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汉中、巴蜀军事地理形势
2009年12月30日 18:03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天下形胜

地理向来是军事行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孙子说: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我们在研究古代军事历史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当时的天下地理大势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历史。本节分为关中形胜、汉中险要、巴蜀沃野、三川河谷、秦末天下郡表(见附表1)若干个部分以逐步叙述楚汉时期的军事地理大势。本节的撰写主要是整理自《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中国军事通史·第01卷(夏商西周卷)》、杨宽先生著《战国史》以及林剑鸣先生著《秦汉史》。

关中形胜

在传统意义上,关中地区包括今陕西中部泾渭流域、甘肃东南部及宁夏之一部。历代统一天下者,多起于关中。

关中形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如下:

一,农业发达。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周人首营关中,对于八百里秦川开发较早。此地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战国末期又曾开挖过郑国渠,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二,四塞为固。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

最重要的关口是函谷关,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绵数百里,极尽险阻,函谷关即当道依险而立。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

散关,又称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这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当道依险而立。散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必争之地。

萧关,又称陇山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

除了四塞,还有一处渡口,亦为出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这就是蒲津。扼守蒲津渡口的重镇是蒲坂。蒲坂在今山西蒲州,西临黄河。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跳板,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三,地势便利,居高临下,有河流可以顺势东下,后勤便利。张良曾分析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汉中险要

汉中地处关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钻忠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