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可梳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民国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我们想要展现的就是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怎样炼成的……
 
 

民国教育印象:万般皆下品 唯有教育高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详细】

 

晚清新政 教育占了很大比重

北洋政府教育部旧址

清政府在“新政”时期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虽然效果部分地违背了清廷的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与深刻启示的改革。在此次政策变革中,清政府对内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知识,积极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详细】
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事业不仅不落人后,且发展迅猛。就是教育工作本身,韩复榘也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他从不横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亲信。再说阎锡山。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详细】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强化对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视,形成了由中央到省再到市县一级的统一的行政体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组织更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中国社会教育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详细】
 
曾国藩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曾国藩

曾国藩对近代教育贡献很大

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曾国藩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事迹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实际上,假如我们不去追求他的主观动机,曾国藩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详细】

 

引进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

江南制造总局,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的工业基地,而且也成了近代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这对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交流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详细】

 

派遣留学生 开留学风气之先

曾国藩的留学计划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他开留学风气之先,为中国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推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详细】

 
 
 

民国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富裕家庭出生 衣食无忧可一心向学

在1923年,“南京的大学生出身地主家庭的约占一半,大官僚、富商子弟占十分之三强,小资产阶级约有百分之十五的。”中等以上家庭出身的学生,至少在90%以上。直迄抗战前夕,情况依旧。1932年,普通清华学子年开销近250圆;1936年,竺可桢长浙大后开始设置占录取总数5%的公费生,每年的补助也恰为250元。有报纸称:“近日高等教育,几乎为中产阶级以上子弟所独享。中人之产,供给子弟毕业高中,已甚艰辛;至于大学学生,每年非三四百元不可应付。”【详细】

 
 

民国大学生学习动力:为洗涤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周恩来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周恩来的这种志向则是民国众多学子、众多大师共同的志向。【详细】

 
 

民国大学入学考试:尊重个人特性 不要“通才”要人才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详细】

 
民国大学不为人知的一面
 

1934年,北京大学只有教授56人,清华大学只有教授87人,便是规模最大的中央大学也只有教授197人,而国际驰名的协和医学院则只有十余名教授。相对于哈佛、哥大、牛津、剑桥等来说,这都是典型的“小而精”的名校……

办学水准  

国民政府迁都之后,清华、北大在远离首都、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继续维持了北平文化中心的地位,并建成了世界名校群。【详细】

一流学者  

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一线学者:以清华为例,中国学方面的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萧公权、刘文典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前沿学者;数学方面的孙光远、华罗庚、陈省身等;物理方面的萨本栋、吴有训、赵忠尧等;化学方面的高崇熙、萨本铁;生物学农学方面的戴芳澜等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一线学人。【详细】

破格制度  

破格制度体现于整个学校运作的各个环节。于学生而言,在招考过程中对非常优秀的考生,可以破格录取。对教师来说,破格制度尤为重要。这在清华、北大体现得尤其明显。蔡元培掌北大时就破格录用了梁漱溟等人;胡适掌北大文学院后,则破格聘请了钱穆。【详细】

民国教授:既是最后的士大夫也是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

 

民国文人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士大夫,又扮演了冲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多少代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溃,这使得民国文人从一开始就面对无所选择、没有出路的痛苦。相比几千年的专制与奴役,这种痛苦无疑也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而深刻。告别几千年的平庸,抛却修身治平、心存廊庙的老路,总要有几个桀骜不驯的奇才出现。【详细】

刘文典:怒踹蒋介石的校长

刘文典才在安徽大学校长的任上,为学生运动的事,当面顶撞蒋介石,不称“蒋主席”,竟敢当面叫他“新军阀”。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详细】

抵制蒋介石手令的教授们

结果揭晓,翁文灏与朱家骅皆二十三票,胡适二十一票(傅斯年说,正确票数,他已“记不清楚”了,或票数“差一二票”,然“次序皆无误”)。王世杰与任鸿隽则都各得四票。至于蒋介石“下条子”指定的顾孟余,一票都没拿到。 【详细】

马君武:开除国民党学生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minguodaxue/201002/0203_9438_1536376.shtml

最牛的,还要数中国公学校长马君武。这位马校长,根本不把党中央放在眼里,竟然以人权为名,包庇“赤匪”,开除敢于和“赤匪”作坚决斗争的国民党学生,激起一片哗然,连“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都大为不满。【详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

 

在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何以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回望近代大学的教育成就,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震撼。在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们之所以成长为教育家,与近代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民族危机赋予教育的新使命等时代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根本还是由这些校长的内在素养,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及其在治校办学过程中得到发挥决定的。【详细】

 
近代著名学人
 

北大第一任校长 蔡元培

 

陈寅恪: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蒋梦麟:在教育部长任内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制定并颁布了《大学组织法》。

 

竺可桢:执掌浙大十三年,该校由一地方性大学而跃升至全国综合性大学前四五位。

 

胡适:他一生清廉大度,乐善好施,特别对教育事业更是一往情深,慷慨“撒金”。

 

民国大学有“教育独立”传统

“教育独立”得益军阀无暇顾及

民国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更自由

不少名校校长原都是政界要人,其时月薪多为600余圆。可以推断:当时正部高官基本月薪可能不到千圆,大学名教授的收入与此相去不远,对此教授深有自知。这充裕的物质条件就足为这些学人用作活动经费,或广交友朋、资助青年所用等。这一切,都有助于经营人脉,营建权势网络和能量系统。 【详细】
他服膺德国洪堡等人的大学教育思想,注重高深学理研究,信奉学术至上和大学自治,为此着力营造“思想自由”的氛围,使得北京大学的改革成效显著。蔡本人虽隶属国民党,但任职北大期间却几乎成为“自由人”,他力求避开党派干扰,建立一块学术净土;即使南方“护法”另建中枢,他依旧我行我素,独立行事,因而能够“领袖群伦”,深得自由派知识分子真心拥戴。【详细】
私立大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比公立大学有更大的自由。公立大学是由人民民主控制下的,是民主做出的选择,也就更接近于社会认知的平均水平,那也肯定不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民主控制下的公立学校,要求是风格统一,更接近于大多数人的需要,也就不可能是最前沿的。而私立学校是不被大多数人控制的,它可以为特殊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服务,可以实行某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的。【详细】
在中国教育与政治是纠缠不清的,将教育与国家的正统意识分开是不易的。大学院与大学区制能够在1927年推行,并且较少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不是社会政治进步的结果,只是当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缺乏一个中央政府而已,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平衡局面。一旦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出现,教育便又回到它的管制之下。所以说“与政治分离的,较独立的教育发展总是断断续续,步履蹒跚”。【详细】
 
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陈翰伯真实身份其实是地下党。战斗在白色恐怖中,他并不怎么隐蔽自己。抗战期间,他在孔祥熙主办的《时事新报》当主任,有记者写了篇延安归来的反共新闻稿,他只把写风土人情的那些文字给发表了,“精华”部分则全部删掉。

龚记者手持双枪,喝退国军名将  

龚德柏,湖南人,号称“龚大炮”,凡是看不惯的,他都要骂一顿才解气。要骂人,就得办报纸,有一块舆论阵地。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骂自己想骂的人。于是,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多家报纸报从事新闻工作,以泼辣的作风针刺时弊、鞭挞权贵。【详细】

《中央日报》四气蒋介石  

气得老蒋连连批示:“《中央日报》竟有如此之画刊,《中央日报》竟有如此之画刊编辑,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详细】

斗转星移,距离那一个时代已经70余年了,70余年里,中国改变了许多。高等教育不再是富裕阶层的精英养成、天之骄子也成了如今的芸芸众生;虽然旧的大师凋零殆尽,新的大师未见踪影,但无论如何国民素质与70年前已有了天壤之别。对于民国大学与大师,今天的我们能学习的大约只有民国学人的风骨以及如何在当下已经大众化的大学教育之上另外重构一个具有民国高等教育神韵的精英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