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修《明史》:对袁崇焕评价惊天大逆转
2008年10月26日 17:23凤凰历史专稿 】 【打印

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当中崇祯拘捕了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之后进行了数月的审讯,在会审以后形成了定案,最终以如下罪状处决了袁崇焕: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i]

蓟辽督师袁崇焕的“种种罪恶”里只有“以谋款则斩帅”才是指的“毛文龙案”,牵涉此案的还有首辅钱龙锡。当时袁崇焕、钱龙锡同时被指控两项罪状,一是“谋款”,二是“斩帅”,所谓“谋款”就是私下密谋与后金议和,所谓“斩帅”就是谋害了毛文龙。“以谋款则斩帅”加到一起就是指控他们二人因私下与后金议和所以谋害了毛文龙。袁崇焕的结局是凌迟处决、传首九边,首辅钱龙锡的下场则是被以“论死”之名监禁,以下是《崇祯实录》的记载:

“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上御暖阁,辅臣成基命等入对。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诸臣俱入;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散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辅臣顿首谢。崇焕,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素以韬略自诩。迨督师出镇辽东,其入援时,三日五赐金、币宣劳,亲为饮至;而迁延不战。至擅杀毛文龙,朝议纷纷,以致杀身。

甲子,谕:『旧辅钱龙锡背公逞私,密谋主款;袁崇焕疏语已露,终不奏闻。并不重罚,何以惩后!命法司拟罪』。逮至,论死。”[ii]

此两案在崇祯朝本来是定案,但清乾隆时期却发生了变故。乾隆钦定的《明史》里突然多出了“反间计”的记载,于是“袁崇焕案”便又有了新的解读。《明史·袁崇焕传》中的记载如下: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iii]

有上述记载可知,清朝官修的《明史》对“袁崇焕案”有了颠覆性的解读,袁崇焕不仅是因为崇祯中了反间计而被误杀,而且还和钱龙锡一起被阉党陷害,按照《明史》的叙述,冤杀袁崇焕以后,明朝就面临了“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的尴尬境地。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特意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有如下记载: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iv]

至此,“袁崇焕案”在清乾隆时期彻底翻案,袁崇焕所涉及的指控都有了新的说辞:

“托付不效”变成了“但尚能忠于所事”,

“谋款不战”变成了“会我大清设间……帝信之不疑”,

“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变成了“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

“谋款则斩帅”变成了“魏忠贤遗党……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

整个案情可谓来了个惊天大逆转。于是,袁崇焕由误国的罪臣变成了蒙冤的忠良。在这番逆转之后,崇祯成为了中反间计而误杀忠良的昏君,明朝整个朝廷也因阉党复仇陷害忠良成了奸党当道,完全符合了“主暗政昏”的评价,这样的解读不免流露出几分王朝更替的气象,使后来的“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之结果显得很顺理成章。

“袁崇焕案”自清乾隆时期有了重新解读以后便被许多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所沿用,甚至进入了一些文学作品,比如金庸的《碧血剑》,其中就是以“忠良之后”来描写袁崇焕之子袁承志的。

是否真有“袁承志”其人?袁崇焕是否是忠良?案情背后的历史真相又会否真如清编纂的《明史》所言有所谓“反间计”?这一切都需要考证以后方能断言,而在考证之前都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而即便是乾隆钦定的《明史》中也仍然有一句话显得很蹊跷,即“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这句话似乎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那崇祯以擅杀毛文龙之罪名杀袁崇焕又怎么会是“误杀”呢?这样的争议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总结:

在当代对清朝关于袁崇焕颠覆性的评价,继承得比较完善的研究者应算是阎崇年教授了。他的观点大都来自清朝御用文人所编纂的《明史·袁崇焕传》,所以他的观点一经提出就遭受了草根们的质疑,因为草根的观点更接近于明朝人对袁崇焕的看法,采信的也多为明代实录、长编等一手资料,不过以阎先生多年的专业研究经历来说,这直接、间接史料的分量轻重,应该还能分得清楚吧?

--------------------------------------------------------------------------------

[i]【《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ii]【《崇祯实录》崇祯三年八月】

[iii]【《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明史袁崇焕传》】

[iv]【《清高宗实录》】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王者不臣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