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到彭城之战 刘邦的时运决定了其成功
2009年12月30日 13:31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汉元年十月,经过重重血战之后的刘邦进入关中。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联军推进到函谷关,猛然惊喜的发现守关的是友军,可是当他们走向关口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友善的面孔,而是弓箭和檑木……原来刘邦听说项羽把章邯置为雍王,打算分关中一部分让章邯称王,这下刘邦就不干了,自己投机取巧,不惜“误伤”友军(阻赵将司马卬渡河入关),趁着秦军主力牵制在河北的功夫一路狂飙,不就是为了关中王的位置么!眼见到手的关中王没有了,刘邦于是在关中大量招兵,扩充兵力到十万,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把守函谷关的消息,怒不可遏,这摆明是与联军作对!联军弟兄们和秦军主力拼命,倒被你把关中先抢了,双方的火并一触即发,先锋英布很快攻下函谷关,全军推进到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本文不表,刘邦让出了关中,项羽为了不作为一个叛将被楚怀王绞杀,他夺取了天下共主楚怀王的分封权,主持分封。坦率的说,项羽对昔日的大哥刘邦也不算太薄,巴蜀之地虽偏于西南,交通不便,但是却是当时少有的人丁兴旺,粮草充足之地,早在战国末期,名将司马错就看到了巴蜀地巨大的战略价值,他指出巴蜀“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其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宋人郭允蹈在其《蜀鉴》中这样评说巴蜀的战略地位:“汉高帝留汉中未几,反其锋以向关中,足迹虽未尝至蜀,然所漕者巴蜀之军粮,陷阵者巴渝之劲勇,由故道战陈仓定雍地而王业成矣,孰谓由蜀出师不可以取中原哉”!

项羽不仅给了刘邦富庶的巴蜀之地,还顺势把汉中给了刘邦。在鸿门宴之前,项伯为了报答张良之前的救命之恩,前往汉营通报消息,结果张良把项伯引进给刘邦,刘邦为了拉拢项伯,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日后不要谈做儿女亲家,项伯连姓都改了)。项伯听信了刘邦的忽悠,在鸿门宴上为刘邦说了不少好话,后来又受张良之托为刘邦请汉中地。刘邦得到汉中地之后,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没有汉中,困住刘邦的是秦岭和大巴山两道屏障,而得到汉中,刘邦只需要克服秦岭一道障碍。

汉元年四月,诸侯自关中罢兵。项羽只允许刘邦带走3万部队,刘邦在关中本来尚有10万军队,另外7万军队顿时无所归属;同时,各路诸侯所部中有未得封者,史料上所记载的未得封者只有彭越、田荣两人,这是比较大的义军领袖,未得封的比较小的义军领袖应该也有一些;另外,各路兵马中应该有少数暂时失意想“跳槽”的人,比如韩信。因此虽然项羽只让刘邦带3万人入汉中,诸侯慕从者却达到了数万人。

汉军一路南进,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了山间栈道,一路到达南郑。当时交通条件很不发达,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道路尤其不便,只有西部陈仓有条平坦大道,其余的道路都是山间栈道,跟着刘邦的军队大多都是关中以东的人,他们看到交通如此不便,害怕进入汉中、巴蜀之后就很难回到家乡,于是纷纷逃亡。本来刘邦对这些士卒的逃亡也没在意,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报告:“萧何逃跑了!”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丰沛故人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灌婴、周绁、卢绾等人一直是刘邦最为信赖的部属,只要有他们在,部队就不会跨。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要有粮草在手,就可以召集大量士兵,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士兵对刘邦也没有多少向心力,胜则趁势打酱油,败者一溃千里。真正能够为刘邦赴汤蹈火的只有这些最忠心耿耿的老战友,听闻老战友中的重量级人物萧何逃跑了,刘邦顿时无比心慌,这意味着自己最忠诚的战友已经对前途失去信心。如此久而久之,丰沛故人必然跑光,那么刘邦到时候也就失去其核心力量,倘若他能经常领导麾下的士兵取得胜利,那么可以慢慢培养新的核心力量,倘若他遭遇失败,那么刘邦就基本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刘邦之后能够屡战屡败却又能屡次东山再起,与丰沛故人对他的鼎力支持有很大关系。

当然,萧何逃跑,只是虚惊一场。原来萧何“出逃”不是为了真逃跑,而是为了去追逃跑韩信。韩信是淮阴(江苏淮安)人,与项羽的老家下相(江苏宿迁)不算太远。在韩信同学没有出道之前,混的可以说是惨、很惨、非常惨。本身就很贫穷,而且也不会什么谋生的手段,只好经常在熟人那里蹭饭吃(含泪同情ing!)……难免时不时遭人白眼。虽然偶尔也有好心人接济韩信,但是同为贫苦大众,谁又能长期接济这么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呢。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钻忠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