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
2009年05月07日 16:05人民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任宝凯在急救中心很快恢复了知觉。后来,他和其他伤员一起乘专机回北京治疗,恢复得不错。我后来和他谈起这段经历,他完全失忆,不记得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推断,北约轰炸使馆后,他从寝室里跑出来,呼喊着武官处的同志,他们听到了他的声音。但在黑暗中,他碰上什么东西,顿时昏迷,倒在走廊转弯的地方,所以在他的寝室里找不到他。他躺在地上,浓烟向上升腾,地面尚有空气,他没有完全窒息。对他来说,这场噩梦是一片空白。他康复后,又重返驻南斯拉夫使馆工作。

美国是怎样实施轰炸的

事发当时,国内打电话问我:是几颗炸弹炸的使馆?我以为是1颗,后来同志们提醒是3颗,大家都认为是巡航导弹,那时是没法弄清楚的。

事发两天后,我陪同从国内来的特别小组组长王国章同志一起查看,认为是5颗炸弹落在大使馆和大使官邸。在使馆的东南角,一颗炸弹斜穿大楼,从顶层一直穿透到一层,在使馆墙角下爆炸,炸出一数米深的大坑。这边是使馆高级外交官的宿舍,受破坏十分严重,半边山墙向外倒塌。邵云环在宿舍里牺牲,曹荣飞、刘锦荣和小郑受重伤。他们的宿舍离弹着点很近,这一带死伤的加在一起有10余人。第二枚炸弹在使馆的中央,穿透楼顶,越往下破坏力越大。我在三楼的办公室受到严重破坏,办公室里边一个小卧室中弹起火,屋里用具和床上用品全都化为灰烬,床的铁架子也多被熔化。我有时中午在这个小屋里休息一会儿,幸好晚上没有睡在这里。炸弹在二楼穿透会计室,使馆多年账目被焚毁,其他物品也都化为灰烬。炸弹接着下行到一楼大厅,大厅被炸得一片狼藉。自北约开始轰炸后,有七八个同志就睡在大厅里,用沙发当床。他们认为一楼方便,离大门很近,机动灵活,遇事便于应对和转移。幸运的是,那天晚上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宿舍,没有睡在大厅里。第三颗炸弹落在使馆的西北角,层层穿炸。《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住的客房就在办公楼的西北角,他们的房间被炸毁,两人不幸遇难。第四颗炸弹是从一半在地面上的窗子钻进地下室的,在俱乐部大厅里爆炸,整个地下室钢梁、铁架、破墙、乱砖搅成一团。炸弹引爆了新灌满的5个大煤气罐,它们像5颗炸弹,爆炸后的空罐有的挂在使馆围墙的铁栅栏上,有的散落在几十米外的院子里,有的飞到了院墙外。假如那天晚上在地下室消遣的人们不因为断电而离开地下室,假如当时我答应重开发电机继续发电,那些在地下室的人们可能无一幸免。那么,在这场浩劫中牺牲的将不止是3个人。

美国对我特别“关照”,给我单独预备了一颗炸弹。这第五颗炸弹落在我所住的官邸的中央,穿破屋顶和二楼楼板,一直钻到地下。十分幸运的是,这颗炸弹没有爆炸,只是它的巨大冲击波使官邸遭到严重损毁。后来,我听到国内传闻,说这颗炸弹已经挖出来运回国内,这是谣传。我想,没有哪一家民航班机愿意运送这样的“礼品”。

那么,这些炸弹是什么型号的炸弹,又是如何投掷的呢?综合各方面透露出的信息,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是美国的B-2重型隐形战略轰炸机。这架飞机从美国本土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横跨大西洋,经15小时长途飞行后,抵达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中国大使馆上空,接连投下了数枚炸弹。据有关报道,这架B-2隐形战略轰炸机被称为“战争之星”,伴随这架飞机的有空中加油机。飞机上有电磁干扰系统,向南军雷达发送干扰电磁波,使南军方的通信系统、地对空导弹和电子战设备陷入瘫痪,使轰炸机顺利实施对目标的轰炸。

当时,有人认为投掷到我驻南大使馆的炸弹是巡航导弹,实际上,这种可能应予排除。“战斧”式巡航导弹是美国海军的主要舰载对地攻击武器。专家认为,目前美国使用的巡航导弹是最新型的第三批改进产品,有很高的命中精度和很大的破坏力。但“战斧”式巡航导弹受其飞航式弹道的限制,其较低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难以获得贯顶击穿我驻南大使馆五层大楼所需能量;海上单一舰艇连续发射或者多艘舰艇同时发射,也难以实现从不同方位和高度对同一建筑物的多角度攻击。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使用的不是“战斧”式巡航导弹,而是由B-2隐形战略轰炸机投射的卫星制导炸弹。

那么,B-2隐形战略轰炸机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究竟投了几枚炸弹?军事专家们对此尚有争议。从技术上分析,有的专家认为投了不止5颗,很可能是6颗制导炸弹。从B-2隐形战略轰炸机的弹舱结构布局来看,两个弹舱并排位于机身正下方纵轴线的两侧,每个弹舱在其旋转式发射架上最多悬挂8颗炸弹,总共可挂16颗。为保证飞机稳定飞行,所有炸弹或导弹都必须对等对称地悬挂在两个弹舱内,无论是投弹前,还是投弹后,均须如此。这意味着,B-2隐形战略轰炸机不可能只带5颗炸弹,也不可能还留一颗带回去。可以设想,这第六颗炸弹要么已经钻到地下,而入口被建筑物废墟掩盖;要么返航时弃之入海底,沦为水中定时炸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潘占林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