政领导及奥委会主要官员都出席了开幕式。可惜当天天公不作美,乌云重重,预示着这次奥运会面临的危机。苏联不得不出动6架飞机,在云层中喷洒化学药剂,驱散飘浮在体育场上空的乌云。

开幕式是隆重的,但人们为一种不愉快的气氛所困扰。在莫斯科奥运会即将召开前夕的1979年12月,10万苏联红军入侵中亚国家阿富汗,遭到了全世界的反对和抗议。为了抗议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也为了与苏联的角逐、打击苏联国际声誉,美国带头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随即,许多国家的奥委会相继表态,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据统计,国际奥委会已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五分之二,参赛的仅81个。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重新举办以来,经历了许多危机,期间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中止过三次,但在和平时期,莫斯科却遇到了一次最严重的危机。

据苏联方面统计,出席第22届奥运会的一共有男女运动员5872人,其中:苏联运动员人数最多,为534人;民主德国次之,为378人;波兰第三,为340人;匈牙利第四,320人;保加利亚第五,313人;古巴,239人。可以说,莫斯科奥运会几乎成了东方国家的竞技比赛。而很多参加了本届奥运会的国家,为表示抗议,不打本国国旗而只打奥运会五环旗。由于上届奥运会举办国加拿大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因而在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中,上届奥运会主办城市蒙特利尔市长只派了一名代表将奥林匹克会旗交给了莫斯科市。这些情况,使得热烈的开幕式显得冷冷清清,着实让主人尴尬不已。

不过,有一失必有一得。由于美国和西方体育大国的抵制,使得本届奥运会上苏联运动员所向披靡,共获金牌80枚、银牌69枚、铜牌46枚,居各队之首。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一个国家在一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一次。而体育强国民主德国则获得金牌47枚,位居第二;连保加利亚也获金牌8枚、银牌16枚、铜牌17枚,首次进入奥运会前三名之列。

8月3日举行的闭幕式也同样出现了尴尬局面:由于美国坚决反对,一反惯例没有升起下届奥运会东道主美国的国旗,而代之以洛杉矶市市旗。莫斯科奥运会的冷清与尴尬使得苏联领导人十分恼怒,为此苏联及东欧国家宣布抵制1984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雅科夫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