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坊间传闻对袁崇焕的冷漠嘲讽
2008年11月11日 15:33凤凰历史专稿 】 【打印

《烈皇小识》中记载了一句民谣:“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说明在袁崇焕被逮前后京师的舆论已经对他充满了敌意。这种敌意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超乎寻常,并且在整个京师仅有唯一的目标——袁崇焕。兵败如山倒的王化贞、传首九边的熊廷弼都没有遭到过类似哪怕是轻微得多的责难。大量史书十分露骨地记录着袁崇焕在大众心目中丑陋不堪的形象,由《国榷》、《崇祯实录》的“物论籍籍”、到《幸存录》的“都中人又喧言崇焕导□入犯”、到《初学集》的“喧传袁崇焕挟奴讲款”,到《玉堂荟记》的“京城小民,亦群然以为奸臣卖国”,可以说短短的一个月之内,袁崇焕的形象在大众心目中崩溃,成为彻头彻尾的卖国奸臣。——怎样才可以造就如此奇迹般的效果,《剖肝录》给出的解释是温体仁、梁延栋、无名的中贵(太监)、满桂对袁崇焕的谮言;孙承泽《畿辅人物略》认为是毛文龙余党散播流言;《玉堂荟记》认为是阉党所为。

“辅臣温体仁,毛文龙乡人也,衔焕杀文龙,每思有以报之。适枢臣梁廷栋曾与焕共事于辽,亦有私隙。二人从中持其事,焕由是得罪。时有[中]官,在围城之中,思旦夕解围。咎焕不即战。而中官勋戚有庄店邱墓在城外者,痛其蹂躏。咸谓焕玩兵养敌。流言日布,加以叛逆。会总兵满桂,初与焕共宁宁远,丙寅之役,首主弃城,为焕所叱。至是入援,令其部曲大掠近郊,皆伪称袁兵,以鼓众怨。后因败入瓮城,浸润中官,乘机僭之。上遂不能无疑焉。”(《剖肝录》)

“督师以祖帅战城南,胜之。崇焕先杀毛文龙,文龙私人在都者已广布流言。及东兵(即建奴/後金)入,每扬言曰:'袁督师约我来耳。'都人啧有繁言。督师又请罗城休兵,谗口益力。”(《畿辅人物略·成靖之传》)

“袁督师初至一战,人心始定,迨后钤制诸将,不为无见。而袁为人珰直,于大珰少所结好,毁言日至,竟罹极刑。”(《玉堂荟记》)

以上三则史料各有偏差,《剖肝录》因为温体仁是毛文龙同乡就认为温体仁衔恨袁崇焕杀毛文龙,本身缺乏实证;说满桂命人伪装袁兵劫掠更是不见于其他任何记载的孤证,满桂军十一月二十日战后折损甚多,不几日进入瓮城休息,哪里有兵可以派去冒充袁军?而《畿辅人物略》说毛文龙私人在城中广布流言更是无稽之谈,毛文龙生前也不见有多少人为他说话,何以在毛文龙死后,人走茶凉,突然之间冒出这么多“私人”为他“广布流言”?可见这些记载都是推测或附会,难以作为事实看。

重要的是,这些远远不足以使全城的士民几乎一致地认为袁崇焕是奸臣。温体仁、满桂、中官都是向上参奏袁崇焕,奏折不是留中不抄传,就是秘密奏闻,缺乏向普通民众传播流言的契机。京师几十万人口,更断断不是几个人传播流言可以影响。简而言之,几个仇人的诋毁是不可能足以撼动数十万人的看法。

流言究竟是怎么来的,不妨仔细推究关于流言传播的过程。按时间排列,最早可以推到袁崇焕守蓟门。《国榷》和《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认为当时已经有袁崇焕勾敌的传闻,并且导致一个命令就是不允许袁崇焕过蓟门一步。

“时命崇焕不得过蓟门一步。盖先有言崇焕勾建虏。而崇焕不知也。”(《国榷》5503页)

“时命崇焕不得过蓟门一步,盖先有言崇焕导建州兵入内地,而崇焕不知也。崇焕甫抵左安门,建州兵亦抵城下。都人竞谓崇焕召敌,上不能无心动。”(《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东兵入口》1488页)

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江东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不之许,遂嗾奴阑入协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相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拔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黄宗羲《弘光实录抄》转引徐石麒疏)

“时命崇焕不得过蓟门一步”,这个命令不见于《崇祯长编》,未知是否的确,如果有,则对袁崇焕的流言早在敌军尚未到达蓟州就已经存在,时间大概是十一月中旬之前,且很显然是当朝大臣所为,因为可以影响到皇命。而当时范文程、皇太极等人大概都在遵化,即使范文程献过反间计,也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如果没有这个命令,则传闻是由十一月十七日左右流传起来,当时袁崇焕和后金前后脚到达北京城下。“崇焕甫抵左安门,建州兵亦抵城下。都人竞谓崇焕召敌,上不能无心动。”(《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东兵入口》1488页)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长平长恨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